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士成
【摘 要】二人轉是東北的傳統地方戲,它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散發著淳美的泥土芳香,是一種載歌載舞、走唱式,兼戲劇、曲藝于一身,以說唱為主的曲藝形式。
【關鍵詞】二人轉;“原生態二人轉”;“新生態二人轉”;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5-0029-01
二人轉有多種演出形式,大體可分為四類:“單”,指一個人一臺戲,且唱且舞,稱單出頭;“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二人化裝成一丑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由兩個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戲”。“群”,現在指群唱,坐唱或群舞;“戲”,指“拉場戲”,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臺是唱戲。
現代二人轉是目前活躍于市場上的主要力量,演出形式主要介于小品相聲之間,以說口為主,表演主要以搞笑、才藝、絕活為主,比傳統二人轉更有活力、更有吸引力,更受農民觀眾的歡迎。二人轉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應當大力發展弘揚。
一、二人轉轉向何方
現實告訴我們,任何藝術形式都要適應時代,與時俱進,否則就會喪失有利發展時機,被別的藝術形式所取代。藝術形式的發展必須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任何藝術形式在謀求發展中都要堅守自己獨有的特色,否則就不會長存。二人轉來自民間并植根于民間,丟掉了“俗”也就丟掉了現有的觀眾,不能贏得新的受眾。有人嫌二人轉“丑”“鬧”,二人轉就是以丑角的充分表現,以熱烈的表演才營造出別樣的詼諧幽默,贏得群眾喜愛。二人轉無論怎樣變,其俗、丑、鬧的本色不能丟,這些特點是二人轉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根本。
二、發展中的是與非
有人把目前的二人轉分為“原生態二人轉”和“新生態二人轉”,“原生態二人轉”是指傳統二人轉,講究“四功一絕”,即說,唱,扮,舞和絕活,特別注重原汁原味的唱腔。“新生態二人轉” 是指那些目前活躍于市場的二人轉,追求的是搞笑,表演更多的是說口、才藝和絕活,把唱放了次要甚至不重要的位置。“新生態二人轉”表現了在那些“文物”型藝術身上根本不可能體現出的活力,然而與“原生態二人轉”一樣,人們對其也是喜憂參半,毀譽并存。反映的問題主要在表演形式和手段上,傳統二人轉過于守舊,演員在舞臺上單調地大段大段地唱,不斷地重復過去,重復自己,令人生厭;而一些“新生態二人轉”正好與其相反,整臺演出幾乎沒有完整的二人轉段子,就像男女二人的小品,有的則加入京劇、流行歌曲、器樂演奏,加入而未糅合,引進而未吸收,生搬硬湊,不能渾然一體,使一臺二人轉成了不倫不類、貨真價實的“大雜燴”,失去了二人轉本來的味道和特點。特別是在表演題材內容上,“原生態二人轉”大多演出的是傳統節目,沒有時代感,缺滋少味,愿意欣賞品味的只有少數戲迷;而一些“新生態二人轉”則只把眼光投向市場,為了贏得少數人的哄笑追逐低俗下流,也因此而限制了發展空間,失去了更多的觀眾。可見,一味地追求傳統或拋棄傳統都是片面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找準原生態與新生態的結合點,即把握好表演方法手段上的繼承與創新,表現風格品位上的雅與俗,演出形式上的美與丑等,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標準、品位和尺度。
三、準確把握雅與俗
近年來二人轉在遼寧、吉林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舞臺,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然而對于這一現象人們卻褒貶不一。除唱腔該多該少的爭論之外,焦點主要集中在“俗”字上。有人批評某些二人轉在表演中的打情罵俏趨于低俗,有人則不以為然,認為二人轉好就好在“俗”字上,其實一味地褒揚“俗”或鄙夷“俗”都有失偏頗。“通”俗不等同于“庸”俗,俗未必就不雅,俗也未必就一定下流。
二人轉來源于生活,貼近生活,表演中的不少“貫口”和“咳咳”均取自于生活用語,免不了有俗的一面。民間藝術存在的價值,常常蘊于它的地方性和民俗性上。我們不能以“陽春白雪”雅化 “下里巴人”,要求其向雅的方向發展,那樣就會喪失二人轉鮮活生動、通俗易懂的特色。
雅和俗的評價鑒別也會因時間不同而不同。每一種文化藝術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歷史需求和相應的文化氛圍,二人轉恰當地處理好“俗”的問題,完全可以達到雅俗共賞。今天的二人轉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歡迎,甚至上了中央電視臺,足以證明,俗的藝術也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由大俗而達到大雅。
四、正確看待美與丑
二人轉講究“說學逗唱浪”,比相聲多了個“浪”。其實“浪”也是一種美,是一種生動火爆的野性美,狂放張揚的個性美。這種“美”,總能起到感染的效果,為群眾所喜聞樂見。但是“浪”超過一定限度就毫無藝術可言,毫無美感可言,甚至表現為丑態。現在有的二人轉通篇只有露骨的挑逗和庸俗的打鬧,這是創作者和表演者的認識問題。他們以為這才是二人轉,這才是人們愿意看到的二人轉。相聲演員馬三立、侯寶林為觀眾奉獻那么多歡樂,無人說其沒“正”型,而二人轉演員有誰受到觀眾如此的敬重?
五、二人轉的未來發展
二人轉是東北特有的文化符號,是東北人引以為榮的戲曲,就像豫劇之于河南,黃梅戲之于安徽。作為地方政府,應該給予二人轉更多的支持和扶助,包括院團組織、演出場地、創演人才培育等等,為二人轉的生存發展提供條件。作為二人轉的創作者和表演者,應當致力于創作出好的有影響力的作品,讓二人轉拓展演出空間,爭取獲得更多的不同層次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