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君婷 呂靜
摘要:遼寧是人參的發源地,也是人參種植與開發最早的地區。明清時期,遼寧地區野山參資源豐富,采參行業從初期的自然采挖到有組織采挖逐漸發展到皇室壟斷,全民采挖人參。清初,清太祖努爾哈赤為了防止人參潮濕發霉,發明了紅參的炮制方法,不僅延長了人參的保存時間,更是改變了人參的藥性,對中藥行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后來隨著采參行業的發展,野山參資源逐漸枯竭,秧參和“籽參”得到大量種植,促使了遼寧地區的人參栽培技術的形成。
關鍵詞:人參;紅參;人參栽培
中圖分類號:R28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9)12-0087-02
1?遼寧人參的采集
遼寧地區是人參的發源地,早在兩千多年前,遼寧地區就有許多關于人參的記載。梁代陶弘景《名醫別錄》謂“人參生上黨山谷及遼東”[1]。《契丹國志》明確記載:“女真地饒山林土產人參”;而《金史地理志》也云:“遼陽府產產人參”[2]。由此可知,遼寧不僅是我國古代野山參的發源地,更是人參采集與開發最早的地區。至明清時期,人參采集業盛行,已經遍布整個東北地區。
人參最初的采集方式遵循古老的民俗,山民集體進入深山老林,邊禱告邊采參,以民間自然采挖為主。明清時期,采參業逐漸發展,開始形成了有組織采摘隊伍。每個采參團隊五至七人不等,各有分工,每日需將所采人參上交組織。至清王朝時期,采參行業被皇室獨斷,而此時的采參行業更是進入了選民采參的新時期。僅盛京通志載:奉天府尹管理下的民戶總計四萬二千余丁,而采參隊伍人數與之相比,不相上下[2]。采參業在當時東北經濟的地位可想而知。在此之后,清政府又發放了“放票采參”、“招商承采參”等采參制度,整個東北地區的采參制度完善,采參規模可謂空前。直至乾隆末年,由于人參被大量采集,而又不講栽培,人參資源逐漸枯竭,遼寧地區的采參行業也隨之衰落。
2?紅參的發明
清太祖努爾哈赤(1559—1626),不僅是滿族的民族英雄,還是一個頗具經濟頭腦的商戰專家。世代久居東北地區的各部滿族人民,正是在他的領導下,由分散到統一,由衰弱而強大。
《本草綱目》中記載,清初時期,人參的資源主要來自于遼寧地區的野山參。而“遼參”的采集大部分是滿族人。那時,遼寧地區野參資源豐富,故人參貿易成為了努爾哈赤擴張政權的經濟支柱。
明朝政府為了防止東北女真人的日益強大,除了加封努爾哈赤官職以示羈縻,在經濟貿易領域也采取了一些限制其發展的措施。萬歷中后期,明朝政府想要依靠壓低人參商價來削弱女真人的經濟實力。人參的挖掘程序、技術十分復雜,挖出來后要用水沖洗干凈,因此在潮濕氣候條件下極易發霉變質。這種洗過又潮濕的人參在稱量時壓分量,如能及時賣出,獲利更豐。但明朝商人抓住潮濕的人參容易發霉這一弱點,在收購時極力壓低價錢。[HJ2.1mm]他們或“佯不欲市”,或“嫌濕推遲”。于是,滿族人手中的人參大量腐爛變質,有時一爛就是數萬斤。滿族人無奈,只有向明朝商人屈服,忍痛廉價出售,還惟恐不能先期脫手。因此,在明朝與女真人的人參貿易戰中,女真人曾經付出過慘重的代價。
為了改變商戰中被動不利的局面,努爾哈赤發明一種先用沸水焯過再曬干的保存方法。這種人參的炮制品就是現在的“紅參”。據《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曩時賣參與大明國,以水浸潤,大明人嫌濕推延,國人恐水參難以耐久,急售之,價又廉,太祖欲煮熟曬干,諸王臣不從[3]。太祖不徇眾言,遂煮曬,徐徐發賣,果得價倍常。”努爾哈赤的辦法一是先在沸水中焯一下,有殺菌的作用,可以防止霉菌滋生;二是經過“煮曬”后的人參存放時間較長,可以“徐徐發賣”,因此,明朝政府在人參貿易上對努爾哈赤的打壓就失去了作用。歷史記載,努爾哈赤的人參加工方法不僅使他渡過了難關。努爾哈赤發明紅參的炮制方法是對中藥學的巨大貢獻。
3?人參栽培
中國人參栽培史可分為兩大階段:“移參”階段、“籽參”階段[4]。
