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小河中心小學 儲麗娟
在語篇教學中,板書結合思維導圖后的回歸,可以促使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協同記憶。以下筆者結合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7 Chinese festivals語篇教學,來談談自己對思維導圖在優化小學英語板書設計中的一些思考。
《學記》中精辟論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學生自然擁有自身的生長姿態,包括知識基礎和生活經歷等,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漸明思維框架,但決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要鼓勵學生梳理語篇脈絡,但決不使學生感到壓抑,要吸引學生思考導圖構圖,但決不把最終結果直接端給學生。
【教學片斷1】
教師通過播放節日剪輯視頻,直奔主題,在濃郁的情景氛圍中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
T:What festivals can you see?
S:I can see...
在交流中,聚類呈現節日詞匯:the 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Boat Festival,the Mid-Autumn Festival,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學生初步感知新詞,同時揭露本課課題:Chinese festivals。
【教學片斷2】
在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教師提出開放性問題What other festivals do you know?讓學生列舉自己所知,進一步激活學生思維,利用學生間舊知差,在不同層次上由文本向外理性拓展。
【分析與思考】
教師根據學生列舉的內容,初步生成板書,并在板書上對學生生成的節日進行分類,引導學生從國家類別入手。與此同時,教師有側重地吸引學生聯想和思考語篇主題:Chinese festivals,設置適應學生現有知識發展水平且創新有趣的思維發散點。
在學生思維激蕩間,看似不成形的板書緊扣教學內容、突出語篇主題,強烈刺激了學生的感官,并無聲間激發學生在意識中隱隱勾畫出語篇導圖框架,便于學生在后續的語篇學習中有效把握教材內容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系,形成長效注意吸引力,使課堂教學在初始就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維導圖式板書伴隨著語篇教學的進程逐步完成,具有動態生成和靈活開放的特點,對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發散思維、發展智力和指引學路有著點石成金的作用。
【教學片斷3】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圖片設計相應的流程和框架,使學生自然聚到“學”的中央,自然參與、自主思維并自由表達。首先,教師讓學生觀察本課四幅主要圖片,解決一個大局域問題What festivals are they?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進行圖文匹配。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在同伴活動中反饋匹配信息,同時關注學生思維的整體性以及表達的完整性,促使學生能夠用完整的句子來匯報,如:Picture1 i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教學進程與學生的思考發展同步,學生能夠自由、順暢地思考,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而不被成人化的思維所禁錮。(見下圖)

【教學片斷4】
在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上,教師緊接著放大呈現課文第一個節日the Spring Festival的圖片,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對圖片自主提問,通過 What festival is it?/When is the festival?/What do people do at this festival?/What do people eat?等問題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給學生充足的主體空間,關注學生思維的發散性。
【教學片斷5】
學生通過觀看卡通解決問題,教師根據學生的預測對第一段文本信息進行處理,一邊呈現,一邊生成:festivals,month,activities,food,逐步呈現思維導圖式板書。(見下圖)

【分析與思考】
思維導圖之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被廣泛接受,正是因為看不見又摸不著的思維可以通過圖表等方式外顯出來。本環節圍繞“中國節日”這個話題,呈現出...is in...和People...at this festival.這兩個一般現在時結構:一個用來表達節日的日期,另一個用來描述人們在不同節日里的慶祝方式。通過思維導圖式板書,把文本內容進行逐層分解,并提煉出與文本主題相關聯的小話題,再借助簡潔的線條、圖形等把這些小話題相互聯系起來,在視覺上幫助學生識記,又在思維上鍛煉了學生的邏輯能力,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并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體驗到求知的快樂。
劉顯國先生在《板書藝術》中說道:“好的板書就是要教給學生一串鑰匙,使學生用它打開學習的大門,自己去發現知識、獲取知識。”思維導圖式板書不僅能在短時間內幫助學生抓住文章重點,掌握文章結構,還能在思維能力特別是創新思維能力上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動性。
【教學片斷6】
在教學第一個節日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對文本中另外三個節日板塊進行建構,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建構層次,理清文本脈絡。學生在活動中對文本脈絡的梳理也會越發明朗。(見下圖)

【教學片斷7】
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朗讀文本。小組借助思維導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復述文本,思維導圖的運用不僅有助于文本內容可視化、形象化,更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能力。
【分析與思考】
本課時的教學就文本而言,語言教學點比較多,即便教師把這些語言點都一一教授,也不意味著學生的語言表達就能通達順暢,因為靜態、抽象的文字字符遠不如清晰明了的圖文來得更加直觀。思維導圖式板書通過簡單的文字、圖片、色塊以及帶有興奮作用的色彩,借助藝術化的表現形式,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原本單調無趣的文字板書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享受到了美的體驗。學生在感受美的同時,將之前Spring Festival的思維導圖遷移到其他節日學習中,小組中多個小話題融合入語篇大話題,學生由此滔滔不絕,從而進一步理解、掌握和深化教學內容,增強思維的積極性和持續性,益于學生樂學、拓學。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閱讀與寫作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環節,學會閱讀是進行寫作的前提條件。板書則是一種最直觀、便捷和有效的示范方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向師性和模仿性,思維導圖式板書中層次清楚的邏輯、準確流暢的文字和美觀均勻的布局無一不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認真、嚴謹并靈活地學習與思考。學生只有在認識和理解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將相關知識融會貫通,才得從中尋求創新,進行寫作。思維導圖式板書的作用,不僅限于閱讀思維,更能提升至寫作思維。
【教學片斷8】
教師提出開放性問題How to introduce Chinese festivals,激活學生思維,提煉出介紹中國傳統節日的幾個方面,同時鼓勵學生采用豐富的句式和連詞來表達,使語篇更加多彩。
繼而延伸到運用導圖,教師可以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節日,設置小組活動任務,組內編排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實現知識的正遷移,并依托教材向外輻射,做到學以致用。(見下圖)

【分析與思考】
為了引領學生走向清晰靈活的高級狀態,教師需要從兒童立場出發,在提供一系列思維導圖支架之后,促使學生的思考步步提升、語言步步優化,從而實現其思維品質的跨越。用語言進行有意義交流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之一。從課堂的虛擬交際到最后在現實生活中進行真實的交際,需要教師對課堂進行細心設計與實施。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出文本,走向生活,引導學生圍繞話題,借助思維導圖式板書,在各種實踐性生活中把所學知識化為生活中的真實語言。
王松泉先生認為:“板書是反映課文內容的鏡子,是展示作品的屏幕,是教師課堂教學引人入勝的導游圖,是學生在學習中掌握真諦的顯微鏡,是開啟學生思路進入知識寶庫大門的鑰匙,是每堂課的眼睛,是讀寫結合的橋梁……”思維導圖式板書生成的過程,既是教師完整表達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處理的過程,也是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和語言能力,提升思維品質的過程。板書設計嵌入思維導圖中,讓教與學皆別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