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房山中心小學 胡磊
小學語文是小學階段重要學科,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學科。小學語文的學習在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正在由原來教師枯燥無味的講解,逐漸向多元化的教學形式轉化,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轉化。課堂教學的形式在逐漸完善,教學效率在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在逐步提升。
由于受到新課程改革思潮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師都在努力進行著課堂教學改革。由于缺少課程改革的經驗,對課程改革精神理解得不深入,致使在課堂教學進行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和缺點。因此,為了避免課堂教學中過度關注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忽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進行課堂設置時,首先要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每次在進行新授課教學時,要仔細研讀教材要求,深挖教材內涵,深度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生的語文基礎,多方面考慮課堂教學中涉及的多種因素,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比如《山行》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描寫深秋山中景色的詩,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之情,展現了作者豐富的內在精神世界以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思想情感。教學目標在于要讓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深秋季節的山林美景,讓學生觀察圖片,思考由圖片想到了什么,再結合注釋講解詩句的含義,使學生理解詩句的意義,領會詩句的情感意境。這樣就可以使學生深刻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人所要抒發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背誦詩句時,在腦海中呈現出詩的意境,加深理解和記憶。這樣的教學形式學生感到愉快輕松,對所學知識印象也非常深刻,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新課程改革教學中,課堂提問是增加學生參與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課堂提問也具有一定的技巧性。首先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和教學內容有關系,問題要具有承上或啟下的作用,問題的設置要具有一定的梯度性,層層深入,循序漸進。教師也可以把教學內容融合到提出的問題中,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能夠通過獨立思考得到問題的答案,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提出的問題不能太隨意,要具有代表性,要突出重點,要讓學生通過回答這些問題,理解并掌握課堂的重點。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非常重視問題的回答,找到掌握課堂主要內容的途徑,認真思考、及時解決問題。教師在提出問題等待學生回答的過程中要隨時關注學生的狀況,根據學生的即時表現給予適當提示和引導。教師和學生之間要進行適當互動,相互交流、溝通,提高課堂效率。有效的課堂提問對提高課堂效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良好的課堂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潛在激情和能力被激發出來。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放下架子,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教師要由以往的課堂管理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
教師要多和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習慣,真誠對待每一名學生,給予學生關心和愛護,使學生和教師形成融洽和諧的關系,教師對學生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要盡全力幫助,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使學生喜歡和教師交流談心。根據“愛屋及烏”的道理,學生會因為喜歡教師,進而喜歡教師所教授的科目。因此,師生良好的關系對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是很重要的。小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對學生的寵愛和過度保護,使小學生獨立性較差,自我意識強,也缺乏和其他學生交流的經驗。基于這樣的情況,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教學氛圍,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是教師講授知識的主陣地。但是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是有限的,學生在長大之后都要離開教師,離開學校,步入社會,融入社會,在社會這所紛繁復雜的“學校”里去學習、生活。我們知道,“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所以,無論學生在學校還是到了社會上,都要不斷學習。因此,在學校掌握學習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從小學開始,讓學生增強自主習的意識,認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從內心產生自主學習的意愿,進而有效增長知識和見聞,為以后步入社會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奠定基礎,為以后的自立自強保駕護航。比如在講授文章時,教師可以先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自主閱讀文章,自主思考,自主組織語言獨立完成這些問題,教師要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補充完善,講解分析。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自學的能力也會逐漸提高。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應注重情感表達,與學生形成情感互動,既能滿足小學生的情感需要,又有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教師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小學生在學習方面如若得到教師的認可,則能夠實現情感向學習動力的內在轉化,有利于促進教學活動地深入開展。例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對同一段落的內涵可能有不同理解,教師應尊重每個學生的回答,不隨意給予正誤判斷,使小學生思維得到發散。其次,教師對學生應充滿深情的期望,但并非較高的期望值,這樣有助于在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成為其不斷進取的動力。最后,要對學生給予幫助和關懷,建立融洽師生關系。傳統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枯燥,學生很難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因此,教師不能拘泥于傳統教學方式,而是需要豐富教學模式,借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創設教學情境對于語文課堂教學很有幫助。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
總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氛圍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作為一名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觀念,靈活地將各種有趣的教學方法應用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其語文素養。與此同時,語文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意識,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與激情,培養想象力與思維能力,從而夯實語言基礎,促進身心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