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民 (安徽合肥市肥東縣店埠學區城關小學)
什么是“學習共同體”?在共同學習中,每個學生都是主體,學生間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互相啟發。為了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發揮“學習共同體”優勢,教師需要關注學生需求,創設趣味學習情境,開發學生數學潛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共同體”中愉快成長。
在“學習共同體”中,知識的學習不是某個學生的事,是每個學生共同合作參與、互促互助的學習過程。教師作為課堂引導者,在打造“學習共同體”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設置“挑戰性話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探究意趣,增強數學課堂吸引力,抓住學生注意力,引發學生認知沖突,鼓勵學生從交流、對話、分享中解決問題。在學習“加、減、乘、除”時,對乘法的運算,可以從加法運算中幫助學生理解,讓學生探究乘法與加法的關系。如“3×5”“5×3”是一樣的;對于“3×5”,可以看作是“3 個 5相加”,也可以看作“5 個3 相加”。由此來看,對于米老鼠前進了多少格,既可以用乘法,也可以用加法,為什么很多學生選擇乘法?通過讓學生觀察、討論,從結果上,加法與乘法具有相同的結果,用乘法要比用加法更簡便。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是否所有的加法都可以用乘法來表示呢?然后,再想象一下,什么時候加法可以寫出乘法算式?最后,請同學們思考:當加數不同時,是否只能用加法?如此,通過不斷增加問題難度,將學生看作“學習共同體”,引導學生從“學會”到“會思考”“會辨析”,讓學生從富有挑戰性的話題中,逐漸提升數學思維能力。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自主性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其形式多樣,重點在于讓學生自主去學習,自主去體驗數學,并從學生交流中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在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直接導出例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尋找對該題的不同解法。之后,以四人為一組,小組討論各自的算法,并說明理由;最后,請學生分享自己的解法,比較哪種解法更易懂、易用。有學生認為,對可以通過先通分,讓分數變成同分母形式,便于快速計算;也有學生認為,可以將分數轉換為小數,便于計算。根據學生的不同解法,鼓勵學生開拓思維,探尋不同解法的優秀品質。對于通分后求解法,為什么要通分?根據之前所掌握的知識,對于異分母分數,在進行加減計算時,無法直接加減,需要對分母進行通分,變成同分母。對于轉換成小數法,如果一個分數,無法直接轉換成小數,又該如何解決?由此,在面對數學問題時,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圍繞具體的數學任務,展開討論,運用不同解法去探究問題,自主探索與互動協作相結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讓學生在數學體驗中認識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提高數學解題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學習單的運用,要圍繞學生年段、教學知識點來靈活設置,便于突破教學難點,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習慣。在學習“長方體的體積”時,導出數學《九章算術》相關知識,讓學生了解關于體積計算的方法。在書中,對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其體積計算方法為“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積尺”,也就是說,先用邊長乘邊長得底面積,再乘高就得到長方體的體積。由此提問學生:該段文字,對長方體的描述有何特征?底面積指的是哪個面?古代如何計算長方體的體積,與現代計算方法一樣嗎?顯然,通過設置“問題單”,讓學生以分組方式討論和解決上述問題。從題中看,有兩個面是正方形,底面積指的是長方體的底面面積,可以利用“長×寬”得到;對于長方體的六個面,每個面都可以做底面;古代數學求長方體體積,其方法為“底面積×高”,與現代所用的方法,本質是一樣的。由此,在“學習共同體”下,對數學知識的求解,便于學生在合作、討論中增進探索與理解,從互補、互助中實現全面提升。
總之,構建良好的“學習共同體”是增進師生、生生交流與合作,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值得我們進一步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