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天明 夏金蘭(湖北棗陽市楊垱鎮徐寨小學;湖北棗陽市徐寨中學)
據統計,農村義務教育學校80%以上的教師都或多或少地曾對自己的職業產生過無所謂或厭煩的情緒,長期伴隨著這種情緒,必然會產生職業倦怠。教師的職業倦怠表現為:或是疲憊不堪,工作熱情不高而無創新力;或是缺少理想信念,工作缺乏動力;或是常覺得焦躁不安,冷漠疏遠學生;或是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得過且過……這些表現必然會影響學校工作和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不少農村教師或其親屬也在城市購買了房子,一些教師星期一下鄉,星期五回城,有的甚至過著“走教”的日子,一路風塵,鞍馬勞頓,這肯定是相當消耗精力的。另外,城市廣集資源,農村勞動力人口大量流向城市,留守學生增多,祖輩代管現象普遍,導致學生家庭教育缺失,社會、家庭、學校三方無法形成教育合力,結果是在重視學生教育程度方面,農村遠落后于城市。筆者曾在一所農村的學校任教,這所學校中,大多數家長對于孩子在校的情況都是不聞不問,而聽說學校困難補助指標下來了,又都會爭先恐后地到學校要補助;有的孩子回去向祖輩反映自己在學校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孩子的祖輩馬上就會到學校大鬧課堂,這種情況在農村學校還是很普遍的,對于農村教師來說,社會重教氛圍不濃,家庭對孩子的教育也不是很重視,那自己也不如得過且過,長此以往,就會導致農村教師職業感缺失。
農村學校位置偏僻,相對遠離監管中心,在一些管理者身上,獨斷專制、“家長作風”、“土皇帝風范”不為下屬著想和不關心下屬等問題十分嚴重,這些都會使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同時,農村學校情況復雜,教師考核制度不完善,不能真正體現公平公正,這樣不僅無法有效地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反而會使教師對待工作的態度越來越消極。
在農村,除農民外,其他職業者較少,農村教師就只能整日與學生打交道,交往圈子小,且教師每天從事的都是教育教學工作,相對單一,加之課余生活單調,極易產生倦怠感。農村教師整日忙于工作,無暇充實個人生活,壓力無法得到有效的排解,時間一長,教師就會覺得內心焦慮、孤獨,極易產生職業倦怠。
在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承受的職業壓力要明顯高于城市教師。
一方面很多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推行的制度改革都是“換湯不換藥”,只有口號雷動,卻沒有行動,加上學校推行的教師績效排隊、用人制度改革、評聘分開、崗位競爭等制度,會使學校的師生關系、同事關系、干群關系越來越復雜,難免會加重教師的精神負擔,導致部分教師覺得身心疲憊、沮喪、壓抑,對工作、生活悲觀冷漠,以消極的態度來對待學生。另一方面,農村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導致部分教師原有的知識結構和教學觀念已不能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常常是畫虎不成反類犬,覺得力不從心,這必然會使教師對所從事的工作失去興趣,產生職業倦怠。
農村教師的職業倦怠感不僅會危害教師本人的身心健康,還會影響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進程。
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應從重視教師開始,學校層面上,應積極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消除教師的職業倦怠。
俗話說,“心病要靠心術醫”,教師的職業倦怠,說到底就是一種病態心理的表現,想要改變教師的心態,首先要解決教師的職業心理問題。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要充分利用學校的黨群優勢,加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充分發揮工會、婦委會的調節作用,建立心理輔導機構,針對不同情況的教師,要采取不同的心理介入措施,促進農村義務教育教師職業的活性化。
譬如,針對理想不明、信念缺失的教師,學校要對他們進行職業榮譽感教育,增強教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聊天、談心、宣講等方式,讓教師明白,雖然身處農村,但農村天地廣闊,多少仁人志士起于農村,而作為培養人才的教師,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針對因機械重復工作而產生職業倦怠感的教師,管理者應鼓勵他們不斷開拓與探究,以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讓教師明白教育教學本身就是一項極具創造性的工作,讓教師在創新的道路上體驗職業的快感;針對部分存在不良心態的教師,學校管理者要多了解情況,多與教師交流,及時發現教師的不良心理,對癥下藥,幫助教師擺正心態。
學校還要積極鼓勵教師針對個人情況,找出適合自己的調適職業倦怠的方法,學校與教師應一起努力,消除教師的職業倦怠。
農村學校教師隊伍的構成比較復雜,既有“走教”人員,又有“土著”教師;既有“科班出身”(院校畢業生)的教師,又有“半路出家”(民師、頂職、軍轉等)的教師,如果在管理方面一味地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就可能會事倍功半,所以,在管理方面,農村學校的領導一定要多動腦筋,下足功夫。
首先要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用,因情置崗,在公正、公平的基礎上,合理調配教師資源。如,你不可能讓一個對英文一竅不通的軍轉人員去教學生A、B、C吧!如何“人盡其才”是學校管理層首先應該考慮的事情,充分發揮教師的專長才是用人管人的最有效方法。
其次,要建立能適應學校發展的管理體制,在執行制度的問題上,上至學校校長,下到廣大員工,要一視同仁,為教師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
