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玉
(作者為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現任教于泰興市洋思中學)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語文教師只有在課前切實做好“預”的工作,進行有效的課前“三問”,才能使語文教學“正”起來,才能真正地為語文高效閱讀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問:教師真的弄懂弄透所教文本了嗎
1.文本究竟寫了什么,即能準確地知曉文本的基本內容。
這種基本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能概括地說出寫了什么,二是能夠具體地說出寫了什么。既能總體準確,又能具體把握,總分一體,這是理解和把握一切文章的前提與基礎。如學習小說《最后一課》一文后,就必須圍繞小說的三要素弄清楚寫了什么環境、什么人物和什么情節。只有真正知曉了這些內容,后面的主
旨之類的問題才能深入理解。
2.文本究竟表達了什么。
任何文章都是有意旨的,任何文章都是用來表達作者思想、情感、認識和態度的。即便是說明文,除了告知一些知識、常識、道理外,也包含著作者的一些情感。如竺可楨的《沙漠里的奇怪現象》介紹了沙漠里的奇怪現象,剖析了這些奇怪現象的原理,還表達了作者對科技發展的贊美與期待之情。
3.文本究竟怎樣表達的。
①究竟用什么文體來表達的。要正確地理解一篇文章的旨意,首先必須弄清楚文章的體裁,如果文體不清,就會文本不明。如《蘇州園林》本是說明文,而有教師把它當作游記散文。豈不知,本文就是介紹了蘇州園林建筑的特點,讓人對蘇州園林的建筑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從而進一步探究蘇州園林。事實上,文本不同,教法、學法、內涵和目標也就不同。
②文本究竟用了哪些寫作手法。在理解了文本文體之后,就必須進一步思考在這種文體要求之下的具體的表現手法。一是從整體看所用寫法,二是從局部看寫法。分析時,必須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如《變色龍》一文,從整體看,對話描寫、對比手法是最為突出的;從局部看,細節描寫也很鮮明。這一問的理解與解決,實際上也是認識與把握作者的寫作風格與特色的重要舉措。
③究竟有哪些富有特色的語言值得品味與咀嚼。語文說到底是語言的學問,所有的文本內容、文本思想、文本特色都是通過顯在的語言來表現的。學語文必須學語言,學語言的具體表達,通過語言的表達來理解文本、認識作者、了解時代、學會應用。
二問:通過該文本的教學究竟想讓學生獲得什么知識點
任何課堂教學都是有目的的,都是有目標的,絕對不是隨隨便便、馬馬虎虎的。也就是說,在課前必須要有一個充分的預設,設計一個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
目標的確立,必須做到三個依據:一是依據課標——它是語文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二是依據文本——特別是課后練習題,需透過問題看本質,切實把握編者的意圖;三是依據學情——不能以優等生的學情為依據,而要以中等學生的學情為依據。在這里,課標是大的方向,文本是具體的教學材料,學情靠自我的感覺。所以,文本是最為關鍵的不可忽視的重要依據。
“通過該文本的教學究竟想讓學生獲得什么知識點”這一問題,實際上是課堂往哪個方向走的問題。在這一問題的背后還隱含著一個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問題——究竟想讓哪些學生獲得知識點?
