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淑燁 (江蘇南通市天元小學)
小學課堂教學通過系列活動,可以使學生的多元思維得到培養。教師要對活動進行篩選,把握學生學力,進行學生多種實踐活動的設置,對學生的多元思維進行全面的培養。教師可通過發動課堂辯論和具體指導,使學生獲得多元思維的快速啟動和素質成長的良機,有效地實現學習思維的寬度和深度的拓展。
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活動的設置可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根據學生不同的基礎,設置有針對性的訓練內容,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得到有效激活。口頭表達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主要有對文本的內容進行陳述、復述,進行小組探究和集體辯論等,這些活動符合小學生的興趣特點,能取得較高的教學效果。
如教學部編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的《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師生可先一道進行梳理,教師再進行課文復述的活動訓練:“課文通過講述一棟又破又舊的百年老屋,為幫助小動物,堅持沒有倒下的故事,體現了老屋善良、樂于助人、奉獻自己的美好品質。請你準備復述課文,在復述的時候要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重點突出老屋的慈祥、善良和可親可敬,復述中要有故事發生的開始、經過、高潮和結局。這個任務你可以完成嗎?”學生基礎不一,會復述故事五花八門,對復述的反應也不一致。
復述這一思維的活動帶有立體性,從邏輯思維角度看,有故事發展的線索;從形象思維看,又有文本的內容。教師可考慮讓學生找到復述文本的思路,使學生的形象思維技能獲得發展。
學生會在課堂上質疑沒有領會的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剖析,從課文主旨、作者情感、人物剖析、情景描摹、故事改換、文本構造等方面進行大量探討,使質疑的價值得到提高。
如學習部編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的《富饒的西沙群島》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質疑活動:針對西沙群島附近的海水、海底和海島的描寫等方面內容展開思考并提出問題,看誰給出質疑問題更具有研討價值。學生紛紛投入質疑活動。師生共同進行篩選、比較,從而有價值的問題就出來了:為什么說珊瑚礁的形狀像“花朵”“鹿角”,為什么說大龍蝦“全身披甲”,海參“懶洋洋地在海底蠕動”?寫海魚為什么寫“像插著好些扇子”“鼓起來像氣球一樣圓”?為什么用永樂、永興、宣德這樣的字來給島嶼命名?西沙群島的歷史是怎樣的?我們在向別人介紹西沙時要抓住那些關鍵詞和關鍵句?對于這些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答疑,采取的方法有小組討論、師生辯論,直到所有整合后的問題都能被圓滿解決。
學生會提出很多含金量高的問題,質疑的問題不僅教師滿意,學生也滿意,雖然有些問題甚至超出了學生所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但價值較高,質疑的目標促進學生認知的提升。
生活為學生學習供給了大量資源。教師指導學生親近生活,開展各種教學實踐活動,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發展。
如童話故事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青蛙賣泥塘》和學生生活比較接近,很適合讓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為強化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育,教師需將搜集童話信息的任務交給學生:“關于童話故事的信息請大家共同搜集,并進行有關信息的整合和優化,在這一過程中,請大家準備一個童話故事給大家講一講。”放學后,學生求助于父母,請他們找一些童話故事讓他們選擇練習講,讓家長做第一個聽眾,便于到班級講故事并展示自我。學生熱情高漲,學生講的故事有關于烏鴉的,有孔雀的,有狐貍的。故事的效果由教師組織評價,評價又是學生發散思維能力提升的過程。
小學生對童話情有獨鐘,他們聽童話故事和講童話故事都是那樣的開心,教師應積極為學生營造講童話故事的氛圍,鼓勵學生展示自我,在活動中,有效歷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總之,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教師依賴學生的心理進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全面發展自己的多元思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