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凈慧體校 何秀祝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生活體驗與已有知識儲備,促使其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數學知識與思想,并從中獲得數學活動經驗,掌握數學學習的主動權,積極地開展數學觀察、猜測、推理、驗證以及分享等一系列數學活動,并將其內化為自己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形成自己特有的數學學習策略。所以,數學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對小學生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而且要注重對其數學活動經驗的養成。
1.個體性。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活動經驗培養,要立足于小學生的數學基礎儲備及其認知規律開展。教師應正視并尊重不同學生所存在的個體性差異,他們對于數學活動的材料的加工方式也是各具特色。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時,要注重學生個體數學知識的儲備、數學技能的應用以及數學思維的發散性,促使小學生構建清晰的數學認知體系,強調數學活動經驗的個體性。
2.動態性。深厚的數學內涵與智慧,都是在數學經驗的不斷積累中獲得的。因此,活動經驗的養成,實質是一種動態發展過程。數學教師在引導小學生觀察、研判、總結以及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經過反復實踐,在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知識思辨能力的同時,獲得修正性經驗增長,但絕不是單一的經驗累積。教師在這過程中還要注意,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的整個動態過程,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
3.綜合性。小學數學活動經驗是將數學學習過程與學習成果相結合的活動經驗。在其培養過程中,數學教師不僅要及時了解小學生對于數學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數學思維的發展情況,而且要組織小學生定期開展個人學習經驗分享會,通過師生間良性溝通互動,實現活動經驗的進一步提升。
4.實踐性。人的經驗都是從反復實踐中獲得的。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活動經驗,要注重實踐活動的滲透,通過分析、整理相關數學實踐資料、經驗,并對其中的思想活動進行總結、概括,幫助小學生理解、掌握抽象化數學知識的本質,真正將活動經驗內化成自身的知識儲備。
1.激發小學生的數學活動動機。數學活動經驗具有親歷性與體驗性兩方面本質屬性,基于這兩方面特性,數學教師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時,必須提升數學課堂的活躍性,讓學生以積極、飽滿的狀態進入數學學習中。同時還要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小學生的已有經驗,創設生活化的活動情境,才能激發小學生的學習欲望。而數學活動情境,不僅包括小學生已有經驗情境、數學實際問題情境,還包括借助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技術手段所創設的數學化情境。所謂數學化情境,是指運用數學語言、思維以及方式方法,解釋、解決實際數學問題,并從中組織、整理數學規律。具體來說,就是通過數學活動情境的構建,將模糊的數學知識變得清晰,將抽象的數學內容變得形象,從而實現活動經驗的提升。
2.小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養成策略。學生的數學活動過程包括建立對數學活動的初步認知、發現其中數學問題、分析探索數學問題等等。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小學生能夠獲得各種不同數學體驗與發現。正是基于這些體驗與發現,小學生才能夠建立對數學工具的利用意識,并將其在具體生活現象中充分運用;同時還可以幫助小學生掌握具化數學問題的方式以及簡化數學對象的表達方式,并最終讓小學生領悟思考數學問題的不同角度與方式。而上述所有內容,都是小學生在探索數學問題過程中所積累的活動經驗。
教師需要注意,要想激發小學生參與活動經驗探索的積極性,首先要把握好以下兩方面:其一,具備充足的活動時間。學生參與數學活動,是基于已有活動經驗,對其進一步反思、評價、內化并最終實際運用的過程。因此,教師必須巧妙地選擇數學活動方式,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獲取活動經驗;其二,為每位學生提供公平的活動機會。在開展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探索的機會,并能夠從中獲得活動經驗,而絕不能只偏向成績優秀的學生。
例如,“雞兔同籠”是小學數學學習中最為常見的問題。針對這一類型的數學問題,教師就可以引導小學生開展舉一反三式的探索活動,并順其自然地引入“龜鶴同行”的數學問題,幫助小學生在反復的數學實踐中,總結、積累解決此類問題的不同角度;在數學教學中,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數學知識,教師還可組織合作學習小組,對數學學習重點與難點進行交流、互動,分享彼此的數學學習感悟,對于具有別出心裁解題思路的同學,教師要給予適當的鼓勵,從而幫助學生獲得活動經驗的積累。
3.數學活動經驗的系統化形成策略。數學活動教學的真正價值,絕非只是單純地為了活動而開展數學活動,而是讓學生在數學活動過程中,發現數學知識,探索數學知識,并最終掌握創造數學知識的方法,從中體驗到科學的數學方法的內在價值,從而培養并發展其數學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的研判、反思以及總結等活動,能夠幫助小學生理清數學思維與數學行為之間的關系,并通過發散數學思維,形成系統化數學活動經驗。
需要注意的是,系統化活動經驗的獲得,絕非只是單純的回憶活動過程,也不是利用數學符號想象數學活動的具體過程,而是對數學過程的進一步提煉與壓縮,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活動經驗更高水平的重構,也就是活動的內化過程。例如小學生在學習“加法運算定律”這部分內容時,所開展的數學化探究活動,要充分領會這一活動過程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體會之前在學習“加、減法的意義”過程中所掌握的加法運算方法,回憶起加法的運算方式。掌握這一數學思想后,再將這種數學轉化思想運用于加法運算定律中,開展對加法運算定律的探索活動,最終得出加法運算定律的學習方法。
顯而易見,上述一系列探索活動,并不只是單純回憶、反思、總結以往的活動過程,而是真正實現了數學活動經驗的內化。如此一來,才能真正實現小學生活動經驗的系統化培養與發展。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對于小學生的數學知識、技能的實踐與實際運用能力做出了明確規定與整改標準。因此,對于小學數學教師來講,要以新課程標準理念為指導,科學地設計、組織小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數學知識實踐活動,為小學生提供更多的數學實踐機會,讓小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數學實踐活動中得以啟發、形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