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春暉小學 馮青燕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是重要教學手段之一,需要教師精心設計,保證問題質量,并且準確把握提問時機,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嚴格來說,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任何時刻都可以進行提問,但即便是相同問題,在不同的時機提出也會取得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善于把握課堂提問的有效時機,注意察言觀色,及時獲得學生學情反饋,從而捕捉到最佳提問時機。
把握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最佳時機可以從新舊知識連接處、重難點知識處、學生思維發展轉折處、事物規律探求處、教學環節關鍵處、學生疑惑處等方面入手,結合教學知識設置疑問,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欲望,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從而使得提問成為課堂催化劑,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新舊知識都是相互聯系的,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必然需要舊知識的支撐,通過回憶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奠定基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溫故知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聯系新舊知識,通過舊知識啟發新知識,從而不斷拓寬學生數學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聯系新舊知識、重新架構的時機,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產生的矛盾現象提出問題,將新舊知識矛盾處顯現,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促進學生思考。例如:在“求積的近似值”相關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現實生活中計算付菜款的例題,讓學生得出計算結果有三位小數的數值,此時學生會想到取近似值。根據計算需要,一般保留兩位小數,而現實付款一般算到角,方便找零,因此付菜款只保留一位小數。針對這一矛盾教師可以提問:到底應保留一位小數、還是兩位小數呢?通過這種新舊知識比較,抓住矛盾提問,讓學生明白近似值應根據實際需求確定是保留幾位小數。
數學知識之間存在非常緊密的內在邏輯聯系,新知識都是建立在舊知識基礎上的,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舊有知識,抓住新舊知識連接點,提出有效問題,將新知識放在學生舊知識背景中,讓學生去思考。而要做到這點,小學數學教師就必須要準確掌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經驗基礎,并把握新舊知識間的有機聯系,從而促進學生在原有知識體系中探尋新知識認知生長點,提出有效問題,促進學生新舊知識間滲透,從新舊知識聯接處進行遷移,完善認知結構。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新舊知識連接處提出問題,促進學生在舊知識背景下探究新知識,激發學生求知欲,促進學生舉一反三。例如:在“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回憶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法則的舊知識,然后根據新舊知識的聯系提出問題,如:兩個分數分子與分子是否可以直接相加?是否能將這兩個不同分母分數轉變為同分母分數?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到新舊知識間的聯系,通過思考這些問題,讓學生學會利用通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法則去解答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問題,得出的答案。
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認知能力較差,在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時常常會產生似是而非的情況,無法理清相近數學知識點間的不同之處,從而導致應用出錯。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抓住學生犯錯點,提出有效問題,將容易混淆和模糊的地方暴露,通過點撥性、反問性的提問,促使學生辨析和反思自身認知混淆部分,加深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印象,從而幫助學生明白出錯原因,跨過思維障礙。例如:在“小數加減法”相關知識教學中,學生在解答含小數的算式題時會有先計算整數再計算小數的傾向,如“10-(5+1.6)”的算式題中,有的學生會先算減法,后算加法,導致出錯。教師應及時抓住這一時機提出問題,如:同學們嘗試改變加減符號的順序、括號位置或去掉括號,再計算一遍,使得學生在變式計算中理解自己認知模糊點,從而強化對小數加減法的認知。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為學生營造熟悉的生活化數學學習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然利用生活經驗,從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圓”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車輪形狀分別為三角形、正方形、橢圓形、圓形的遙控小汽車在草地上行駛,哪輛車開得最快?”這個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問題,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圓。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抓住有效時機進行課堂提問,確保提問有效性,從而引導、啟發學生,促進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發展學生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