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實驗小學 顧 禎
教育既是培育生命的事業,又需要生命的培育,隨著教學改革浪潮的滾滾推進,“以生為本”的新課程基本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務必以學生的生命成長為基點,尊重每一個鮮活的生命,開發每一個生命蘊藏的潛能,提升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價值,讓學生的“生命”之花爭相開放。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就要承認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堅持因材施教原則,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合理創設教學氛圍,激勵學生主動開動腦筋,自然蕩起創新思維的漣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讓數學課堂涌動生命之花。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應積極營造情趣盎然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參與學習。實踐證明:只有讓學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才能使數學課堂變得生動、輕松起來。由于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因此,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形成持續、穩定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挖掘學生的內部動因。假如教師沒有按照學生的實際需求設置教學環節,那就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不能撥動其探索新知識的心弦——產生“疑而不解,又欲解之”的強烈愿望。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經指出:“重現和保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心理活動中首次出現時注意和興奮的程度。”所謂“心理活動中首次出現”就是指第一次感知的問題。小學生在首次接觸新材料時,“對象”由感官而進入大腦的信息是全新的,并能刻下獨特的印記。可見,首次沒有感知準確的事物,以后即使重復多次,也難以消除已經造成的模糊印象。作為教師,從在課堂起始階段既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又要精心組織好感知過程。譬如,我在執教“循環小數”一課時,就合理運用感知規律,組織了首次感知過程:先讓學生在70.7÷33與10÷6的豎式計算中,通過反復試商后初步感知“除不盡”這一新情況;然后運用語言的調節功能,把學生的感知導向余數和商的小數部分,從而發現有關數字在重復出現;同時,根據感知的差異律和選擇性,把豎式中的有關數字用色筆圈畫一下,并把余數與商的小數部分的數字凸顯出來,讓學生感悟有關數字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的現象;最后,通過導向性提示,引導學生對“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的數字的個數及開始位進行深入的感知……至此,學生能輕松地感悟循環小數的內涵。
不管是“15/20/10”教學模式,還是“三段四模塊”課堂形式,評價都是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千方百計地優化評價機制,讓學生不斷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效果,尤其在學生進行練習的過程中,要努力培養學生自主評價的能力,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鞏固和發展,涌動生命之花,凸顯人生的價值。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若教師不能讓學生產生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心理,則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度,但遠離情感體驗的腦力活動只會帶來疲勞。”可見,教學過程是學生情感發展與認知能力有機統一的整體,而情感能促進學生認識能力的提升。 作為學生欣賞者和情感激勵者的教師,需要俯下身軀傾聽學生的心聲,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構建“命運”共同體,注重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的指導、幫助、協調,課堂上既要聽到教師鼓勵賞識的話語,又要做到贊賞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即使學生回答的問題不符合要求,教師也要予以適度的鼓勵與肯定。當學生完成課堂練習時,教師要積極采取“昂揚其精神,激發其情感,堅定其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逐步讓學生體會“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成功快感,并在思維的亢奮狀態中達到春風化雨的學習效果。
評價不是教師的專利,尤其是在新形勢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每節課至少要留給學生15 分鐘的時間進行自評和互評;在開展學生自主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以部分學生為試點,鼓勵他們模仿老師評價學生的口吻來對同伴的發言進行評價,或者讓他們對自己的發言進行合理的補充。其次,采取以點帶面的方法,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自評和互評,教師不僅要以合作中的身份加入學生隊伍之中,而且要以激勵性的評語從正面加以引導,讓更多的學生充滿必勝信念。 譬如,我在組織學生訓練多位數讀寫法興趣題時,就要求學生用三個0 和四個6 擺成一個七位數;思考片刻后,有的學生任意擺,有的學生根據每級首位和中間的0 要讀這一方法擺。面對這些不同的觀點和操作方法,我再讓他們進行相互比較,從而找到正確的結論。
數學知識的應用是廣泛的,小至微觀的質子、中子的研究,大至宏觀的天體運動,都離不開數學知識,甚至某些學科的生命力也取決于對數學知識的應用程度。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通過解題訓練來提高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和能力,真正使學生涌動生命之花,逐步養成良好的終身學習習慣。
譬如,當學生基本掌握“圓的認識”的知識要領后,我就打開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學生站成一橫排投沙包的游戲活動情境,并提問:“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畫面后有什么啟迪?”全體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這樣站隊不公平!”我反問道:“那到底怎樣站隊才算公平呢?”頓時,不少學生學以致用,認為應該圍投沙包的目標站成一個圓,或者在固定好投包的站立點排成縱隊的前提下,當一個人投完后,其他同學再依次投沙包,如此相同距離才能確保競賽條件同等,從而真正體現競賽的公平性。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只有合理創設富有生命力的課堂,才能讓學生和課堂涌動“生命”之花,成功構建一道亮麗的小學數學教學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