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市墩頭鎮仇湖小學 顏小燕
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合作學習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合作的形式有很多,其中較常見的小組合作,讓學生根據位置來組成學習小組以展開研究、展示和交流,讓學生在小組中匯聚集體的力量形成難點突破,讓學生在小組交流中先行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在實際教學中起到了突出的效果,但是聚焦數學課堂上的一些小組合作,很多還是停留在形式上,只是讓學生以分組的方式簡單說了幾句,小組合作學習也只是少數學生的舞臺。針對這樣的情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構建有效的學習小組,要制定小組合作機制,讓小組成為一個集體,一個整體,真正起到作用,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在小組合作中發揮自己的作用,每一個學生的想法都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在小組內的交流活動中,小組長應當組織好學生的發言,當有學生的想法與眾不同的時候,組長應當組織全體成員進行交流討論,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匯聚眾人的力量,很可能會有不同的發現,讓問題從不同的視角得到解決。只有在小組中推行了民主機制,小組合作學習才能深入下去,才是真正的合作學習。例如在“角的認識”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從不同情境中抽象出角,讓學生認識了角的特征,并從生活中找到了不同的角,然后組織學生利用活動角來研究角的大小,操作活動很簡單,就是要求學生利用活動角做出一個盡可能大的角,然后在小組中交流。在參與小組交流的時候,我被其中一個小組激烈的討論吸引了。原來在展示的時候,學生就鈍角和平角的大小發生了爭論,其中有學生認為平角不是角,他們認為平角的兩條邊在同一條直線上,不是一個角,另外有學生認為平角符合角的概念,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最終學生在交流后形成了共識:平角比鈍角大。在交流中有學生還提出了新的想法:如果將平角的一條邊繼續旋轉下去,這個角會更大。沿著這樣的思路,大家又展開了激烈的交流,最后在教師的指點下,學生認識了周角的概念(限于小學的教材范圍,對角的認識到此為止)。
案例中的小組交流無疑是成功的,從比較鈍角和平角的大小出發,到最后學生發現還有比平角大的角,他們用動態的眼光建構了周角的概念,將對角的大小的認識提升到較高的程度。學生的小組交流能如此深入,與小組內每一個成員都積極參與進來是密不可分的,每一個學生在面對問題的時候都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這樣經過辯論、交流之后,學生的視角會進一步打開,呈開放狀態,這對于小組交流來說是有益的。
小組合作的基礎是每一個小組成員的充分參與,而要讓每一個小組成員都充分加入進來,除了尊重每一個學生之外,我們還要注重小組合作的技巧,要給每個成員機會來展示,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小組一般用組內異質的方式,所以在組織交流的時候,小組長要有巧妙的安排,比如讓平時學習稍困難的學生先行展示,其余學生在傾聽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樣在一個較低的基礎上逐步上行,學生就可以跟上交流的節奏,高質量地參與進來。在一些較復雜的問題上,小組內也要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意見,爭取組內的意見統一。例如在“認識倒數”的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自學相關的內容,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收獲。在小組交流過程中,教師引導小組長選擇基礎較差的學生先來說說自己的收獲,有的學生只能對照概念說說什么是倒數,有的學生對倒數已經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在交流過程中,學生逐步明確了倒數并不是數,只是用來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系,還有的學生從不同的視角來認識倒數,除了明確分數有倒數之外,學生還提出根據倒數的概念,整數也應該有倒數,小數也應該有倒數,但是0應該是沒有倒數的,因為找不到一個數與0相乘得到1。隨著交流的深入,學生在小組內就對倒數有了深刻的認識,到了集體交流展示的時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匯報,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帶著收獲和滿滿的自豪參與到交流活動中。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小組交流是有策略的,小組成員并不是隨意發言的,而是按照一定的順序來發言的,先由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發言,讓學生加入到小組合作中來,然后其余學生再逐漸補充,交流自己的想法,將對問題的研究引向深入。這樣的梯度交流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每一個學生的小組合作機會,讓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有在小組內再次學習的機會,而且同伴間的互助是學生比較樂于接受的形式,所以對于很多學生而言,這樣的小組交流是他們一個好的學習場所。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很多,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可以突破學習難點,可以實現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可以突出創新思維,也可以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實現分工合作,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所以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的合作學習一定要有組織、有秩序,要關注學生小組學習中的每一個細節,讓學生真正融入到小組合作中,在小組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完成自己的任務,在合作中受益。例如“大樹有多高”的教學,在明白測量什么數據之后,我組織學生來到室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際操作,因為學生之前就比較期待這個室外活動,加上學生平時數學課的學習場所都在室內,所以在走出去進行操作測量的時候,我發現有些學生根本沒有參與小組活動,他們或者在旁觀,或者在交頭接耳,還有的學生在閑逛,當然每個小組都有幾個學生參與到操作中,得出了相關的數據,另外一些學生就拿著別人的數據,完成了學習活動。對于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我是非常不滿意的,因為學生雖然參加了活動,但是他們對于測量的原理,測量過程中要注意的細節和出現的問題,包括運用相關知識來計算大樹的高度等問題,都是一掠而過,所以這樣的合作學習對于他們而言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反思其中的原因,我認為是對小組合作的組織沒有到位,小組合作機制還不健全,其實在教室中我們應該將小組活動分工明確,讓每一個學生明確目標和自己的任務,在小組內由組長分配任務,具體到誰負責記錄,誰負責測量,誰負責工具,誰來讀數等等,在得出數據之后,應該讓小組的每一個成員獨立計算,在得出計算結果之后再來交流,這樣的歷練對于學生的學習而言才是有價值的。
其實室外實踐活動的組織一直是數學課的一個難點,在學習中如果我們組織好小組學習,那么對于學生的管理將更加簡單,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明確組長的職責,要推行組長負責制,讓小組合作落到實處。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之一,也是推動學生的學習走向深入的途徑之一。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教師應當從細節入手,讓小組內的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小組交流中去,讓每一個學生有展示的機會,有表達的機會,讓學生在組長負責制的推動下明確自己的任務,真正加入到學習中去,而不是充當看客,這樣才能凸顯小組合作的實效,推動學生的學習走向深入,實現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