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云霄第五中學 方泗君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和邏輯性極強的學科,在傳統的灌輸式課堂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面對迎面而來的公式和題海,學生心里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而此時若教師沒有做好引導和幫助,學生很容易感覺吃力,久而久之便開始對數學產生恐懼和抵觸心理,數學成績一落千丈,無形中降低了教師的教學效率。對此,教育工作者們開始反思,并進行大膽設想和嘗試,試圖尋求一條“高效、合理”的教學之策。本文針對這一問題展開研究,并結合筆者多年的實際教學經驗,提出以下四點建議,希望能夠為“高效”課堂的順利實施提供些許幫助。
興趣能夠有效地推動學生的自主意識,是學習的動力源泉。初中數學教師要精準定位,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變被動為主動,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在學習《角平分線》一課時,教師先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一張圖片,圖片上是一個圓形蛋糕,教師要求學生將蛋糕平均分成4塊,學生在紙上畫出圓,然后按照教師的要求平分。接下來教師又說道:“現在又來了四個小朋友,需要重新平分蛋糕,大家有什么好的辦法嗎?”學生:“將原來的4塊每塊再平分一下。”這時教師展示一小角蛋糕,讓一位學生上臺試著平分,其他學生將手中的扇形“蛋糕”平分,并且和同學分享自己的觀點,學生發現在不借助任何輔助材料的情況下,很難將角進行平分,這時教師說:“下面老師帶領大家一起尋找解決辦法,也請大家發散思維,想一想有什么方法能夠平分這塊蛋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好奇。
教師在課堂中拋出具有建設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教師再通過階梯式的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增強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習興趣。
還是以《角平分線》一課為例,之前教師已經做好鋪墊,在接下來的授課中,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假設:假如在角的兩邊同時取中點,再在這個點上分別畫出垂線,兩條垂線相交的點是角平分線上的一點。學生根據這個假設開始認真畫圖,并借助量角器進行測量,事實證明假設成立。教師問:“為什么這個假設是成立的?是不是任何角都成立呢?”學生再畫出很多角,繼續對這一假設進行驗證,結果發現依然成立,于是教師提問:“請大家思考這一現象的原因以及原理,除了這個方法,我們還能用什么方法去畫角平分線?”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本,認真尋找答案。
再比如,在學習《螞蟻怎樣走最近》一課時,在多媒體中為學生們展示一張圖片,圖片中一只螞蟻面前豎立著一個高大的圓柱形物體,在圓柱形物體上方有一粒大米,問題是:“請同學們討論螞蟻爬行的最短路線。”這時教師在屏幕中展示幾個螞蟻的爬行路線,讓學生們研究這些路線是否可行,第一個圖是螞蟻從A地出發沿著圓柱體的側面呈弧形路線前進,走到B點處,第二幅圖是沿著側面筆直地向上行走再走圓形的直徑到達B點……學生們熱烈地討論,教師適當引導學生:“我們在之前的線段學習中,學到了兩點之間什么最短呢?”學生:“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教師:“那么請大家根據這一點,看看這四幅圖片中哪個最接近線段呢?試著在腦海中將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在這個長方形中,A點到B點的最短距離是什么樣的?”學生根據教師的一步步提示,最終找到了正確答案,由此教師引出勾股定理,更加鞏固了學生對勾股定理的認識。
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與課堂質量和效率有著不可忽視的聯系,數學課堂的活躍度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要精心設計教學的每一環節,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強化教學的效率,使學生都得到平等的學習機會。
例如,在學習《用圖像表示的變量間關系》一課時,教師首先在大屏幕中展示一個天氣曲線圖,讓學生們與同桌分析曲線圖,分析圖中天氣的變化和規律,討論結束后,帶領學生們走進課本,觀察課本中的圖形,與學生一起分析統計圖中的元素和規律,經過細致的學習后,教師將剩余時間交給學生,為學生提供一些圖形表格,學生根據這些圖形摘取關鍵信息,寫出圖形中的數量關系,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與小組成員一起完成,提高學習效率。
再比如,在學習《比較線段的長短》一課時,教師設計一個情境,讓學生們用軟尺給小組同學量身高,并將彼此的身高記錄在筆記本中,接下來讓學生們進行比較,比一比誰的個子較高。接著教師提出問題:“身高很好測量,那么如何進行線段之間的測量呢?”教師讓學生翻開課本,試著做一道課后習題,借助手中的直尺進行測量,將幾個線段的長度標注在圖片上,再進行對比,學生借助直尺很容易得出結論。緊接著教師又在黑板上畫出兩個點,學生們面面相覷,很是好奇,教師請一名學生上前在兩點之中隨意連線,可以畫弧線,也可以是曲線或者折線等,畫出這幾個線后,教師神秘地問:“同學們已經知道如何測量線段,并且掌握線段之間的對比方式,那么黑板上這些線是否也可以稱之為線段呢?這些連線中,哪個線最短?哪個最長?”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與小組同學進行探討研究,鍛煉數學思維。
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緊密,教師將生活實際與數學教學相結合,一方面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元素,增強數學的“親切感”,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數學融入生活元素,提高數學的實際應用能力,提高數學的實用性和學生知識的轉化能力。
比如,在學習《線段、射線、直線》一課時,教師將教室燈關閉,用紅外線儀為學生展示線段(將光線平行于黑板,在紅外線儀射出的直線上任意取兩點并連接兩點)、射線以及直線,并結合生活對學生進行講解,比如直線:直線是沒有端點的直線,兩端是無限延長的,如我們常見的一眼望不到邊的海平面;射線是只有一個端點,另一邊無限延長的直線,如我們常見的飛機拉線、手電筒照射出來的光線等;線段是兩頭都有端點的直線,如生活中常見的燈管、直尺、鉛筆等。接著教師問道:“線段、直線和射線誰是無限延長的?”學生:“直線和射線,因為它們至少有一端是無限延長的。”……
綜上所述,高效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更將教師從課堂中解放,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本文從課堂導入、問題式教學、互動教學以及生活教學四個方面展開討論,對具體的措施進行闡述,希望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信心,強化教學效率,提高數學的應用能力,最終實現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高效的課堂教學還可以通過微課教學、分層教學、探究式教學等形式展開,教師要保持創新意識,不斷探索、不斷研究,尋找更多更高效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