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解放路小學 杜 娟

在小學階段開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旨在提升小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必須要找到教學依據,領悟其核心內容,讓學生深入感悟教材內容,深刻體會教材內容所表達的中心思想,提取出教材核心,并引導學生將教學內容付諸于生活實踐,這樣才能夠體現該課程的價值。
生活是知識的源泉。除了語文、數學那樣工具性比較強的學科之外,現在各學科的教學內容來源幾乎都傾向于生活,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也不例外,其涵蓋的所有理論知識大都源于生活。教師在對學生展開道德修養與法治意識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將傳授給學生的這些理論知識應用于生活中方顯該學科的實踐性。小學階段的學生尚處在學習和模仿階段,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相對較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經常引用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將知識付諸于實踐,將教學與生活二者相融。例如,教學《課堂生活規范》一課時,就可以將交通規則引入課堂中,過馬路時不僅要走斑馬線,更要對紅綠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并引導學生對破壞交通規則的行為進行思考。討論結束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去評價“亂扔垃圾”“上課睡覺”“竊竊私語”等行為,引起學生共鳴,將規則和理念滲透到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中。
教學課堂切忌沉悶,小學生稚氣未脫,天性也比較愛玩,如果只是一味地讓他們背書、聽課,不僅在教學質量上難以保證,久而久之,也會使其對該課程產生厭煩情緒,所以教師要改變以往傳統的上課方式,可以考慮將游戲融入到教學中,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也通常能夠被孩子接受。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需要大量的課程資源來做支撐,雖然大部分教師知曉課程資源的重要性,但是卻疲于去尋找課程資源,不注重積累,也不屑于去探索游戲化教學范例,沒有源源不斷地為自己的教學工作提供支撐,在教學過程中自然就無法與該階段的孩子產生共鳴,在指導孩子學習的路上也會變得更加艱難。例如,在教學《傳統游戲我會玩》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將一些傳統游戲帶到課堂中,或者是帶領學生到操場上去體驗。像比較傳統“跳房子”“踢毽子”“拋沙包”等,游戲規則簡單,操作起來也比較上手,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加深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
我們知道傳統的說教式的課堂教學模式逐漸被社會淘汰,教學內容還是要結合生活實踐,進行開放式教學。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文本繪畫的形式把學生在學習或是在生活中的情境再現出來,這種繪畫既符合了學生的年齡特征,又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無形中增加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頻率。例如,在教學《吃飯有講究》一課時,教師可以事先在網絡上搜尋合理或者不合理的幾種小朋友的用餐行為,并把它們打印出來發放到學生手中,開展“餐桌上的禮儀”活動,圍繞“對小朋友就餐做法進行評價”與“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做”來展開討論,使學生在繪畫故事中體會用餐禮儀,并懂得在接受別人幫助時道謝,學會尊敬長輩等。另外,教師也可以向學校申請建設學校內的文化長廊,將課本上的知識通過繪畫的形式表達出來,不管是禮儀方面還是在規則意識上皆可體現出來,讓學生在進入學校的那一刻起,就意識到道德與規則的重要性,體會到道德與法治的精神。
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上常采用多媒體來完成此種方式的教學,不管是在教學設計上還是在教學情境設置上,都能夠比較直觀地觀察到學生的上課狀態,教師可以采用視頻、圖片、動態文字等形式,感受學生的情感變化。例如,在教學《家中的安全與健康》這一課時,教師提前搜集好生活中的安全常識,如不能站在沒有欄桿的陽臺上,不能隨便碰觸廚房中的刀具,不能擅自打開爐灶,不能隨便觸碰插座等,做成動畫小視頻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讓他們在觀看過程中評價視頻中小朋友的行為,他們就會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這種視覺下的沖擊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的內心,使其對于那些在沒有家長看護或者不安全指示下造成的意外事故有了觸動。在這種情感觸動下,學生能夠更好地領悟理論知識,其道德素養和規則意識也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為了社會的長足發展,對現代學生進行道德修養與法治意識的培育就要從小學階段抓起,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落后的教學方式,更新教學理念,不斷嘗試新穎的、高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質量,不要使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成為空洞的、可有可無的存在,切實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等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