故事創編對幼兒思維與語言能力的發展大有益處,因此教師要采取有效措施,以多種形式提升大班幼兒故事創編的能力,進而提升其語言素養。
大班幼兒創編故事能力的培養需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可以先引導其創建一個段落,然后逐漸擴展到創編完整的故事,這符合大班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特別是培養其故事創編能力的時候,教師將注意力放在“放”與“扶”中,兩者相互交融。“放”指對幼兒創編故事的鼓勵,“扶”指教師幫助幼兒運用正確的創編方法。前者重視對幼兒想象能力的激發,后者重視幫助幼兒建立故事結構。因為剛剛接觸故事創編的時候,容易出現主題不符與情節單一的情況,這與其思想簡單、語言技能有限有關,此時教師要引導其思考,并以問題刺激幼兒找出問題所在并自主糾正。例如以“神奇的小火車”為主題開展故事的續寫,該繪本具有豐富的想象內容,并蘊含科學知識,教師引導幼兒續編,有人說:“一只可愛的青蝦靈活地上了這輛神奇的小火車,火車在下一站停下后,青蝦變成紅彤彤、香噴噴的熟蝦,美味極了!”對此有人提出質疑:“如果一只活的蝦上火車后,就變成死的蝦了,那么就不會有人敢上神奇的火車了?!庇谑?,孩子們認識到這樣寫內容不合理,從而在教師的點撥下,他們都意識到故事的創編要合理,并將其修改為“一只青蝦上了神奇小火車,停車后,出來一只只小小的青蝦,他們整整齊齊地排著隊,和神奇小火車揮手告別”,通過“扶”“放”結合,讓故事的編創更合理。
《兒童學習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學習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因此教師培養幼兒故事創編能力的時候,需要直接的物質或者環境刺激,讓幼兒有足夠的精力去探索。因此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材料,常見的有文學故事、繪本、玩偶、集體活動、游戲等等,通過這些來刺激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另外,教師還可在班級中空余的區域創建“故事小屋”,為其自主思考與故事創編建立自由的活動平臺,在活躍、輕松的氛圍中,由幼兒自主選擇材料與故事編創的類型,讓幼兒有內容可說,彌補創作空白。
外國著名教育學家,將提問當作教育的生命,只有有效的提問,才能讓幼兒掌握更多的知識。將其運用到故事創編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藝術很重要,盡量將問題貫穿于整個教學環節中,牽引幼兒向正確的方向前進。所以教師要有較高的教學能力,善于啟發幼兒,通過開放性、延伸性強的問題,激發幼兒思考。問題設置的內容可以是故事情節的延伸,也可以是與故事相關的、能夠激發幼兒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問題。例如繪本故事《鳥窩里的樹》續寫教學中,教師先設置問題激發幼兒思考“你認為鳥窩里長出小樹苗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大班幼兒帶著問題思考,并根據自己的見解與想象自由發揮,得出各種答案,可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提升幼兒想象能力。故事創編教學,沒有固定模式,也沒有精準答案,只要是幼兒積極思考,并在教師環環相扣的提問中大膽想象,就能得到更多好的故事。
幼兒故事創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但要有效指引,科學提問,還需要做好反饋,即評價。幼兒故事創編完成后,希望教師對自己的故事給予認可或者表揚。教師要順應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給予客觀的評價與指導,并在此過程中,使用“很好”“有進步”等鼓勵詞匯。然后深入指導,指出編創故事的優點與不足,如在課堂上指出幼兒使用的優美、創新的語句,或是鮮明的主題,或是幼兒流暢的語言等。同時指出錯誤,如詞匯的錯誤,主題偏離等,以調動幼兒創編的積極性,并能使其在以后故事的創作中發揮優勢,規避錯誤,構建更加貼合主題的故事。如以“大輪胎”為主題創編故事中,有的幼兒故事是這樣的:“天氣太熱了,小猴子熱得受不了了,這時它看見草坪上有一個大輪胎,小猴子靈機一動,心想,我可以用他制作一輛小車,帶我到北方避暑。于是它將這個大輪胎帶回家,找來工具,鋸啊鋸、釘啊釘,很快一輛只有一個輪子的小車就做好了……”故事完成后,教師及時評論:“這個小朋友編創的故事真好,讓我們眼前一亮,并且‘靈機一動’一詞用得很好,但是制作小車的細節有不足,否則故事會更加完整?!蓖ㄟ^有效的評價,讓幼兒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有效調整,從而提升故事創編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有效引導,帶領學生編創故事,并通過提供材料、扶放結合、有效提問和科學評價等,提升幼兒的故事創編能力,促進其語言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