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廳教研室附屬小學 高 穎
【主題內涵】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等活動過程,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體會和運用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看誰搭得又穩又高》一課主要以學生動手操作為主,在活動中主動感悟、回顧立體圖形的各種特征,獲得立體圖形的基本活動經驗。
【案例分析與評析】
在實際教學時,我根據學生情況先后進行了三次教學設計,從學生的問題出發,引導學生觀察與實驗,使學生在活動中積累經驗,內化知識。我的教學目標是:1.通過搭一搭、拼一拼等實踐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特征,了解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2.在搭一搭、數一數的實踐活動中,使學生展開想象,發展空間觀念。3.通過小組活動形式,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有趣的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心態。
我預設的教學過程是: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從神奇的口袋中摸立體圖形,回顧立體圖形的特征,然后展開新課。
(二)審清題意,明確要求
1.認識材料。
我們的材料就是這些:球1個,圓柱1個,正方體1個,長方體三種一共7個。
2.明確任務:把所有的積木都用上,要穩穩的,不能倒,還要高。
(三)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1.遵守分工合作要求。
2.第一次操作,聚焦難點“穩”。
3.第二次操作,聚焦難點“高”。
(四)回顧反思,暢談收獲
我設想通過摸一摸、說一說復習立體圖形的特征,再認清操作的材料,然后動手操作,在反饋中突破“穩”“高”,最后在回顧中感悟提升。我覺得通過復習可以喚起學生的知識儲備,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可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前面的復習并不感興趣,十幾分鐘的復習,在后面操作活動過程中的作用也不明顯,學生更感興趣的是動手操作,可是因為前面花費時間較多,后面操作并沒有充裕的展開,所以在課后我把教學過程改為:
(一)開門見山,認識材料
我們的材料就是這些:球1個,圓柱1個,正方體1個,長方體三種一共7個。今天我們就用這些立體圖形來玩一個搭一搭的數學游戲。
(二)明確任務,分級挑戰
挑戰一:用兩個立體圖形搭一搭,看誰搭得穩。
挑戰二:用兩個立體圖形,看誰搭得高。
挑戰三:請你用上所有的圖形,看誰搭得又穩又高。
(三)回顧反思,暢談收獲
第二次課堂實踐,流程順暢、自然多了,學生也能帶著思考去拼搭了,但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失控了,我心中理想的狀態是學生能先安靜聽清要求,等老師說開始再動手,當老師說停時,又能馬上停下??煽傆腥巳滩蛔⊥低档卮睿n堂秩序非?;靵y。坐在辦公室里反思,我雖然考慮到學生的興趣點,加大了拼搭的時間比例,但對教材和一年級的學情研究我還不夠深入,教學預設考慮不全面,對剛剛進入小學一個多月的孩子來說,能保證25分鐘的聽課效率已屬不易,更何況在活動如此平凡的操作課中,當學生還要搭,我卻要他們停下聽我講解時,只好回到不停地課堂調控、紀律組織上,過多追求數學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訓練,忽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所以學生沒有進入課堂狀態。我再次分析了學生的想法,研究教材,重新設計了教學過程:
(一)欣賞建筑,聯系生活
欣賞現實生活中的建筑圖片,建立心目中好的建筑物的特點,為搭一搭活動打好基礎。
(二)明確任務,分級挑戰
初步體會穩、高:1.兩個小長方體搭一搭,你會怎樣搭?2.三個立體圖形,又高又穩。
動手拼搭,實踐感悟:1.認清材料;2.聽清要求;3.合作拼搭;4.深入思考;5.商量調整;6.欣賞作品。
(三)回顧反思,暢談收獲
經過課堂實踐,我感覺第三堂課教學效果較好,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主線,尊重孩子的天性,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有機滲透其中。教師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過程,沒有了機械控制,學生有了探究的興趣,提高了參與欲望。教師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操作、質疑、交流,重點圍繞“怎么搭穩、高”這個問題展開。讓學生充分動手,教師又因勢利導,既尊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有效地發揮了教師的組織與引導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東西,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因此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操作、體驗、感悟,使興趣成為孩子探究的動力,以此為基礎,教師相機點撥,促進學生帶著思考去拼玩,從根本上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和探究能力,為學生自主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