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堯天
【摘 要】貧困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痛苦與絕望。馬克思一生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的共同富裕而不懈求索,為實現無產階級擺脫貧困而奮斗。馬克思主義貧困理論揭示了社會貧困的根源和問題,為無產階級擺脫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論指導,給貧困地區人民帶去希望和啟迪。經過幾代領導人的實踐探索,我國在扶貧工作上取得重大進展,走出一條適應中國國情的特色反貧困道路。進入新時代以來,國家積極貫徹精準扶貧思想,落實人民所需所求,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奮斗。
【關鍵詞】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F046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5-0228-02
貧困歷來是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和問題,是國家和社會矛盾沖突的根源。馬克思致力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將消除剝削、消滅貧困作為主要任務,并提出一系列關于反貧困的理論,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了獨特參考。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始終關注貧困問題,并將反貧困作為社會重要工作,發展出一系列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為我國反貧困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不竭動力。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積極落實各項政策,脫貧攻堅也進入關鍵期,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在我國落地生根,成效顯著。
一、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
馬克思最早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提到“職業選擇”和“人類幸福”要結合起來。“人類幸福”的內涵包括反對剝削消滅貧困的價值意蘊,成為馬克思反貧困思想的源頭。幾百年后,我國將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全黨全社會共同的目標追求,與馬克思青年時期“人類幸福”的價值目標異曲同工,共同指導著社會進步發展的實踐。
在馬克思所處的年代,工人及其他無產者只能靠體力和技藝獲得報酬,這部分報酬只夠維持勞動者日常最簡單的生活,因而,貧困就是他們的標簽。工業革命催生了技術的變革,但同時激發了資本主義內部矛盾,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逐漸暴露出來。馬克思在對資本、勞動、剩余價值等充分分析的基礎上,詳細地勾勒出反貧困理論,對于無產階級謀求自身利益,獲得合法權益有重要的影響,對于當今貧困地區和國家具有指導意義。
馬克思認為,工人的剩余價值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并進一步轉化為資本投入和擴大生產,工人和無產者的利益進一步被壓榨,社會失業率加大,出現窮人越窮、富人越富的局面,這也是異化勞動出現的一個重要因素。上述事實使資本家原始資本急劇擴大,勞動者財富積累越來越少,貧困與富有成為社會最鮮明的兩個對立面。馬克思不僅指出了貧困的根源,并且在《資本論》中就反貧困的對策,提出了獨特的見解。馬克思認為,消除貧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消滅私有制,那種寄希望于資本家,企圖資產階級醒悟的想法完全不切實際。所以,以公有制的形式代替舊模式,大力發展生產力,人人平等地享有生產資料,是無產階級反貧困的最好出路。此外,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暴力革命不失為一種重要手段,并號召無產者聯合起來,打破枷鎖,建立無產階級自己的政權,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
二、我國反貧困的創新與實踐
一百多年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結合不同地域和風土人情,發展為適應不同國情的新的反貧困理論。我國經過幾代領導人的努力,在反貧困事業上取得顯著成效,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歷史時期,即建國初期經濟恢復發展時期的反貧困、改革開放時期的反貧困、新時代精準扶貧時期。三個歷史階段根據不同的歷史定位和社會實踐,精準施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反貧困理論豐富發展創新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中國化進程,給國際上其他貧困地區帶去經驗和啟迪,指導世界貧困地區和國家早日實現脫貧。
新的歷史時期下,我國在各方面取得長足的進步,但反貧困形勢依然嚴峻。面對當前依然復雜的嚴峻形勢,精準扶貧政策尤為關鍵。回首我國走過的七十年歷程及取得的重大成果和突破,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反貧困理論,大致有以下幾方面經驗。
第一,堅定社會主義制度和公有制為主體。建國初期,我國領導人排除萬難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通過“土地革命”和“三大改造”,堅定不移地推行社會主義制度,為實現全民族的共同富裕不懈奮斗。經過改革開放,使得這樣的夢想更進一步。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們比任何歷史時期都更接近繁榮富強的目標。回首這七十年來的偉大征程,最根本的就是得益于我國的政治和經濟制度,為我國實現反貧困繼而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制度之基。
第二,采取靈活多變的扶貧策略。七十年來,面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對待貧困問題要因地制宜、因時而變。建國初期,國家處于經濟恢復和發展時期,貧困普遍存在,解決好人民溫飽和社會保障問題,就是最大的反貧困;改革開放時期,我國順應時代潮流,積極融入世界,大力發展生產力,擴大對外開放,同時倡導先富帶后富,是適應時代的反貧困理論;新時代以來,針對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開展全方位多渠道扶貧工作,精準扶貧,實現貧困縣摘帽,貧困人口逐年減少。因而,應對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復雜多變的環境,應采取靈活多變的策略。
第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打好脫貧攻堅戰。從馬克思主義的反貧困理論到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反貧困理論,無不是以人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將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馬克思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以及共同富裕理想奮斗終身,為人類解放和發展事業留下不朽思想。我國在充分汲取馬克思反貧困思想的基礎上,以人民為主體,走出一條適應我國國情的特色反貧困道路,為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不懈奮斗。
三、總結
鄧小平曾說過,“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首先必須擺脫貧困”。七十年來,我國始終將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將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利益作為各項工作展開的中心。七十年來,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改善,國家逐漸富強,這得益于國家的制度優勢和人民主體思想。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不僅解決了我國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且為世界反貧困提供了中國方案,是中國夢與世界夢的統一。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孫建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經驗新論[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5,(4).
[4]孫建華.建國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歷程及其特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6).
[5]劉海龍.環境正義: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的重要維度[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5).
[6]薛桂波.鄧小平科技體制改革思想與我國的科技治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5,(19).
[7]楊修志.中美經貿摩擦背景下我國“一帶一路”發展前景展望[J].經濟研究導刊,2019,(1).
[8]丁徐清.融貫及其限度:太虛唯識思想探微[J].河北學刊,2018,(4).
[9]虞卓.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的公眾力量啟示[J].神州,2018,(22).
[10]高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實踐創新的雙重變奏[J].神州,2018,(25).
[11]馬煥蘭.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基本內容及其內在邏輯[J].戲劇之家,2018,(29).
[12]徐利梅.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的公平正義觀[J].戲劇之家,2018,(10).
[13]曹順仙.深化生態文明研究的理論體系與方法[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2).
[14]吳寧子.馬克思地租理論對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啟發[J].經濟研究導刊,2018,(36).
[15]李曉旭.論馬克思主義教育公平觀[J].文學教育(中),2018,(12).
[16]王立.論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文化自覺[J].交通職業教育,2017,(4).
[17]崔媛媛.加強地方政府環保職能路徑探析[J].神州,2018,(24).
[18]張雪婷.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與盧卡奇理論之間的人學關系考辨[J].神州,2018,(32).
[19]劉倩如.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同度探析[J].漢字文化,2019,(7).
[20]薛桂波,趙一秀.基于“負責任創新”的歐盟科技政策轉型及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17,(4).
[21]嚴雪珂.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淵源及其創新性研究[J].芒種,2018,(14).
[22]張美紅.習近平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漢字文化,2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