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妍 趙永勤 呂珍 (西華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科學進步和高等教育改革對人才培養帶來了新問題和新挑戰,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和穩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師范院校的使命與責任[1]。當前三所高師院校的師范生培養模式較為出色,因此,探究其模式、緣由及差異,以期為深化師范生培養模式及提高師范生培養質量提供有益參考。
北京師范大學提出的“4+X”的人才培養體系改革,主要包括“4+0”“4+2”和“4+3”三種模式[2],其發展方向是階段性整合,即階段性教師專業化模式,強調階段性學術和教學特點,注重學科教育、專業教育和教師教育的階段性發展,以研究型教師的教育模式培養高學歷、高素質的研究型教師[3]。一是本科一年級由“新生導師”引導師范生進入科研的門檻,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二是部分學院和院系,實施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立足師范性的拓展學習。
華東師范大學采用“4+2”本—碩一體培養模式。2015年,學校實施“卓越中學教師培養計劃”,針對中學基礎教育的需要,實行“4+2”本—碩一體,分段培養的模式。其中,在“4+2”本碩一體主培養模式下,開啟訂單培養新模式和為每位師范生配備雙導師。一方面,訂單培養新模式注重“建立”與“選擇”雙路徑教育碩士“實踐教學包”[2];另一方面,學科教育專業導師和來自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第一線的兼職導師共同指導師范生從課程學習到教學實踐的全過程,從而把師范生培養成優秀的教師和未來的教育家奠定堅實的基礎。
東北師范大學實施本碩一體的“3+0.5+0.5+2”的人才培養模式[2],啟動“教育家培養工程”。在此基礎上,積極構建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師范大學-地方政府-中小學校”合作辦學新模式與導師制度。其中,學校按照“寬口徑、厚基礎、精專業、多出路”的培養思路,建立了卓越教師、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和應用型專業人才三類人才培養模式,更加注重培養師范生的實踐技能。
《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 的意見》指出,“到2035年,師范生的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為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干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奠定堅實基礎”。國家總的培養目標致力于卓越教師的培養,三所典型師范院校培養模式立足于國家總培養目標,構建符合國家總培養目標要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并為早日實現國家總培養目標提供助推力。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它的目的在于影響和促進人的發展,培養人的實踐意識和實踐能力[4]。教育與政治、經濟及文化等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從根本上說,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振興,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都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養[5]。”因此,三所典型師范院校緊跟時代需求,構建符合師范生人才發展的培養模式。
1 北京師范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條件
第一,有特色的教師教育成功項目。北京師范大學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國內外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全力打造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6]。為了打造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成功實施了一系列特色項目。
第二,“雙一流”建設方案的出臺。此次發布的《北京師范大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建設方案》共包括五章,從建設目標、建設基礎、建設內容、預期成效和組織保障五個方面,對學校“雙一流”建設做了系統規劃。方案的出臺,為師范生培養模式的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
第三,人才培養的多元化與生本的教育理念。北京師范大學摒棄了傳統的本科四年僅僅是培養中學教師的單一培養模式,推行“4+X”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一是人才培養面向多元化;二是適應社會需要和“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因材受教”的教育理念。
2 華東師范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條件
第一,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顯著成效。教育部頒布《華東師范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機制著力打造優質本科教育》和《華東師范大學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一方面著力于實施本科教育精品戰略、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開展學術研究培訓計劃和構建多元文化體驗平臺;另一方面深化大類招生和分層培養、推進課程開放共享和學生完全自主選課、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等。文件的明文規定,為華東師范大學師范生培養指明了方向。
第二,師資力量雄厚。截至2019年1月,學校有教職工3990 人,其中專任教師2317 人。教授和其他高級職稱教師1827 人,含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共計13 人,上海市“領軍人才及后備”入選者27 人,上海市“千人計劃”入選者21人,“雙百人才計劃”入選者174 人次[7]。
第三,人才層次及素養的嚴要求。其一,師范生培養的高標準層次。比如,華東師范大學實施“4+2”本-碩一體培養模式,尤其重視學生的教育碩士培養。其二,師范生培養注重教育情懷和綜合素養。比如,華東師范大學對畢業生有潛在需求的高中學校,尤其是當地的卓越高中,共同實施訂單實習和訂單培養計劃,培養高規格的專家型教師;教育碩士實施“學術型”與“實踐型”雙導師,明確學術型導師培養任務是學術課程與論文寫作,實踐型導師培養任務是學科教學與德育管理。
3 東北師范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條件
東北師范大學結合地區的發展情況以及已有的資源,率先實施“師范大學-地方政府-中小學校”(簡稱U-G-S)合作辦學新模式,在實施“U-G-S”模式時,東北師范大學負責模式的整體設計和規劃,組織和運作,并為其他合作伙伴提供理念指導、智力支持和人力資源保障,地方政府、中小學校認同合作中產生的多方價值[8]。
三所典型師范院校的相同部分體現在都擁有足夠的資金與師資支撐師范生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且都立足國家總培養目標,符合教育的客觀要求。
另外,三所高校也存在差異。其一,三所學校實施條件存在不同,且北京師范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地理位置優越且發展速度較快,共同致力于培養高層次的教育工作者;其二,東北師范大學則立足于本土,實施基礎教育,致力于培養未來中小學教師。
首先,現代大學的復雜化使領導決策成為影響學校辦學與發展的關鍵之一[9],領導決策發揮著統攝全局的作用,決定了高等師范院校未來的走向。北京師范大學與華東師范大學的領導者擁有不同的人生閱歷、眼界及對高等師范大學的認識,這些差異一定程度上引導著領導者的決策。
其次,高等師范大學的理念不同。北師秉承“愛國進步、誠信質樸、求真創新、為人師表”的優良傳統和“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精神,形成了“治學修身,兼濟天下”的育人理念。[10]華東師范大學則著眼于國際視野,致力于引領教育發展的卓越教師和未來教育家。
最后,文化傳承不同影響師范生培養模式。北京師范大學的前身是1902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1912年改名為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3年學校更名為北京師范大學,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師范大學。[10]北京師范大學延續傳統的文化底蘊,根植師范性;華東師范大學秉承學思結合、中外匯通的傳統,追求“智慧的創獲,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會的發展”的大學理想,致力于建設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11]華東師范大學傳承中外匯通的傳統,更加注重與國際接軌。
總之,三所師范院校立足國家師范生培養的總目標,培養師范生都注重師范生專業情懷、師范性、學術性,并且所實施的培養模式符合本校發展的需求。既具有獨特性,又具有交叉性。歸納分析發現,師范生培養模式并沒有好壞之分,三所典型師范院校有各自成功之處,可為其他高等師范院校的師范生培養提供植根師范性,增強實踐性、提升學術性等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