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安岳縣城西鄉九義校 陳玉蓉
在新課改及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在完成基礎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注重對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以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為手段,改變學生對計算的舊有認識,使學生能夠在興趣的指引下開始注重對自身計算能力的提升。為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創設良好的環境,將口算、筆算、簡算結合起來,從更加全面的角度開展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掌握計算的策略和方法,在提升計算速度的同時,提高計算的準確度。那么具體應該從哪些方面做起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非常鮮明的性格色彩,對感興趣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驅動力,而對不感興趣的事則顯得很沒耐心。以數字和符號為代表的數學計算,由于其自身的抽象性,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過程中,要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使學生能夠在相對豐富的教學形式中打開自身的思維,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實現計算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一位數乘兩位數”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數學計算融入生動形象的情境中。如:(出示一頭大象比賽圖片)瞧,大象參加了什么比賽呀?仔細看這頭大象現在運了幾堆木頭?仔細數一數,每堆有幾根?1堆就是(1個十),2堆就是(2個十),這頭大象現在運了多少根木頭?(20)1頭大象運了20根,3頭大象一共運來了多少根呢?(出示問題)你會列式嗎?有的學生回答道:20+20+20;有的學生回答道:3×20;還有的學生回答道:我是看圖上有6堆,每堆10根,就是60根。從答案的正確性來看,三個答案都是正確答案,但是算法卻有所不同。教師對回答“3×20”答案的學生進行提問:20×3表示1頭大象運了20根,3頭大象一共運來了多少根?20×3怎么算?你會算嗎?以問題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的計算耐心。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良好習慣的養成對學生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數學計算是一個非常嚴謹的過程,每一步的開始和結束都有依據和標準可以遵循。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給學生示范正確完整的計算過程,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看題、審題、計算、驗算的步驟。監督和指導學生在實際解題中的解題步驟,同時以嚴格的書寫規范監督指導學生的書寫過程,改變學生以往胡寫亂畫的缺點,即便是草稿紙上也要清楚書寫,以便之后查驗,有利于計算準確性的提高。減少學生使用計算器的頻率,減少學生對計算器的依賴,向學生強調提升計算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一步實現對學生計算習慣的培養。
例如,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一課的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可知,本課內容可以分為口算和筆算兩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掌握正確、規范的筆算過程后,進一步規范學生的口算。以具體事例開始教學,如在計算“24×12”時,學生首先要在草稿紙上列出豎式,并將之前學習的一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用于本題的計算中,使整個計算過程清晰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要在立足教材教學的基礎上,教材內不僅涵蓋了全面的基礎知識,更有相對系統的數學思維。數學計算能力是數學教學中的基礎能力,數學計算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學生對概念、定理的準確理解,只有掌握了基本的運算規則,才能準確完整地開展數學計算。以教授學生基本的數學概念、定理為契機,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通過舉一反三、遷移推理實現對自身數學計算素養的拓展。注重對學生計算算理和計算法則的培養,讓學生在面對數學計算題時能夠做到靈活應對,簡化計算結果,進而獲得準確的計算結果。
縱觀小學階段的數學教材,有關計算的章節不在少數,教師要能夠結合教材內容的設計,合理地安排教學任務。在引導學生完成基本的計算知識的學習后,在學生深刻理解數學定理及概念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將湊十法、破十法、小數點位移、括號法等融入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中。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師能夠準確把握數學的學科性質,同時關注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面對計算時的耐心。對學生的計算過程進行有效的指導和監督,規范學生的書寫和計算,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以教材為藍本,在學生掌握基本的計算規則的前提下,進一步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從根本上為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做好保障,全面促進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