為了誰?自然是為了所有學生。第一,目標不能過高,以中等生為確定依據——至少讓班級絕大多數學生能夠達到預期目標;對于優等生,則讓其進行“兵教兵”,在教中等生、后進生的過程中提升自我。第二,讓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思考、研究,讓課堂慢下來。第三,讓有的學生說出不會的問題,先解決不會的問題,這樣使教學有的放矢。
三問: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獲得知識點呢
1.要樹立正確的教學思想。
①依靠學生。即必須做到以生為本。學生是課堂發展的主人,課堂時間必須留給學生。只有依靠學生、理解學生、發動學生、相信學生,課堂才能得以真正推進——沒有學生的全身心地參與,一切的教學活動都將是形式,結果都必然是子虛烏有。
②依靠文本。即必須做到以本為本。這兒的本包括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也包括了教師與學生共同的語文教材。這是教學的重要依據。只有認識到“本”是教學的根本,把“本”的基礎知識掌握了,基本能力形成了,從文本中來,到文本中去,教與學才不會偏離目標與方向,才能真正應對各種語文學習問題。因為題在課外,根在課內。
③依靠閱讀。即必須做到以讀為本。語文主要就是用來讀的。不讀書,何以叫學語文。換言之,語文主要不是用來聽的,雖然聽也是重要的一種能力,但閱讀是更為重要的基本能力。讀,是講究方法、講究策略的各種讀。圍繞著文本,由學生自己讀而思,讀而研,讀而探究,讀而撰寫,讀而交流,讀而表達,讀而完善,讀而應用,讀而修正,讀而提升——讀應該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手段,應該貫穿于語文學習的全過程。
2.要有序地推進教學。
凡事都必須有序,如此才能科學發展;而無序,就會造成混亂,后果將不堪設想。此處的“序”,一是指秩序,二是指次序。
有秩序,即課堂教學必須切實做到上規矩,不任性,有紀律,不散漫,按照人的發展規律來做。紀律是勝利的重要保證。這種秩序不是強制,而是一種對學生自我管理的自我培養、自我追求,是一種自覺遵守的狀態。
有次序,即課堂教學必須切實做到符合學習規律,讓課堂教學目標一點一點達成,一步一步地得到。一鍬挖不出一口井,一口吃不出一個大胖子。只有循序漸進,才能腳踏實地,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
3.要充分發揮同學作用。
古人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習主要靠自己,因為學習本質上是自己的事。但僅僅靠自己,沒有他人的交流與幫助,就會成為孤家寡人,就不能集思廣益、擴大視野、提升認知。所以,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不僅要高度重視自己學,還要發揮同學的作用,讓同學共同學,讓同學真正成為同修者、同學者、同行者,這既能促進學業的提高,也能提升自身的品質。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就是這個道理。
4.每一步都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
①要引領學生科學的學習——包括學習的目標,也包括學習的策略。
②在學生自學時,要引發學生思考——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的思考,尋探出問題的答案與規律。
③在學生有了認識與問題時,要引導學生交流與解決,最終通過教師的引導,既能讓學生知道問題的答案,更能知曉答案背后的規律。在這里,特別強調教師要謹慎處理學生的問題,不能見問題就進行所謂的“啟發”,這是不科學的。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只有在教師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真正動了腦筋產生內需之后,教師才能進行啟發,才能出場引導——這時的啟發與引導才能成為學生思維與發展的引擎。
在整個引導的過程中,一定落實“以學定教,以教導學”的教育思想——“以學定教”,先讓學生學,通過學生的學,確定教什么,怎么教,這是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的過程;“以教導學”,通過導來進行教,促進學生更好地學,這是教師主導性發揮的過程。
“導”什么呢?導學習的目標、導學習的策略、導學習問題的解決、導學習內容的檢測、導學生成果的應用、導課堂教學的組織。
而要引導好,就必須準備好——只有精心的預設,才能有精彩的課堂;必須組織好——課堂秩序是有效教與學的重要保障;必須觀察好、傾聽好——以確保發現學生真正存在的問題,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施教;就必須啟發好——高明的教師總是從學生的內需出發,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示范,絕不暗示在先、結論在前。所有這些“導”自然要我們的教師在課前進行預設與假想,以使課堂教學能夠有的放矢。
要讓課堂真正完美起來,還必須在第三問的基礎之上進行追問:如何知曉學生真正掌握知識點了呢?——當堂訓練,當堂反饋,當堂檢測。如此,才能準確地反饋課堂教學的現狀;師生才會高度珍惜教與學的時間,不做、少做無用功;最終才能達到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大效益,產生最佳效果,課后減負才能真正實現。
“磨刀不誤砍柴工。”課前教學“三問”,層層深入,步步為營,環環相扣。只有做到了胸有成竹,課堂教學才會真正體現正向功能,課堂教學改革才能真正有效推進,課堂教學高效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