3.1?“移參”階段?“移參”,即“移山參”,顧名思義就是人為移植過的野山參,真正的移山參與現代的移山參在概念上完全不同。清初,清政府為了壟斷人參資源,在東北設立參局主管發放參票,招募入山刨采之人,刨夫需按參票規定上繳人參。由于人參日益稀少,常年受朝廷監管的刨夫要完成官參上繳任務也非常困難。當時只有少數刨夫將采回的未成年的小山參種于深山林下,人跡鮮到的地方,這種參當時叫“秧參”[5]或叫“移山參”。因為這種參是以野山參小苗為基礎,而野山參幼苗本身就很難得,所以秧參產量實際上也不是太大,但上繳官府冒充野山參的數額是勉強夠用。
中國歷史上曾經的人參產地山西上黨。據《石勒載記》記載:“勒居武鄉北原山下,草木皆有鐵騎之象。家園中生人參,花葉甚茂,悉成人狀”[4]。他在家中園子里移植人參幼苗,長出人參,花和葉都非常茂盛。而許多學者認為通過此種方法栽培而成的人參,并不能夠稱為真正意義上的移山參。傳統意義的移山參確為野山參幼苗,一般多是十多年或二十幾年的“小捻子”不宜作貨[6]。于是將采集的野山參幼苗栽于深山老林,使其在能夠在原有自然環境中繼續生長,待其長成后再進行采收,稱為“移山參”或“移山趴”。這種人參,原生地和移栽地環境完全相同,待成年后仍然具有野山參的全部特征。
秧參的發明不僅僅是當時刨夫們為了完成采參任務,從另一個角度說也是刨夫們在采參活動中發現、總結和掌握的一項重大技術。據《清實錄》載:早在明萬歷年間滿洲即會蒸做人參,刨夫進山都帶銀鍋,挖得野山參隨即蒸煮加工,加工好后才能保存上交。但后來發現春夏時節,如得參隨時蒸做,則根蒂空虛,甚至有糙皮而無細肉不堪適用。況且野山參數量極少,或數日可獲一苗,或一日可獲數苗不等,又必須在足夠一鍋時才能如法蒸做。刨夫們掌握了這些經驗技術,發明了就近培養法,每得一參先保存起來,土法是移在所住窩棚前樹林里,用原土培養,等到白露后一起采出加工。這也是刨夫們在采參與人參加工中對東北參業的一個重大貢獻。
清晚期,野山參資源逐漸匱乏,為了填補自然資源的空缺,興起了家種人參的栽培方法。清代晚期,遼寧地區人參栽培業迅速發展,出現了大面積栽培人參的“人參營”。清代醫家唐秉鈞撰《人參考》中記述的“秧參”栽培方法相當先進,有些栽培技術至今仍在應用:“掘成大溝,上搭天棚,使不日,以避陽光,將參移種(播籽)于溝內,二、三年內始生苗,將苗挖出倒栽地下(即移栽),以其生殖力向下,故灌蘆頭(根莖),使其肥大,以壯美觀,七、八年間即長成”[7]。至清代后期,秧參的產量日漸超出野生人參,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中記載,秧參不僅供國內需要,而且部分銷往國外。
3.2?“籽參”階段?明清時期,野山參資源尚未枯竭,因此人參種子也數量豐富。關于“籽參”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嘉慶年間。戶部侍郎貴慶在奏疏中記述了當時盛京地區人工栽培人參的方法:“刨夫自四月出邊,設立參營,將光刨者用原土包裹,送交參營,加意培養,以俟秋令蒸制,土人名為營子”[9]。“秧參則于腴美之地,挖畦布子,三十六個月出土,環以柵欄,培養一二年,即能肥大,土人名為欄子”[4]。秧參稱為“營子”,籽參稱為“欄子”。由于當時野山參苗資源尚未枯竭,秧參的種植多于籽參,后來野生人參資源逐漸枯竭,籽參得到大量種植,秧參逐漸消失。此時,遼寧地區已經掌握了人參的栽培方法。據考證,明清時期,遼寧地區人參栽培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并沿用至今。
參考文獻:
[1]李成義,魏學明,王明偉,等.甘肅道地藥材黨參的本草學研究[J].西部中醫藥,2012,25(2):12-14.
[2]于永敏.東北古代人參史考述[J].中醫藥學報,1989,(4):31-34.
[3]賀飛.清入關前糧倉研究[D].渤海大學,2015.
[4]王利群.中國人參栽培史考[J].人參研究,2001,(4):46-48.
[5]林仲凡.明清時代我國東北各地人參的開采與經營[J].中國農史,1988(4):33-40.
[6]田景鑫,張毅.移山參的生長特性及其鑒別[J].中國園藝文摘,2010,26(5):178.
[7]李向高.我國人參栽培、加工的歷史概況[J].中藥材科技,1984,(5):39-40.
[8]孟慶文.我國古代人參的應用與栽培初探[J].特產科學實驗,1981,(2):26-28.
[9]宮喜臣.清代人參栽培業的歷史沿革[J].人參研究,1993,(3):43-45.
(收稿日期:2019-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