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西塢街道中心小學 莊迎春
作業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生鞏固新知,形成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徑,也是教師評價課堂教學效果、檢驗學習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學生在作業中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錯誤,而這些錯誤能否被及時有效地得到訂正直接關系到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對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卻經常遇到這樣的困惑:總有部分學生胡亂訂正,不訂正,或者是訂正了,當同樣的題目再出現時,還是錯了。作業訂正的實效性不容樂觀。
學校在期中過后對學生的作業訂正情況做了調查,其中一個班調查結果如下:

一年級數學作業訂正情況調查表(54人)
由此可見,一年級的孩子并沒有養成及時訂正數學作業的習慣,對訂正數學作業的目的不明確,有些教師也沒有把作業訂正真正落到實處。筆者認為,在大力提倡“輕負高質”的當下,應該把作業的二次批改當作一項常規來抓,重視知識的查漏補缺,充分發揮作業訂正的實效性。
訂正作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師們也都在做這一項工作。但是有部分教師不知不覺地走入一個誤區:就是在第二次批改時只專注于訂正結果的對錯,認為只要學生把錯的訂正對了就可以了,忽略了訂正作業的真正意義。
1.防止“學習誤差”的積累
學生作業中的錯誤實際上就是他們的薄弱環節,如果不及時訂正,學生必然會在作業和考試中再次出錯,失去了作業的意義。而且,數學是一門新舊知識聯系非常強的學科,錯誤的知識在腦海中停留的時間越長,對后續學習造成的誤差也會越大。因此,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到訂正作業的重要性,還要讓學生養成反思錯誤形成的原因并及時訂正作業的良好習慣。
2.助于“教學反思”的進行
學生的作業是課堂教學效果的一個體現。當教師在督促學生訂正作業時,如發現班級學生出現了共性的錯誤,就可以有針對性地總結自己教學上的得失,從而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改善教學方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3.促進“師生關系”的融洽
通過訂正作業,教師可以對那些基礎較差、學習興趣不濃的學生進行耐心地輔導、溝通,幫他們建立學習的自信心,掃除學習上和思想上的障礙,有效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
課堂的“有效教學”已經成為“高質”和“輕負”的有效途徑。作業——作為鞏固學生學習效果,檢查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目的就是為了發現問題和改正問題,提高教學效果。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自覺地訂正作業,并做到有實效呢?下面筆者針對數學作業的現狀、效果,談談自己的淺薄看法。
1.剛柔并濟,引導學生及時訂正
(1)曉之以理,端正態度。針對有些學生“逃避訂正”和為了“訂正而訂正”,自己不思考,直接抄別人的答案的現象,教師要曉之以理,端正學生訂正作業的態度,使他們在關注結果的同時,能更多地關注錯誤背后的原因。首先,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做錯作業是正常現象,減輕學生心理上的壓力;其次,教師要告訴學生訂正作業的目的是為了查漏補缺,把原來不會的、不明白的弄清楚,使自己變得更有內涵。
(2)行之有據,及時訂正。心理學研究表明:錯誤的信息在腦海中停留的時間越長,對后續的學習產生的負遷移作用可能會增加,從而影響學習質量。為了讓學生養成按時訂正的習慣,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評價優惠”制度。只要能按時完成訂正任務的孩子,作業仍然可以打“100”分。這樣可以充分調動起一年級學生訂正作業的積極性。②“師徒結對”制度。對于部分學習習慣比較差的孩子,讓責任心比較強的小老師監督和指導他們及時訂正,并對按時完成任務的小老師進行獎勵。
(3)漏網之魚,專項整治。大部分數學老師都教兩個班,學生數量大,再加上一年級的孩子速度慢,導致當天的作業來不及當天訂正的情況出現,教師應每個星期專門設定一天時間,專項檢查學生作業訂正情況,對忘記訂正、訂正好來不及批改的作業進行統一治理。如果遇到頑固不化的學生,教師可以利用家校合作的方式,使其慢慢養成及時訂正的良好習慣。
2.授之以漁,引領學生科學訂正。同一道題“反復訂正”的現象在很多老師的作業二次批改中都會出現。究其原因,是學生在訂正的過程中對錯題的反思、分析不夠,不會訂正。因此,教師教給他們科學的訂正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以抓住訂正的關鍵——“反思”這一條主線,引導一年級的孩子利用“前、中、后”三部曲的方法來訂正。
(1)訂正前——反思需牢記。很多一年級的孩子在訂正時,一看到錯題就拿起橡皮擦干凈,然后提筆就做。訂正的結果是和原先的錯誤一模一樣也不知道。于是,教師就要引導孩子,看到錯題不要忙著擦,先找找自己錯哪兒了?為什么錯?只有找到了錯誤的原因,才會對錯誤有正確的認識。
(2)訂正時——時刻要警惕。找到了錯誤的原因,想好怎么訂正再下筆,并在訂正時時刻提醒自己千萬不要犯“老毛病”。
(3)訂正后——對比別忘記。因為一年級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良好的書寫習慣還沒穩定下來,經常出現把“6”寫成“0”,把“7”寫成“1”等低級錯誤。因此,在學生訂正好后,要引導他們再和原來的答案比比有什么不同,想想是不是真的對了。
總之,在數學作業的訂正過程中,一定要把“反思”貫穿在學生作業訂正的“前、中、后”三部曲中,讓低年級的孩子們在反思中訂正,在訂正中提高。
3.分層實行,促使學生高效訂正。一個教師全批兩個大班級的作業就已經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再加上要完成全體學生的訂正、指導,就沒有時間好好休息、好好備課了。那么如何使二次批改變得輕松又有效呢?圍繞數學課程標準里的基本理念“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學習基礎的不同,按照訂正的內容、形式、方式提出不同的訂正要求。
(1)對于學困生,只靠自己的能力可能完不成訂正的學生,只要求訂正基本題中的錯題即可,對他們的訂正教師要優先批改,采取教師面批為主的方式,邊批改邊輔導。
(2)對于中等生,具備一定的自我反思能力,教師可先讓他們自己檢查訂正基本題,如果遇到了困難可以利用同伴合作互助的形式完成訂正,并有選擇性地訂正部分拓展題。
(3)對于優等生,有比較強的反思能力,思維敏捷,教師就可以以放為主,讓學生自主反思、訂正所有的錯題。遇到難度較大的題,教師加以適時的引導,然后再讓學生自己去訂正。
總之,有效的作業訂正可以幫助學生及時地鞏固新知,增強學生的反思能力,糾錯能力,使學生在“改之”中“增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