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二中學 段生麗
在初中數學新課標中強調了,數學教學應該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生活實際出發,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應該引入生活化的素材,開展生活實踐,同時緊跟現代教育的發展,利用信息技術,體現時代的特征,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提升學生自身的數學能力以及數學實踐應用能力。
一節完整的初中數學課程有45 分鐘,其中教學內容占據了絕大多數的時間,因此教師想要實現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就應該在教學內容中不斷地滲透生活素材,讓學生在多數的時間中能夠將生活與數學在腦海中進行有效的融合,從而提升自身的數學理解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生活化素材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應該符合初中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帶來親切感,才能夠在課堂之中實現真正意義的生活化教學。生活化的素材就像是數學課堂中的調味品,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為學生帶來新鮮感,豐富其對數學知識的認識,所以教師應該廣泛使用。
例如,教師在講解“銳角三角函數”時,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我們經常在房屋中生活,但是誰知道它有多高呢?我們校園的旗桿,要怎樣去計算它的高度呢?”此時學生陷入了熱烈的討論中,有的學生說:“老師,可以用直尺量它的高度。”教師回答:“可是我們沒有那么長的尺子,而且爬到那么高也不太安全,誰還有更簡單的方式呢?”學生就像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教師可以趁此機會,引入今天的知識“三角函數”,在學習之后,讓學生去測量鐵塔與樓房的高度。旗桿、房屋、鐵塔這些生活化的元素在課堂中不斷地引入,讓學生的數學思維不斷地發展,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印象。
在素質教育盛行的今天,我們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理論教育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需要開展生活實踐,讓學生在生活活動中增長知識,運用知識,開闊視野,同時提升自身的生活技能。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該學會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信息,并加以利用,為學生設計出更多的生活類、綜合類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既能夠增強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也能夠幫助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發散數學思維,找尋最簡便的方式,得出最準確的答案。
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繪制學校的平面設計圖,將學校內的教室樓、操場、宿舍樓等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縮小,呈現在一張圖紙之上,或者是讓學生將自己家的格局進行比例描繪等。再比如,教師在教學“圓”的相關知識時,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買鏡子的生活情境:家中的圓鏡子碎了,想要買一個相同大小的,但是不能拿著碎鏡子去,那么用什么方式呢?此時學生回答說:“可以根據以前鏡子的半徑去購買。”于是教師趁機向學生闡述“圓”的相關知識。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既能夠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生活,也能夠增強數學實力。
在現代教育中,信息技術已經成功地入駐我們的課堂中,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地使用信息技術,展示多種多樣的數學技能,同時也可以向學生闡述數學知識對科技的作用等,能夠讓學生明白與認識到數學的價值,從而加深數學在學生心中的分量。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夠讓學生正確地認識其對學習的意義,從而規范其使用方式,也能夠體現出時代的特性。
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網絡的發展,自覺地搜索數學資料,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豐富自身的數學知識面。或者教師也可以開展網絡教學,將數學知識通過網絡進行傳輸,從而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除此之外,學生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做數學實驗,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從而獲得真正的數學經驗。數學是一個有趣的科目,既讓人難以理解,又讓人熱衷于探索,而信息技術的使用為學生提供了更為便利的平臺來感知數學價值。
總而言之,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在經過加工之后,又反饋到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能夠用最簡單的方式生活,用最簡練的方式解決問題。生活化教學讓數學走下“神壇”,走進學生的生活,同時也能夠提升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加強對數學知識的印象,最終將數學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以上是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所總結的教學經驗,希望能夠為廣大教師提供具有參考性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