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珊 (三峽大學科技學院)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智能手機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廣泛。手機在滿足人們即時通信的基礎上不斷地智能化,以滿足人們多樣化地生活需求,如閱讀、聽歌、觀影、購物等等。最具跨時代的革新是隨著網絡支付的出現,真正實現了“一機在手行天下”的預言。而在校園環境中,學生由于自我管理能力不善和從眾意識強等原因過度依賴手機,不僅加劇了他們的拖延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們的社會交際功能和助長了他們的懶惰心理。[1]例如,由于手機搜索引擎App 的萬能性,一些學生便動起了考試“翻書不如翻手機”的歪腦筋,從而增加了考試舞弊現象的發生。當然最嚴峻的是手機在課堂上造就了大批的“低頭族”,對原有的課堂生態系統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因此,課堂“禁”手機被各大高校提上教學日程。
從學校層面來講,手機已經成為一個課堂學風建設的絆腳石。在教師的話語中,手機成了一個人人喊打的惡魔,北京吉利學院校長霍偉東甚至提出“從嚴治校”應從禁止課堂玩手機抓起。[2]而在對考試舞弊的處理中,夾帶小抄給予記過處分,而使用電子通訊設備作弊給予開除學籍處分。很明顯,手機在人們的使用過程中成了一把雙刃劍。部分人在享受技術帶來便利的同時,淪為了技術的奴隸,高校課堂的低頭族便是其負面影響的一個典型。
當然各大高校出臺的治理“低頭族”現象的方法也是千奇百怪,如制作手機掛袋,讓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把手機集中上繳。但由于這種方法存在一定的強制性,學生很容易出現抵制情緒而不配合,因此到最后各個教室的手機掛袋不得不被閑置。也有的學校想出了在教學樓周邊安裝信號屏蔽設備,但學生可以提前下載手游和電影,治理效果也不是很明顯。
為了有效遏制課堂“低頭族”現象,以此來加強學風建設,各大高校紛紛采取了課堂“禁”手機措施。很顯然,這是一種“一刀切”的武斷辦法。最后手機袋被閑置、信號屏蔽設備被關閉等結局也再次證明了課堂“禁”手機不僅不明智,還勞民傷財。由此,我們也不得不去反思我們過去所得出的“手機——低頭族——學風差——禁手機”這個邏輯是否成立。
其實“低頭族”是對上課不認真聽講的學生的一個總稱,在手機未出現之前,上課看小說的,打瞌睡的也稱為“低頭族”。只是時間過去了這么多年,高等教育的質量和規模早已不能和手機誕生之前的時代同日而語,今天的“低頭族”數量可能確實比以前多了。當然澄清手機在學風建設中的妖魔化形象并不是要為手機開脫罪名,它在一定程度上更具誘惑力,更能瓦解學生的自律意識,甚至使學生不能自拔。但不能完全說是手機造就了“低頭族”這種現象,也不能簡單地把破壞學風建設的罪名只歸結于手機一個原因。只能說信息時代改變了很多東西,我們都還在適應過程中。
手機只是一個中介,課堂“禁”手機也只是一種手段,學風建設的根本對象依然是人。學風建設的主場是課堂,第一責任人是教師,教師把課講好同樣是關鍵。教師應是學生課堂注意力的核心點,教師的講課內容和講課方法也直接決定了學生的聽課效率。另外,以前我們的教師全是靠板書,而現在有了多媒體,老師只要一個PPT,便可以不需任何其他教具。不得不說一部分教師講課就是對著PPT 做陳述,事實上學生被迫轉移手機世界的原點恰恰在于課程的枯燥。
總而言之,學風建設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力,尋求契合點才是關鍵。僅僅抓一頭,或者只是責怪一頭都是不恰當的。課堂“禁”手機不僅顯示出我國高等教育在面臨新技術過程中的茫然無措,也顯示出高校教師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中已經悄然落伍。筆者并不是要否定傳統課堂存在的必要性,而是鼓勵教師積極面對當下,與其課堂“禁”手機,不要邀請手機進課堂。“尋找‘互聯網+’課堂發展的新路徑,并不是要取代傳統課堂,而是基于傳統課堂發揮智能手機與互聯網的優勢,使課堂教學煥發出新的活力。”[3]
上文已經論述了課堂“禁”手機是高校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做法,對課堂學風建設或許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仍然屬于治標不治本之策。學風建設的核心在于學生把心收好,教師把課講好。從實際操作層面來講,后者容易前者難,而且后者也直接決定前者。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課堂“禁”手機與防止學生逃課是一個道理,而學風建設的關鍵在于要讓學生身在教室心也在教室。
