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燕 (江蘇如東縣河口鎮于港初級中學)
誠信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早在20 世紀90年代中期,在學校教育教學中,誠信教育就被認為是極為關鍵的德育內容。學校在實施誠信教育時,可通過“誠信道德,誠信教育,誠信學校”創建活動,重新啟動“校園文化”主題,重建“校園文化”架構。在筆者工作的農村中學的教育教學管理中,我做了一些新的嘗試來實施誠信教育。
在校園中展示“誠信”的文化主題,讓誠信在學校的“土壤”中“生長”。結合學校所在地的特點,誠信教育的內容可分為五個層次:
在學校走廊和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學生和老師提供的與誠信相關的格言,使智者能夠與同學親密“交談”。組織師生共同編制校本課程,倡導誠信理念和行為。鼓勵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積極參與“做一名誠信的中學生,我該怎么辦?”大討論,從而形成一種道德氛圍,讓誠信是成功的敲門磚,不誠信者寸步難行的思想在學生心底扎根。
制定“教師誠信條例”,將教師職業道德教育作為教師培訓的必修課,建立教師誠信教育的監督評估機制。制定“教師學術誠信規范”,完善“教師個人職業發展規劃”,開展分階段集體展示活動。促使教師利用自己的個性來影響學生的思想,并用自己的行動來拉動學生的心。
以學生為主體開展誠信教育活動,貼近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的主題教育活動,如介紹自己所閱讀的誠信書籍、講述自己所知道的誠信故事、說出自己所知道的與誠信相關的格言等;組織誠信宣誓儀式、演講比賽、講故事、課堂辯論、教師研討會、征文比賽等活動;將誠信教育融入學生的普通閱讀和寫作中;結合南通市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將定量與定性評價、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課堂評價、學校評價、家庭評價等相結合。建立學生的個人誠信記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學生誠信檔案。
如在實施誠信評價方面,學校啟動了學校師生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生誠信評價指標體系,按規定加強檢查監督,正確評價學生的表現。采用自我評估、小組互評、班干部評估、任課教師和班主任評估四級評估機制,及時正確評價學生表現,并定期評選出“誠信之星”,為同學找到自己身邊學習的榜樣。通過評估和評估,對優秀者進行表彰、不誠信者進行適度懲戒,讓誠信教育的結果得到鞏固。
學校要求教師充分發揮各學科的教育功能,善于抓住機遇,結合教育教學內容,選擇時機滲透誠信教育。讓誠信教育有機地滲透到教育和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讓誠信在學生心底生根。
同時,為避免學校道德教育過于理想化、教育內容單一、教育方式機械,確保誠信教育的有效發展,學校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明確誠信教育的對象、內容與標準。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誠信教育的需要,需多元運用教育方法。在校園誠信文化的建設中從班風、學風、教風和校風幾個層面進行具體要求,力求從根本上抑制學生的誠信缺失。加強新時期校園誠信文化建設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實施:
教師或學生講述自己所知道的關于誠信的故事,通過敘述,傳遞誠實守信的價值觀,讓學生認識到誠信對人們成長的重要性。建立“學、議、引、查、評”的機制。其中,第一環節為學,即學習,訪問,觀看等,學生可以收到很多關于誠信的道德信息;第二環節為議,即討論和交流,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課堂交流、辯論演講,圍繞內容撰寫心理體驗,讓理念能夠進入學生心靈深處;第三環節為引,即引導、疏引,引導學生向敘事內容中的大師學習,解釋是非,提高認識;第四環節為查,即排查、督查。學習先進,檢查問題,發現不足,對不誠實現象進行自我檢查和自我糾正,倡導自律;第五環節為評論,即利用多元評估機制對學生的誠實行為和習慣進行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教師評價和學校評價。可將表現好的學生評為“誠信星級學生”,讓大家積極完善自我,向優秀靠攏。
通過一系列“閱讀誠信書籍”“講誠信故事”“收集誠信格言”等主題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精心組織學生利用課外閱讀、寒暑假時間,開展讀書交流、收集格言評比活動,讓學生能夠逐步認同“誠信”這一價值觀。也可結合誠信主題舉行宣誓儀式,演講比賽,講故事大賽,課堂辯論,教師沙龍和征文比賽。在這些系列活動的有效開展后,可以讓學生極度認同誠信的巨大價值,進而主動在日常行為中踐行誠信。