再次,要合理利用職稱評定、職務升遷、崗位聘用、績效分配和評先評優等制度,使其能成為調動教師積極性的杠桿。只有建立合理的獎評制度,才能為教師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如果學校在制度執行上有偏差,不能真正體現“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和“多勞者”多得,爭取大多數教師的動能的原則,就勢必會影響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久而久之,校園就會變成一潭死水,何談教師的職業優越感呢?要制定合理的教師教學效果評價方案、課改方案、獎勵方案等,真正體現公平與公正,才能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最后,圍繞教師關注的熱點問題,如資源分配、獎懲、基建、財務收支等,建立公正、公開、透明的運行機制。學校要健全和落實教代會、校務公開制度,給予教師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全力營造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民主平等、團結一致的校園環境。
由于農村學校大多位置偏遠,農村教師活動范圍有限,學校如果不能為教師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農村教師的專業成長就會變成一句空談,更不用說跟上時代的需要了,學校一定要以教師的發展為根本,制訂出一套能適合教師發展需要的校本研訓計劃,要創造條件,讓每位教師都能得到成長,要營造民主、積極向上的學術氛圍,大力支持教師的專業研修,選派教師參加業務培訓,給教師學習的時間、樂業的環境、發展的空間、創新的領域,充分發掘教師的潛能,激發教師的動能。為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可以做以下嘗試:
其一,牢固樹立以研訓為載體的良好導向,讓教師在專業成長中增強職業自豪感。是人都有惰性,教師亦然,農村學??梢酝ㄟ^制度建設,強制與鼓勵相結合,引導教師自覺從事教育教學研究工作,使他們能重視自身的發展,重視專業成長。有技在身,何患沒有用武之地?最初,可能需要學校逼迫著教師成長,一旦教師意識到提高自己的好處,他們就會自覺地去想辦法來提高自己。因此,學校管理者應該有意識地去制訂一些具有強制性的措施,逼迫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并制訂相應的激勵制度,讓有進步的教師能得到相應的獎勵,最終使所有教師都能自覺地去提升自己。
其二,深入探索自我互助專業發展之路,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很多農村教師一旦調入城市工作,立馬就會變成名師,由此可見,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不缺優秀教師,而是缺少打造名師的平臺。農村義務教育學??梢猿浞掷米陨淼膬瀯?,走自我培養的路子。針對剛上崗的教師,學校要指定骨干教師與其結對子,以老帶新;針對已有基礎的教師,推廣藍綠工程,讓學校資深教師與想有所作為的教師互幫互助;對于有成就的骨干教師,可以強強聯合,這樣,可以有效解決廣大教師在教學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可以避免有些教師因無助,對教學工作產生倦怠心理。同時幫助他們提升自信心,使其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其三,積極開展專家引領的校本培訓活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課改的深入,一些陳舊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農村學校一定要重視每一次上級組織的集中培訓活動,選派教師參加,爭取專家下鄉,積極參與“送教下鄉”活動,讓農村教師能有更多機會汲取養分,獲得成長。同時在校內廣泛開展骨干教師上示范課、教師個人上研究課活動,課后,全校教師要對這些課進行點評,集思廣益,才能讓教師在課改中真正受益,最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讓教師們走出迷惘,產生不竭之動力。
客觀地講,農村的文化生活相對單調,社會活動匱乏,長此以往,農村教師就勢必會受到影響。學校應多組織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鼓勵教師參與,豐富的校內外活動可以很好地調節一個人的情緒。筆者所在的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婦女節女教師歌唱大賽、教師德育演講比賽、六一兒童節大賽、元旦會演、建黨歌詠賽、教師的專業課大賽等一些有益教師身心健康的活動,大多數教師都能積極參加,這不僅可以培養教師的業余愛好,而且能增加教師的生活樂趣,生活的情趣可以對職業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
當然,作為學校的管理者,不僅要關心教師的工作,更要關注教師的疾苦,在學校層面和個人層面,學校管理者都要做到與教師同命運、共呼吸。古人云,“士為知己者而為之”,試想,教師如果能得到學校領導的關心和肯定,還會在工作上應付了事嗎?學校的管理者是否能經常關心教師、能否與教師平等相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師的工作態度,而教師消極的工作態度又是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
總之,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要想辦法理清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幫助教師調適職業倦怠感,盡可能地消除教師的職業倦怠感,讓教師走出職業倦怠,使他們能在工作、學習等方面奮發向上,以陽光的心態執教,盡快實現十九大提出的“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的奮斗目標,努力讓每個農村孩子都能享受到有質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