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格拉澤爾認為“在一個人的經驗范圍內,有意愿對問題和事物進行全方位的考慮,這種態度就是審辯式思維”。考慮周全是審辯式思維極為重要的基礎環節,中學生寫作過程中常常暴露出認識事物的片面性與主觀性,一方面存在認知的自以為是,一方面受到影視作品、社會輿論的盲目影響。內外兩方面的認知偏差容易造成寫作自省意識淡薄的現象,而合理運用審辯式思維寫作能夠有效解決審題偏差、立意貧乏及說理絕對化等現實問題。
2019年江蘇高考作文題以生活現象啟發學生發散思考其中的生活哲理,雖然只有四句話,但四句之間以及各句內部都存在值得分析思考的地方,可以說對學生的全面審題提出了考查要求。題目主干如下:
“物各有性,水至淡,鹽得味。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酸甜苦辣咸,五味調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
學生在審題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問題是過分地關注“名詞”而忽略了“動詞”,學生容易關注“酸甜苦辣咸”的表述而忽視“調和”的潛在指向。因此,審題內容常常被肢解造成理解的殘缺,當然更包括內在邏輯的誤解以及寫作重心的偏移。
考慮到審辯式思維“對問題和事物進行全方位的考慮”的基本特點,可以采用傳統的提取關鍵詞法來分析題干。“物各有性”,可以提取出關鍵詞“個性、差異”;“水加水還是水”可以提取出關鍵詞“同質、單一”;“酸甜苦辣咸,五味調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可以提取出關鍵詞“共生共存、相融調和、豐富多樣”;“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可以提取出關鍵詞“普遍適用性”。然而,提取關鍵詞并非就完成了審題過程,只有將關鍵詞的邏輯關系串聯為一個觀點句子才算基本完成審題過程。因此,不妨參考以下觀點句:1.沒有多元的融合,事物就呈現出單一性;多元融合,事物就呈現出豐富性。2.事物的性質在沒有其他事物參與的情況下一般保持本原不變,但是融入差異性事物就會發生豐富的變化。3.多樣性、豐富性的共存需要差異性的調和。
如果說審題是“審他的題”,那么立意則是“立我之意”,審辯式思維在立意策略方面特別強調質疑的“催生”意義,也就是審辯式思維對材料觀點的不懈追問,在“不疑處疑”,在提供“語料”的過程中質疑,在觀點成立的前提、背景、條件等方面質疑,以及在邏輯推理的合理性和部分真偽性方面質疑。因此,可以提出以下問題:1.事物一定都是單一性嗎?即便是“水”在不同的溫度下尚且有形態截然不同的變化。2.水加水可能還是水,但是同質事物的量變一定不會產生質變嗎?3.味道相遇一定調和嗎?事物也可能相交而不相融,也可能產生激烈的沖突、矛盾、傾軋、侵吞。4.即便味道相調和,可以類比人、事、物嗎?
當然,并非所有的質疑都具有實際的寫作價值,部分質疑即便值得深思但又不切合寫作的題目要求。在尋求寫作立意的過程中應當在“雙向質疑”,既要質疑題目的合理性,也要警惕自己質疑題目合理性是否合理。因此,瞄準“靶心”關注“動詞”呈現的邏輯就尤為重要,關于上文第1問即事物是否都是單一性的并不與整個語段的邏輯產生密切關聯,而第2問即便有價值又與討論重心無關,因此寫作的切入口應當瞄準第3、4兩問組織辯駁。
寫作的立意隨之可以確立,這里還存在話題的情境問題,倘若就以“飲食文化”為假定話語情境,不妨確定立意為:1.川菜何以一統天下?2.甜粽子還是咸粽子之爭(看南北飲食的差異與融合);3.肯德基為什么賣油條(洋快餐的求生欲);4.“筷子”文化不容歧視等。
倘若以“民族文化”為假定話語情境,不妨確定立意為:1.文化的“和而不同”要求異質文化相會時既要相互融合又要保持獨特性,不可失去其本質特征;2.“美美與共”的前提為既要“各美其美”也要“美人之美”,不宜偏頗;3.文化的“涇渭分明”與“百川灌河”;4.“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百家爭鳴百家齊放”的歷史功過等。
以上立意都存在一定的思辨空間,在立論的過程中留足了說理的空間,學生寫作在選擇立意的過程中容易犯絕對化的錯誤。其實觀點的“必然性”往往容易受到更多的質疑和阻力,中學生議論文往往為了表現自己的觀點的力度而在立意上不留彈性,行文過程又傾向強行說理,殊不知說理的前提是有討論的價值和空間,缺乏讀者意識而忽視立意的思辨空間就削弱了議論文構思脈絡曲折的可能。而充分運用審辯式思維結合發散性思維,就最容易催生出具有亮點和新意的作文。
審題立意是現場作文的難點,審辯式思維全面考慮問題同時又不懈質疑的特性,特別有助于在發散思維的同時矯正思維誤區,找到準確的寫作路徑,值得師生共同實踐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