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 孫笑凡 高悅陽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
文化是區別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標志性的基因,提升當代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自信,能夠增強大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是高校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工程應用型院校培養出的人才往往更關注專業技能、知識結構的完整,從而在教育過程中容易輕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為培養真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堅定工程應用型人才的政治立場,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豐富教育內容,已經成為工程應用型院校的重要課題。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新媒體走進大眾生活,大大提升了文化的傳播速度,擴展了傳播范圍,大眾獲得信息、傳遞意識的途徑增多。而工程應用型院校大學生的整體文化水平較高,思維活躍,對信息處理能力較強,對新鮮事物保有一定的好奇心。在此條件下,在校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接受度較高,在科學的指導下能夠合理地分析、歸納和處理接收到的信息。
然而,當今網絡內容信息良莠不齊,西方思想在網絡浪潮的推動下猛烈沖擊著大學生的認知。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期,容易受到影響導致思想認識的偏差。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來豐富教育內容,在熟悉的文化氛圍下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保證大學生在思想浪潮的激蕩中保持清晰堅定的政治立場。工程應用型院校教育結構較單一,雖然在工程技術能力培養方面經驗充足,卻缺乏人文教育的環境氛圍。因此,如何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探索二者融合的可行路徑,成為工程應用型院思想政治研究的新方向。
一個民族普遍認同的價值觀能夠反映出所屬國家的文化特征,這是因為文化是孕育價值觀的土壤,價值觀在文化的滋養下生根成長。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許多內涵概念,早已潛藏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比如,古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延續至今成為深沉的愛國情懷,“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今天用以稱頌誠信可貴。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華民族的血液里,成為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來源和繼續發展的條件。
不同歷史時期造就了不同的精神文化。戰火紛飛的革命時期,有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堅定不移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又涌現出了大慶精神、奧運精神鼓舞著一批又一批中華兒女不懈奮斗。國家文化是一條靜靜流淌著的大河,在歷史發展中流動壯大,也在外界環境變化的考驗中不斷調整。從閉關鎖國到改革開放,中國面貌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華民族的社會價值觀也在西方外來思想的影響下不斷改良。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引領下,我們汲取了西方先進文化的養分,摒棄了男尊女卑等錯誤思想,引進了自由、平等、民主等優秀的價值觀內涵。文化隨著時間的推動,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不斷豐富優化,因此價值觀也并非一成不變。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導下,分辨文化的養分與糟粕,繼而有選擇地吸收學習,能夠增強文化的先進性,提升民族對文化的自信力。對文化的自信不同于物質財富自信,是民族深層次的底氣。只有對文化自信,才能對其孕育出的價值觀自信,民族價值觀自信的前提是對文化自信。
文化的展現方式千姿百態,但決定文化氣質特征的重要因素是價值觀。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秉持的價值觀,價值觀潛藏在多種多樣的文化形態中,同時引導著文化的主流發展方向。人們依靠價值觀辨別是與非、美與丑、善與惡,價值觀決定對文化的走向認同。價值觀的在文化流淌過程中的獨特作用,奠定了價值觀在文化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地位。一個民族扎根在思想深處的基本價值觀,就像這個民族衍生文化的基因標記,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起到約束規范作用。我們的價值觀倡導和諧、友善,中華文化表現出來的就是兼容并包的柔和姿態。
價值觀是文化的內核,所以價值觀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在時間長河的淘洗下,在世界文化快速更新的浪潮下,民族對價值觀的自信為民族文化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強大的定力。如果缺失了對價值觀的自信,文化可能從封閉保護走向沒落,也可能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中銷聲匿跡。面對這種現實,只有堅定價值觀自信的主心骨,強化全民族對價值觀的認同,才能增強文化自信,有了深厚的文化自信,才能提升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成為國家發展的內生動力。
價值觀的形成構建在文化的土壤之上,文化的發展傳承受到價值觀的影響,二者間的辯證關系在民族發展的實踐中逐漸清晰。文化的發展方向不能由單一的標準來指明方向,價值觀的提升凝練也不能篤定是完美無缺,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我們收獲的經驗都是依靠實踐不斷總結出來的。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程的加快,文化也在蓬勃發展,人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也日益增強,這些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導。
思政教育的形式應是豐富的,當前我國的思政教育過于注重于理論教育,并且往往采用大班制的形式進行教學。思政教育缺乏生動性,就直接導致學生往往無法在有限的時間里完全理解所學內容,甚至部分學生會完全喪失學習的動力和興趣,產生逆反心理。這與思政教育的主旨相違背,因此目前我國的思政教育態勢并不樂觀。但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遺留下來的寶庫,它包含了太多太多至今仍能使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從中飽受裨益的內容。更何況在傳統文化這座寶庫中也不乏古人口口相傳的思想結晶和美德教育,這本就是思政教育所應囊括的內容。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樣的內容就與思政教育中奮斗自強的思想不謀而合。
在思政教育中引入傳統文化,可以幫助高校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些生動活潑的知識可以使思鄉政治教育更加人性化通過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并且充分調動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知識的主觀能動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以此來實現高校內思政教育的多元化開展,增強思政教育的感染力。
前文已經提過,我國應用工程類院校普遍注重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相對地對學生感性思維的培養就比較薄弱。這便引起在應用工程類院校中人文氛圍普遍缺乏的問題。事實上理性與感性的思維并不是水火不相容,應用工程類院校也不是不可以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圍,以西安石油大學為例,該校便通過在校內大力推行校報的方式來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校報的宣傳,影響的誘導等均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有引導和約束作用。在宣傳營造人文氛圍的同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外延的一種體現。除去校報這類形式之外,高校籌建一些人文類社團也是可行之舉。隨著時間的積累和沉淀,人文氣息就會逐漸發育并愈加濃厚。
人文氛圍的形成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著推動作用,其自身也是推廣傳統文化的良好背景和絕佳舞臺。良好人文氛圍的形成可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性,僅僅是理論教育還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達到它的目標,實現協同教育是有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而西安石油大學的例子就證明了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是使思想政治教育達到協同性的不二手段。同時傳統文化在這樣的環境里也可以更好地進行傳播,而愈加深入人心,受學生們認可的傳統文化思想也會反過來使人文氛圍愈加濃厚。
發展飛速新時代最顯著的特征,日新月異都不足以形容世界變化的快速,在這樣的時代里大學生通過網絡能夠快速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各個領域的信息,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更應該努力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課堂上所教授的知識也應該緊貼時代脈搏,新鮮感會引起學生的極大學習興趣。不僅是在內容上,形式上也要做出改變,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以網絡為新的立足點,開發利用好網絡這一工具,不僅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更樂于接受,也可使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總之,大學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人才,培養政治立場堅定、工程應用型人才需要高校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二者的融合研究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觀察全國高校教育研究的熱門研究話題,不難預測,貼近大學生生活、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經呼之欲出,各高校在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中也在不斷總結經驗,這些突破和改變都將為社會主義人才培養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