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盧集鎮中心小學 魏 麗
《數學課程標準》規定“運算能力”就是計算能力,但不是只依據所給公式的機械式運算,而是擁有自己運算的一套思維,不是只能運算給定的公式,見到新類型的運算時,也會根據題目創造出新的解題途徑,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這種運算能力不是單一的,孤立的,是一種運算和邏輯結合的方式。
大家都應該聽過大數學家高斯的故事。老師讓學生計算從1逐漸加到100時,其余的學生都是按照原先的思路,機械地做加法,高斯尋找到了一個新的途徑:把首尾相加也就是1+100,2+99,3+98……如此這樣加下去,發現每一個的和都是一個定值也就是101,在從1加到100這個過程中有50個這樣的數,再用101乘以50得到5050,就是最后的結果。
我們的日常生活,只要存在等價交換,就一定存在運算。小學生的運算更是尤為重要,從小培養運算能力可以擴展學生們的交流范圍。家長可以給學生們零花錢,來培養學生的資金管理能力,雖然他們不能自己掙錢,但是他們可以在有限的金錢數額內,買到自己喜歡的物美價廉的物品。核心素養是指學生的終生發展和適應社會要求所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運算能力是核心素養的一個方面,本篇文章主要討論的就是如何培養小學數學的運算能力。
教師在教給小學生基礎運算的時候一定要結合實際,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如果硬生生地強加給小學生,勢必會遭到他們的反對,在達不到教育效果的同時,還會引起他們心里對學習運算的反感,這是教學的大忌。比如說在二年級的數學第一課長度單位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從日常生活入手。例如:你們覺得自己高呢還是爸媽高呢?爸爸比你高多少呢?你怎么估計這個長度?再例如,大家喜歡吃甘蔗嗎?如果老師讓你們去買一根30厘米長的甘蔗,你會怎么辦?老板給你這根甘蔗之后,你怎么知道它恰好是你想要的長度呢?所以呢,我們今天就要學習長度的概念。在很久之前,人們沒有測量長度的工具,就會用自己的身體來測量。人張開雙臂之后的長度和自己的身高大約是一致的。比如說你們現在是二年級,身高大約是一米一,你張開雙臂的長度就大約是一米一。老師身高有一米六,所以老師張開雙臂的距離應該在一米六左右。接下來,咱們就可以用這個方法來測量教室的長度。
最后,教師總結一下《長度單位》這節課的內容。測量工具不是盲目選擇的,要根據物體的長度選取合適的工具。長的物體,選擇較大的工具;短的物體,用學生手中的直尺就可以測量。教師可以給學生留下幾個需要測量的東西,例如:數學書有多長,你們寫作業的本子有多長,文具盒有多長,下節課讓學生要及時匯報自己的測量數據。
只在課堂上聽教師講,而不自己動手的學習是沒有切身體會的,也是感受不充分的。比如學生一年級開始接觸學習加減法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分糖果。假如A同學有8顆糖果,水果糖有3顆,剩下的都是牛奶糖,那學生喜歡吃的牛奶糖還有幾顆呢?借助學生喜歡的糖果,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對加減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再比如《角的初步認識》這個單元,教師可提問:“同學們都見過五星紅旗對不對?五星紅旗是什么樣子的呢?”學生答:“方方正正的,四個角都是尖尖的。”教師:“我們把這種角稱為直角,旗子上總共有四個這樣的角,所以一面五星紅旗就有四個直角。”之后教師可以接著拿出自己準備的剪好的紙板,請學生量一量這些角和前面所認識的直角有什么區別。學生會發現有些角比直角小一些,這樣的角就叫做銳角,還有一些角比直角更大一些,這樣的角就叫做鈍角。
更令學生認識深刻的一種方法就是利用折扇,通過改變打開的角度,就可以變換出直角、鈍角、銳角。學生就會在腦子里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更好地理解教師所講的角的知識。
一提到數學,人們想到的就是無窮無盡做不完的數學題。教師對于學生的計算要從小就抓起,但是不能給學生們留太多的作業,剝奪他們的課余時間,在課堂上能解決的問題,一定不要留到課下。
比如四年級的《三位數乘兩位數》這個單元中,教師讓學生一起做48頁下面的練習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在五分鐘之內看哪組學生計算的準確率更高。在這個單元學習結束之后,后面還有很多的練習題。教師可以讓所有同學同時開始做第一題,看誰算得又快又好,誰做得最好,獎勵小貼紙,集滿10個就可以獲得喜歡的零食。
教師在注重數量的同時,還要提高質量,不能留特別多同一個類型的題,這樣只能,把學生培養成計算的機器,根本訓練不了邏輯能力。在留作業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出其不意地留兩三個學生之前沒有見過的題目,訓練一下學生的邏輯能力,不是要求他們會做題,而是要求他們會獨立自主思考。
實踐出真知。這不是一句空話,所有的理論只有落實到實踐之后,才能了解到理論是否正確,是否符合生活實際,還可以看到學生是否學得靈活,不能只限于紙上談兵。不管是學習什么,最后的結果都是為了學生能走向社會,成為社會的一部分。
教師可以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實踐環境,比如學習《100以內的加法》時,告訴學生們,今天的數學課也叫實踐課。我們今天去超市,每個人都向自己的家長要100塊錢,順便記錄家長需要買的東西。下午兩點,教師帶領學生去超市買這些東西,并且告訴學生,如果能買對,并且計算對了,剩余的錢和需要的東西都滿足要求,教師就帶學生去動物園看動物。這樣不僅提起了學生的興趣,還鍛煉了他們獨立生存的能力,最后在動物園看動物的時候還拉進了學生與自然的距離,真的是一個兩全其美的方式。
小學數學的運算能力是以后學習的基礎。對于研究型人才來說,數學是一切的基礎,數學能力強的人,邏輯思維也不會太差。即使我們以后不搞研究,運算能力也是生存的一項技能。教師要在日常的生活中逐漸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把這種能力滲透到學生日常的點點滴滴。教師要掌握好培養運算能力的方法,以防適得其反,最重要的還是讓學生自己認識到運算能力的重要性。學生核心素養高,運算能力強,基礎才能扎實,遇到難題的時候才能從容不迫,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迎難而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