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國際陸港第二小學 成孟丹
雖然數學學科獨具抽象性和邏輯性的特征,但數學歸根結底是一門應用類學科,“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是數學學科的真諦。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尋求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科的契合點,并通過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以使“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有用的數學應為人人所學”這一理念能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得以充分彰顯。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才會引發學生的思考探究,進而才能為教師教學內容的講授提供前提。基于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善于以問題為契機,以學生的思維水平為依據來創設生活情境,以便在啟發學生學習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為接下來教學內容的講授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例如,以“圓的認識”這部分內容為例,在導入環節,我利用多媒體幻燈片向學生出示了各種各樣的圖片(其中都有圓形),并向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發現這些圖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學生紛紛答道:“上面都有圓形!”我繼續問道:“那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圓形物體嗎?”待學生回答完畢,我借機利用課件向學生出示了幾個生活中有關圓的例子,以使學生感受到圓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之后,我選中了汽車和自行車這張幻燈片,并向學生問道:“車輪為什么要設計成圓形的?設計成正方形或是三角形的可以嗎?”如此,通過以問題為契機來創設生活情境,不僅啟發了學生的學習思維,而且還引發了學生急于了解和學習新知的強烈愿望,進而為接下來教學內容的講授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中,往往是教師處于主體地位,只是一味地向學生進行課本知識的講授和灌輸。這樣一來,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不利于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鑒于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不妨以現實生活為依托來對教學方式進行大膽革新,進而在引導學生親歷數學知識形成與推導過程的同時,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汲取效果。
例如,以“圓柱的體積”這部分內容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我對學生說道:“星期天,有幾位同學去小明家玩。在小明澆花的時候,大家紛紛幫小明打水。這時,不知誰問了一句:‘你們說水桶為什么要做成圓柱形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各說各有理,誰也不讓誰。小明的爺爺看到他們爭論得不可開交,說道:‘我給大家出個題目,大家解決完這幾個問題后一定會明白的。’爺爺的題目是:1.做一個長和寬都是3分米,高是4.78分米的盒子(有蓋),需要多少鐵皮?容積是多少?2.做一個直徑和高都是4分米的圓柱形盒子(有蓋),需要多少鐵皮?容積是多少?”之后,我借機讓學生根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自主推導圓柱的體積公式。如此,通過以生活為依托,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行親身參與,不僅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潛能,而且還使學生體會到了生活處處離不開數學,進而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數學作為一門應用類學科,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能夠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數學問題。基于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除了要在課堂上向學生講授課本知識之外,還應當以活動為載體來拓寬教學空間,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對所學知識加以實踐和運用,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例如,在學習完“扇形統計圖”這部分內容之后,我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對自己身邊親朋好友愛看的書籍類型進行調查統計,并制作成扇形統計圖。此外,學生也可對自己家庭一個月內各項支出的占比情況進行調查,依據“吃、穿、住、用、行”五個維度來對得到的數據進行分類匯總,并制作成扇形統計圖。如此,通過設立知識應用環節,不僅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還使學生切實體會到了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進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總而言之,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創造條件,并善于對實際生活與數學學科的契合點進行充分挖掘,以便在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進而達到強化學生數學學習動機,增強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