在開展主題教育時,學校可確定大的方向,各個年級與班級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適當進行調整。每學期學校在不同年級分別選取班級面向全校展示主題教育活動過程,其他班主任觀摩并略做調整后在自己班級響應學校主題教育精神,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同時,還可利用學校宣傳櫥窗、班級黑板報等平臺展示不同班級誠信主題教育活動的成果以放大主題教育的效果。
結合南通市中學生綜合素質評估的具體要求,建立學生個人誠信檔案,記錄每個學生在校的誠信表現。在尊重學生、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的前提下,定量評估班級學生的誠信情況。貫徹“學生誠信度評估條例”,將定量結果公示后納入綜合質量評估的總分,當然在評價時需遵循激勵為主的原則。在評價條例實施時,根據需要不斷深化和完善日常總結系統,并要求學生在每日總結中寫下與“昨天”相比的進步和“明天”的目標。培養學生的規范誠信,促進學生的誠信養成。
為激勵學生主動將誠信美德落實在行動上,班級可以設立“誠信銀行”,每個學生均有賬戶,成立專門的機構對學生的誠信行為及時記錄,以月為單位公布每一個學生在“誠信銀行”上的得分,推舉出“誠信之星”向學校報告,學校將在升旗儀式上向全體學生宣傳誠信典型學生的事跡,頒發“誠信之星”證書。同時,誠信分數超過100 分,學生可以享受在圖書館借閱圖書期限延長、參評學期“三好學生”優先、入團優先等“福利”。
讓學生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體驗到誠信的神奇力量,使學生能夠深切感受到誠信。如,設立“誠信考試室”實施無人監督考試制度,學生可自愿報名參加“誠信考試”考試;建立“誠信書亭”,學生可以自己選擇喜愛的圖書借閱,閱讀結束后自覺放回原來的地方;建立“誠信文具柜臺”,實現無人值守的銷售,讓學生體驗到誠實行為所產生的崇高感。
聘請專業顧問,了解學生的困惑,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在專家的幫助下,學生的誠信意識全面增強。
學校還可建立和完善校園誠信文化建設的整體評估機制,擇機邀請教育專家、家長代表為對學校開展的誠信文化建設活動獻計獻策,使校園誠信文化建設活動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道德素養提升。
課堂是學校實施教育和教學的最重要的平臺。結合學校近年來為響應市、縣教育主管部門基于“以生為本”理念的“真學課堂”改革要求,讓課堂學習與學校誠信教育之間實現深度融合。
德國教育家迪斯托說:“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不只是知識與能力的傳授者,更是他們心中的榜樣。教師的道德水平對學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教師誠實守信,在言傳身教中自然會培養出誠實守信的學生”。
教師誠信做人。做一名教師,要真誠對待他人,言行一致,信守承諾,以教師的高尚品格和誠信贏得學生和社會的信任。要成為誠信的使者,通過自己的言行來引導和感染學生,使學生自覺做到誠實守信。
教師要誠信做事。教師要忠于自己的職業,盡責,誠信。在課前學習課程標準和教材,了解與自己任教學科相關的領域的發展狀況,并認真準備課程;課上尊重學生,真誠交流;課后耐心答疑,盡職盡責,通過教師的榜樣作用使學生認識到誠信的可貴,自覺地向往,從而具備誠實守信這一道德基礎。
在教師的感召下,學生一定愿意主動反思自我,積極踐行誠信,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將自己在課堂上的真發現和教師與同伴分享以形成更多的思維碰撞。
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生以務實的態度對待學習,杜絕一切虛假的、形式主義的偽學習,踐行本校的“誠毅”校風。
在平時的學習探究中,力求嚴謹求真。讓學生對自己的個人成長負責,在每日小結中,班主任隨意抽取五名學生進行自我反省,總結近期學習生活中的收獲或不足,誠信做人,從而培養學生嚴謹求真的科學精神,養成尊重事實的誠信品質,自覺履行誠信行為。
學校及時制定出系統、科學的“誠信學習生態課堂基本要求”。從學校到各班級,進行階段性評比、公布各班優秀合作小組、良好合作小組、誠信學習之星及誠信學習進步之星,努力做到科學、全面、公平、公正,注重活動表現評價,重視過程性評價,培養學生誠實品質,保持誠信習慣。
在作業中督促學生誠信。作業是過程評價的一種形式,作業拖拉、不認真、抄襲答案就是不誠信的行為,教師要正常督促學生保持獨立思考、按時上交的誠信習慣。對作業中的不誠信行為積極予以糾正,杜絕作業造假,養成誠信的行為習慣,做到時時事事保持誠信。
在考試中保持誠信習慣。考試既是對學生知識積累與創新能力的檢測,也是對他們誠信品質的考驗。在期中、期末考試前要求學生填寫“考試誠信承諾書”,由學生自愿申請參加無人監考,倡導誠信考試,端正考風。使誠信考試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常態,從而匯聚更多的正能量。
總之,塑造學生素質的完整性不是一次性的過程,而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我們每位教師都應將誠信教育融入學科教學,滲透到日常生活中,不斷創新教育方式和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