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燕 (江蘇啟東市善成小學)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指出: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兒童從幼兒生活向小學生活過渡的重要時期,也是兒童品德和行為習慣、生活態度、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暗赖屡c法治”課的教學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其中“知”是基礎,“行”是實踐。道德認知越全面、越深刻,就越能指導學生做出明確的道德判斷和自覺地進行道德行為選擇。小學生記住道德知識很容易,但是,將知識內化為行為,達到知行合一的目標卻不容易。那么如何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呢?
我們生活在一個絢麗多彩的世界中,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接觸各種新事物,在此過程中對社會形成模糊的認識。教師若循規蹈矩地對學生進行“理性灌輸”,小學生很快就會失去興趣,這就要求“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必須遵循生活化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組織教育活動。如《我愛我們班》這一課活動的重點就是培養學生的“集體感”,我將發生在班級生活中的一個個“素材”串聯為“學材”,讓學生在回憶、交流、分享的過程中明白:一起玩耍是快樂的;相互配合解決難題獲得成功是快樂的;共同勞動創造了勞動成果也是快樂的,這一份份快樂與感動都來自班集體。德育應該摒棄灌輸式的說教,要把活動的觸角延伸至學生的真實生活,用實際事例來加強教育的針對性。當學生把意識轉化為行動,教育的目標就達到了。
道德情感是與人的道德認識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是提升學生道德素養的重要前提,是學生將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的催化劑。激發學生情感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關鍵所在。抓典型、樹榜樣就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英雄事跡來影響學生,小學生模仿能力強,生動形象的典型能夠激起他們向榜樣學習的熱情。在教學《我是班級值日生》這課的過程中,我就讓學生睜大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去尋找身邊的學習榜樣:早晨領讀課文的小干部,認真擦黑板的同學,幫老師收發本子的小組長等,由于尋找的榜樣人物就在學生中間,大家學習榜樣的熱情都很高。教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班內掀起了一股人人爭當班級小主人的熱潮,學生的道德認識提高了,道德情感被激發出來了,思想境界提高了,道德素養自然就提高了。道德榜樣的形象性、針對性和示范性,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引導學生學習身邊的榜樣,引導他們以榜樣優良的品質對照檢查自己的行為,找出自身的缺點并努力向榜樣看齊,把教材中學到的知識自然而然地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有助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新課標指出,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學生在個人實踐中形成初步的道德認知,只有在具體情境的實踐活動中才能接受不同信息的刺激,并在心靈深處產生有效反應,形成積極的心向機制。我在教學活動中,努力使活動內容生活化,極力尋找教材與社會生活的結合點,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創造性的事例,引導學生進行辨析,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例如,《早睡早起》一課的教學目標是教育學生合理規劃自己的作息時間,早睡早起。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就組織了“好辦法推薦會”,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才能做到早睡早起?然后聽故事《童童的睡眠》并思考:童童為什么會遲到?他要怎樣改掉自己的壞習慣?再創設情境“你敢一個人睡嗎”?讓學生明白一個人睡有利于提升睡眠質量,還能夠讓自己更勇敢、更自信,最后給已經養成早睡早起習慣的學生頒發“勇敢證書”,營造出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氛圍,讓學生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習慣。學生獲得道德認知后,要內化成為自己的道德品質就必須要通過實踐,只有通過實踐中的行為訓練,自覺地去做,才能逐步養成穩定的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排日臻完善,教學的研究日益頻繁,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抓住教材,靈活選擇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還要注重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的結合,使教學能從課內延伸至課外,提高教育的實效性,達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