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香 (江蘇海門市德勝初級中學)
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理論性強的特點,傳統教法中,課堂中師生互動交流的頻次少,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除了講解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外,教師經常忽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非智力因素是構成學生智慧的重要部分,包括情感、意志、興趣、毅力、習慣等。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非智力因素開發的積極作用,增強學生參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非智力因素是支撐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條件,教師要關注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提升學科教學素質。在言談舉止、價值觀、思想認知上,要給學生做表率,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道德與法治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課程,新時代,教師要不斷充電,要加強理論學習,在教學中能夠深入淺出,指引學生理解和認識道德與法治學科價值。如在學習動機激發上,要讓學生感受到追求向上的積極力量,通過法律法規、社會事例,讓學生認識“責任”的價值,增強社會責任感。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理論與案例,挖掘教材中的趣味點,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社會主義法治教育的目標是什么?要讓初中生知法、懂法、守法,做合格公民。當我們的合法權益受到威脅或侵害時,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法律來保護自己。道德教育的根本內容是讓學生學會“做人”。怎樣做人?要遵守“生而為人”所需遵守的規定,引導初中生提升自己的思想覺悟,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感,增強自己的道德意志,樹立穩固的道德信念,發展良好的道德品質。
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非智力因素開發,需要教師認真研讀教材,把握學情,將之作為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的有效方法。在學習《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時,對于該節知識點,我們可以借助案例導入,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如教材中的名言警句,鼓勵學生收集并進行誦讀,感知這些名言的時代意義,拓寬學生的政治視野。通過對照自己,反思自我,堅定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同時,初中生的思想都很活躍,課堂教法的選擇,要能夠順應學情實際。道德與法治中一些抽象的理論點,單純講解難免顯得枯燥,教師要因時而異地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創新教法。在學習《競爭與合作》時,我們可以從獅子與馴鹿的故事導入,對何為“競爭”、何為“合作”進行趣味化展示,將抽象的理論直觀化、形象化,幫助學生快速找到學習點,活躍課堂氣氛。在學習《交友原則》時,對于什么是“益友”的評判,我們可以在課堂上設置辯論話題,以班級分組的方式,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為主題展開小組辯論,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網絡上尋找不同的論證材料,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來體會“看問題的方法”,從辯論中學會傾聽,從辯論中激發情感,從辯論中活躍思維。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開發,教師首先要明確非智力因素培養的目標,合理拓展課程知識內容,打破現有教材、教法的束縛,讓學生的知識視野更廣闊。如在課堂結構設置上,在課前組織學生進行“三分鐘信息傳遞”活動,聯系學生生活,鼓勵學生從書籍、網絡等渠道獲取學習動態。在培養學生法治認知,增強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上,可以組織學生收集一些犯罪案例,對這些案例進行交流討論,教師從中提出有針對性的看法,對于生活中一些學生隨地吐痰、亂扔紙屑等行為,展開對不良后果的討論,并提出解決建議,讓學生認識到不良行為的危害,深刻感受“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第二課堂的開辟,有助于打造立體化道德與法治課程體系,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的貫穿。教師可以結合社會現象,開展主題評論活動,組織學生閱讀名人名作,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開展演進藝術活動,以角色體驗等方式來感受道德與法治內涵,促進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應用。
總之,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要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引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促進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