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開榮 (廣西桂林市全州職中)
2004年5月8日,《新民晚報》消息:中國兒童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一課題組對兩所中學的調查顯示:59.3%的學生有厭學情緒。由此可見,近年來,我國學生厭學現象非常普遍。厭學情緒是學生對學習活動消極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對學習產生了厭倦的一種情緒,這種學生的學習動機一般很低。學習動機是指促使個體從事學習活動的動力機制。本文從學生角度出發,通過自我管理的方式來培養和提高學習動機,克服厭學情緒。在這里自我管理是指利用個人內在力量改變行為策略,減少不良行為與增加好行為的出現,培養和提高學習動機時共有五條有效的管理途徑。
興趣指興致,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它是以認識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為基礎的,是推動人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力,可以驅使人去行動。興趣是動機的重要因素,它吸引人注意,能調動人的好奇心,提高人的注意力,促使人喜愛從事某項活動,是進行創新活動的前提。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這里他們都非常強調學習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學習興趣是興趣的一種,是個人對學習活動的一種積極認識傾向和情緒狀態,學習的動力之一。即主體在學習過程中與學習對象相互作用,力求知識和探索與學習有關的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相關的知識,并在此過程中充分享受著自己的邏輯和直觀、分析和推理、共性和個性等能力提高而持有的一種帶有濃厚感情色彩的認知傾向。正是學生在課前的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作業的完成以及課外活動的參與等一系列學習環節中所表現出來的興趣。
厭學的學生一般因為好奇而迷戀于網站或書籍、網絡游戲、早戀,精神萎靡不振,無心學習。這時,學生就要通過自我管理,分析自己因為好奇而誤入歧途,同樣,自己也可以因為好奇而驅使本人翱翔于知識的海洋之中。通過學習可以回答我們生活中碰到的形形色色的問題,這時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參與老師、同學交流討論,培養學習興趣,討論中既可以活躍學習氣氛、集中注意力,又可使學生信息得到交流,思維得到調整。學生還可以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在實操中學習,慢慢也可以培養我們的學習興趣。就像杜威所說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在實踐中容易讓學生找到學習的動力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自我效能感是由班杜拉提出的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概念,他將自我效能感的定義為“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認為除了結果期望外,還有效能期望。效能期望指的是人對自己能否進行某種行為能力的主觀判斷,對自身完成某項任務或工作的信心或信念。當人確信自己肯定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時,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積極主動地進行該項活動。
學生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的學習能力信念,是學習者對自己是否擁有完成任務所需的能力或技能以及能否組織、利用所擁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學習任務的主觀信念,是個體對控制自己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能力的一種主觀判斷,是學生對自身應付特定學業問題的能力及從事相應學習活動可能達到的完善程度的評價,反映了學生對自己學習能力的自信程度。學業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努力程度,將挑戰性任務視為成長的機會還是持續的壓力來源,在遇到困難時是否能堅持學習等方面。
厭學的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較低,有心理自卑,沒有自信。學生自己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善于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自己從一些微小的進步上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慢慢地提高自我效能感,激發學習動機。另外,還可以從觀察他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經驗來影響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尤其看到與自己能力相似的人取得成功,更能促進自我效能感的提高,這其實就是他人學習成績進步帶來的示范作用。
自我價值感是指個體認為自己本身重要價值從而喜歡自己,并且具有他人不可取代性,是對自身的一種評判。說通俗一點,就是認為自己的存在是對社會有用的。
一般來說,厭學學生的自我價值感比較低,沒有看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感,因此,學生本身要提高自我價值感才能培養和激發自己的學習動機,擺脫厭學困境。要提高自我價值感就要從自尊開始,顧名思義自尊就是要尊重自己。學生唯有自尊,然后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要做到自尊,并沒有想象中容易,我們要有意識地去化解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那份不尊重,然后既要尊重自己的過去,也要尊重自己的現在,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有缺點就自暴自棄,千萬不要因為不如意就怨天尤人,要尊重自己的現實狀況。通過對自己的剖析,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去發展自己,慢慢提升自我價值感。
目標是希望達到的一種具體行為的結果,是在頭腦中形成的一種主觀設想,也是活動的預期目的,能夠為活動指明方向。
學習目標就是指學生在學習上對自己預期結果的主觀設想,是希望通過自己主觀努力能夠實現的愿望。學習目標是人生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確定后可提高我們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可成為茫茫大海中指明學生學習方向的燈塔。
厭學的學生一般因為原來學習目標未完成,體驗到了挫敗感。此時,學生自己就要學會調整目標。首先,調整目標高低。過低的目標即使完成了也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悅,會覺得厭倦無趣,但過高的目標對自己而言難度太大,與自己已有的水平相差太遠,往往無法完成,半途而廢,甚至產生挫敗感或焦慮感,因此適合自己水平的學習目標有助于學習動機的培養和提高。其次,學習目標要明確。因為目標明確以后,我們學生心中期待著一個好的成果,學習起來就覺得有意義,自然學習動機就提高了。
歸因就是找原因,即根據自己及他人行為或事件的結果推斷出某種原因。
已有研究表明:傾向于將自我成功歸因為情境和運氣好壞等外在控制因素的學生更容易產生學習倦怠,或學習倦怠的程度更為嚴重。傾向于外部歸因的學生認為學業成就的好壞更多地取決于外在環境,沒有意識到自身的能力和努力等內在控制因素才是取得學業成就的關鍵,沒有意識到只有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和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外部歸因的學生更容易產生情緒耗竭感和不良學習行為,從而產生學習倦怠。而傾向于將自身成敗歸因為能力和努力等內在控制因素的學生一旦產生學習倦怠,他們會認為學業上的不成功是自身能力不夠造成的,因而更容易出現低個人成就感。
厭學學生一般不能對自己不良學習成績找到正確歸因,有的過分強調外因,為自己尋找借口;有的過分強調內因,形成自卑心理。正確的歸因能培養和激發學生自己的學習動機。面對自己不良的學習成績,一方面,要看到自身的主觀努力不夠,要正視自己身上存在的真正問題,不能把自己失敗的原因都推脫到情境和運氣壞等外在因素,甚至養成一種“蒙混過關”和“推卸責任”的不良心態,否則自己就不能找到失敗的原因,更不愿意改變自己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也就不能取得真正的進步;另一方面,又要尊重事實,適當關注外在因素,有時候不妨給自己一個“小小的借口”,緩解一下自己過分緊張的情緒,避免給自己帶來過大的心理壓力與情緒障礙,反而應給自己一個心理上的支撐,讓自己重新找回自信,從失敗中將看到前進的動力。所以這兩種歸因原則的聯合使用,有利于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調整和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促使自己持之以恒地加倍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