另外,“互聯網+”已經深切地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聯網+教育”已經是大勢所趨。以學習通為代表的“互聯網+教育”軟件的橫空出世,為手機進課堂提供了可能性。學習通是由北京超星公司打造的一款移動教學軟件,是一個集課程學習、知識傳播與管理的分享平臺。首先,教師可以把自己的課件導入學習通在課堂上用手機授課,等于把課堂直接搬到線上,把手機變成黑板,來霸占學生手機的課堂時間。其次,學習通擁有海量的圖書、期刊、報紙、視頻、原創等資源,學生可以自助學習視頻課程,下載學習資料,建立個人書房。最后,學習通可以查看本校通訊錄,加上軟件自帶的即時通信功能,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可以在這個平臺上討論交流。
手機并非洪水猛獸,關鍵在于如何應用。既然學生那么依賴手機,不如我們直接利用手機授課,占領學生陣地,向學生靠攏。因此,手機進課堂也就具備了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構建和諧師生關系。邀請手機進課堂,是一次老師主動適應學生學習方式的大變革。把課堂從線下搬到線上,用學生熟悉的方式傳授知識,無疑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在課堂“禁”手機的過程中,勢必出現了很多只是依據學校單方面的意愿出臺的文件。而這些文件在執行的過程中,既沒有合理的法律和政策依據,也絲毫沒有考慮學生的隱私權和自尊心。如很多學校都制作的那個手機掛袋,為何最后都被閑置了?就是因為沒有考慮到侵犯了學生的隱私權。再以上文提到的北京吉利學院為例,學院為了打贏課堂“禁”手機這場仗,明文規定“學生在上課前必須將手機關機或靜音存放在手機袋,否則視為違紀處理(老師允許和要求課堂合理使用手機除外)”。這條學院規定在執行處分環節時顯然沒有教育部門的政策依據。另外,“學校堅持邀請每個被查出課堂玩手機等違紀學生的家長來校共商學生教育大計,學校給來校的家長報銷單程硬座車票。”[2]這條學院規定雖然看似很人性化,但肯定會有家長覺得學校在小題大做,并且這種請家長的教育方式可能會讓很多大學生更加反感,因為本質上他們已經屬于成年人。學生在學校,遵守校紀校規理所應當。但當一個政策,完全以學校為主宰者,只從教師層面出發,絲毫不考慮學生的感受時,勢必會在執行過程中遇到阻礙,甚至夭折。特別是像課堂“禁”手機這種做法,再次證明了堵不如疏。
第二,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鼓勵教師充分利用好“互聯網+教育”,除了是對教學方式的一種改革之外,也使他們能從一些瑣碎的體力工作中解脫。首先是點名。以往教師在上課之前需要花三到五分鐘的時間去點名,但有了教學APP 軟件,點名不僅可以在一分鐘之內完成,還能保證點名的準確性。其次是日常表現量化考核。在大多數課程成績的設置中,老師都會把學生日常表現折合成一定比例的分數融入學生的最終成績中,比如學生的課堂出勤、回答問題積極性、作業完成度等等。“超星學習通兼具通知、簽到、分組、討論、上傳、下載、作業、投票、評分以及統計等多種功能,可幫助師生對教與學過程及相關活動的開展進行實時記錄”,[4]從而使日常表現量化考核有所依據。最后,作業布置與批改。老師只需要在系統里布置好作業,并設置好答案,學生的作業便可以由系統進行批改,從而大大減少了教師的工作量。把老師從大量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去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課程的設置和作業的設計中,使老師有更多的時間用于思考。
第三,以推動無紙化考試創建節約環保型校園。當年,微軟推出Office 辦公軟件,正式開啟了人類無紙化辦公的革命。而無紙化考試也早被人們提出,但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未被大范圍實施推廣。而線上課堂的出現再次證明了手機不僅能用于授課,也能用于考試。無紙化考試將極大地降低監考成本、試卷批改成本和試卷庫建設保管成本,對于打造智能化校園、創建節約環保型校園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電子試卷憑著技術性原理,完全可以靠打亂題目順序和答案順序做到每人一套試卷。從這個角度而言,無紙化考試反而能更大程度上地維護考試公平。
過去我們在課堂“禁”手機的過程中,存在著一葉障目,在做法上也有因噎廢食之嫌。并且很多事實也證明了課堂治理手機,堵不如疏。面對“互聯網+”時代的新技術、新生代,需要我們用新的思想去不斷調整我們的教育方式。不能因為懼怕新技術就排斥,更不能因為排斥新技術壓制新生代。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全面素質的人。新時代的來臨終究要讓我們面對現實,熱情擁抱新技術,緊緊跟上新生代,才能辦好“互聯網+”時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