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濤
【摘 要】嶺南舞蹈作為中國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有舞蹈快速發展的情況下,用自身的特性奠定了自己的社會地位。本文以此為核心,通過對嶺南舞蹈中的具體案例,分析其風格產生的背景以及現有表現形式,并認為其來自于嶺南自然社會環境中,反映本身的社會狀態。
【關鍵詞】嶺南;舞蹈;風格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5-0105-01
中國地域廣闊,社會與自然條件復雜,在此情態下舞蹈風格也趨于多樣化,嶺南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支系,其在舞蹈表現中有自身的獨特狀態。
一、嶺南地區舞蹈風格產生原因分析
(一)社會因素。嶺南地區歷史上包括現在廣東、廣西、海南全境及曾經屬于中國皇朝統治的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在現有的行政區劃中則是指廣東、廣西、海南、香港特別行政區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在此地區中社會條件復雜,社會生活的表現形式多樣,因此導致嶺南舞蹈風格也存在多元化的傾向。
(二)民族因素。所謂的民族因素是指在嶺南區域內民族眾多,各個民族都有自身的舞蹈藝術,也有自身的舞蹈特色,尤其是少數民族中的壯族、苗族、侗族等,都有自身的民族生活經歷,不同的生活經歷產生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由此造成嶺南舞蹈在內容上各具特色。如侗族有獨具特色的多耶、蘆笙舞等,帶有當地的風格,其中蘊含著很強的民族因素。在嶺南地區的舞蹈風格形成中并非只有一個民族做出了貢獻,而是由多個民族共同構成了嶺南地區的舞蹈風格。
(三)經濟因素。所謂經濟因素是指在嶺南現有的行政區劃下,各個省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而且就歷史而言其經濟發展也不平衡。以漢族聚居區為主的經濟發達地區與以少數民族聚居區為主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形成鮮明對比。在經濟發達的廣府地區,其舞蹈與域外舞蹈存在相當的相似性,并且二者進行有機融合。在類似于霹靂舞之類的域外舞蹈傳入嶺南的過程中,此部分地區一直扮演著輸入窗口的角色。在經濟欠發達的廣西地區,其傳統舞蹈存在較多,而且伴隨旅游經濟的發展,傳統舞蹈又帶入新的經濟活力,促進此部分舞蹈風格的有效延續。
二、嶺南地區舞蹈風格基本特性分析
(一)生活性。通過觀察,筆者認為,在下游的嶺南地區舞蹈風格可以具體概括為以下幾部分。首先是生活性。現有的舞蹈風格基本上都從嶺南地區生活實踐當中形成,并且對生活實踐進行了有效反映。以舞劇《嶺南行走》為例,其中對于“吃”的表現尤為明顯。因為該劇的文化背景就是廣州特色飲食,其基本的流程分為九部分,分別是數數、英歌、竹板、雨天、麻石街、講古、醒獅、錢鼓和大吃,將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在舞臺上進行了有效展現,可見嶺南地區的舞蹈風格,現實性是其關鍵特性。
(二)多樣性。所謂多樣性指的是因為文化眾多,所以在舞蹈編排中既存在多樣的表現形式,也存在不同文化之間互學互現的表現形式。在不同文化互學互現的表現方面,舞劇《嶺南行走》就是典型的例子,其中既有廣府文化也有客家文化,還有潮汕文化,將三種文化融入到現實的飲食當中,就是多樣性的具體表現。除多種文化融合的多樣性之外,還有就是單個文化形式表現的多樣性,如《西關靚影》《谷雨南風》等舞蹈作品就是從不同文化的細節角度進行創作,體現了嶺南舞蹈風格多樣性的特點。
(三)民族性。所謂民族性是指在現有的嶺南舞蹈中,不僅有漢族舞蹈,還有少數民族的舞蹈,以及還受到域外舞蹈風格的影響。此種特性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尤為明顯。如黎族歌舞《三月三》,該作品以黎族三月三節日為主要舞蹈素材,用舞蹈的形式對節日進行了展現。除此之外,還有廣西壯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也將自身的舞蹈風格融入到嶺南舞蹈風格當中,并且以此為關鍵點進行自身文化的推廣,吸引社會關注,將嶺南舞蹈的民族風格進行擴張,以及在此過程中吸收其他民族的特色進行自身舞蹈風格的有效構建。
(四)現實性。所謂的現實性指的是嶺南地區舞蹈從現實中來到現實中去。嶺南地區中經濟發達的部分地區存在相當的文化體系應用,導致其在舞蹈風格形成中有鮮明的現實性特征。嶺南舞蹈基本來源于現實,其中的典型就是少數民族以豐收場景或者現實生活為舞蹈設計的主要材料,并且在傳統舞蹈中根據自然藝術進行總結,如在侗族舞蹈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現實生產活動的自然藝術總結;蘆笙舞等舞蹈就明顯帶有現實性的特征。在現代嶺南舞蹈的設計中也是以自身生活為基礎進行相應的抽象化表演,《嶺南行走》就是鮮明的例子。通過舞蹈也可以實現現實的有效增強,在舞蹈中讓各個民族和文化圈層進行有效交流,如在廣東,可以促進廣府人與潮汕人有效合作;在廣西,可以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以此豐富社會生活,促進民族團結。
三、結語
本文用細節研究的方法對嶺南舞蹈的風格特征進行了分析,認為其有自身獨特的來源,并且存在生活性、多樣性、民族性、現實性,其相互作用的特點,對于社會和諧與文化傳承有著獨特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康小曼.嶺南舞蹈小舞劇創作技法分析[J].黑河學院學報,2018,9(08):161-162.
[2]王靜.從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究嶺南舞蹈的藝術形態內涵與傳承[J].藝術教育,2013,(08):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