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周市鎮永平小學 王元婷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只重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這“兩基”屬于顯性范疇,具有可測性。知識是否理解,技能是否掌握,都能在練習和檢測中體現出來。課堂教學中的數學思想和活動經驗屬于隱形范疇,具有不可測性,但卻是不能忽視的過程。要學好數學一定要學會觀察、思考和實踐,小學階段的數學都是從生活中的問題出發,選擇合適的方法來解決。這就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動手實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慢慢地去引導和幫助學生如何思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培養孩子自主探究的能力,可以從孩子已有的操作經驗出發,學會新的實踐經驗,這也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舉措。
1.數學實驗體現了操作與思維的統一
比起初中與高中階段的物理實驗和化學實驗,小學階段的數學實驗并沒有得到很廣泛的使用。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文化的因素,學科的因素,教育的因素等。從數學學科方面來思考,有以下兩個重要原因:(1)小學數學最突出的特點莫過于它有較強思維的嚴密性。(2)比起物理實驗、化學實驗,數學實驗有時并不需要專門的工具,紙張、剪刀等這樣簡單的工具就可以操作。數學實驗活動有效地把動手和動腦相結合,借助數學實驗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精心選擇一些可以讓學生進行動手實驗的內容,借助數學實驗的開展,促進學生感悟數學實驗背后所蘊含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將操作與思維完美結合。
2.數學實驗體現了過程與結果的統一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把兒童心理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1)感知運動階段(一歲半之前);(2)前運算階段(一歲半或兩歲開始,持續到將近七歲);(3)具體運算階段(七歲到十一歲或十二歲);(4)形式運算階段。其中具體運算階段對于小學教師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兒童在小學中學習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這一發展階段。之所以把小學中學習的大部分時間段稱為形式運算階段,是因為許多邏輯思維的訓練是建立在具體操作的基礎上的。
1.合理操作,數學分析
蘇聯的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曾經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學習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公式和結論,學生圍繞著某個具體實際問題,自主經歷動手操作、實驗、觀察、記錄、探究等過程。對于年齡偏低的小學生們來說,通過具體的操作實踐活動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知識,提升數學思維能力。學習數學知識時,經歷假設、操作(分一分,折一折,畫一畫,涂一涂等)、觀察、推理、驗證的過程,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強調學生個體實現對知識與材料意義的自我建構。
以四年級“動手做”硬幣上的滴水實驗為例。
實驗準備:1 個滴管、1 枚1 元硬幣、一次性杯子和半杯水
出示實驗要求:
(1)把一枚1 元的硬幣平放在課桌上,然后使用滴管往硬幣上滴水,直到水從硬幣上溢出為止。
(2)兩人合作,一人滴水,一人記數。例如:滴到第45 滴水外溢了,則說明最多能滴44 滴水。(學生分組獨立實驗)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幾個極端數據:20 幾,40 幾,50 幾,70 幾。
談話:這些數據有的特別大,有的特別小,你覺得原因是什么?
預設:可能滴的大小不一樣;滴得太快了,溢到外面;硬幣沒有平放……
談話:看來這樣的實驗僅做一次,得到的結果可能誤差比較大,你有什么辦法解決嗎?
與家禽飼料相比,豬飼料需要較高的飼料熟化度,故需要較強的調質參數。因豬在乳豬(教槽)階段,斷奶階段,生長、育肥階段消化系統的成熟度不同,對飼料的熟化度要求也不同,因而對飼料的調質參數也有較大差異。
預設:可以重新做實驗、多做幾次。
談話:接下來,我們再繼續完成3 次這樣的實驗,在此之前先來看看還有哪些注意事項。實驗要求:
(1)把硬幣平放在桌上,用一個滴管往硬幣上滴水。
(2)兩人合作,一人滴水,一人記錄。
(3)繼續完成3 次這樣的實驗,記錄在統計表中。
注意事項:
(1)實驗中要保持桌椅不動;滴管豎著滴,滴得輕一些、慢一些,
(2)每次實驗前將硬幣用干抹布擦拭干凈。
在完成實驗后小伙伴交流:實驗過程順利嗎?實驗結果滿意嗎?
如果再做一次,可能是()滴。
2.數學實踐,主題拓展
課改形勢下的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再是孩子們被動地接受現成數學知識的過程,而是一個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建構數學知識的過程,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借助觀察、實驗、猜想等形式,組織他們動手動腦“做數學”,從而獲得直接的情感體驗,并對數學知識進行類比、分析和歸納,最終形成正確的數學認知。
數學實驗和數學活動容易停留在做的層面,出現“動手而不動腦”的現象。然而,數學實驗真正的目的是使學生的經驗數學化,在活動中建構數學知識。所以我們老師要把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有機結合,當學生的感性認識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應該及時引導學生進行理性的歸納和總結,把學生的形象思維引向抽象思維,就是說數學學習不應僅僅停留于“數學實驗”,應更加重視活動的內化。
數學實驗活動重視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個性、思維等特點的基礎上,注重提供學生以足夠多的時間、空間與機會參與。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動手做”是充分考慮兒童的興趣、思維特點的基礎上進行的操作活動,獲得有關數學知識的感性認識。學生在數學操作與實踐中或結束后,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展開獨立思考、討論、交流、表達,獲得情感體驗。
數學實驗尋找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結點,在自由、開放的情境與環境中積極投入數學學習的過程,深刻感受到數學是生活中的數學,不是枯燥、深奧、可怕的,體會到數學實際上是生動、有趣的。學生參與感知數學知識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獲得數學知識與規律的感性經驗,對數學知識進行有意義的自我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