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峰
18歲入職的我,工作熱情高漲,憧憬教育的伊甸園——傳授知識,當堂訓練,教出成績,立足課堂,成為合格的語文教師。
當時經驗豐富的老師告訴我:小陳呀,你年輕,教學之路還長啊!要站穩講臺,就得掌握一些應試技巧——針對每一篇重點課文,必須把重點詞句一字不落地進行詳細準備,并及時細致地編寫訓練題。我默默記在心中,并付諸日常教學實踐。每天上課前,我都仔細閱讀課文,把其中的重點、難點、考點,進行拉網式排查,仔細收集資料,從應試的角度考慮如何使學生便于記憶、理解,撰寫教案,編制訓練題。
當時校園里流行一句話:“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現在想來,考試、分數對學生是多重要!分數在教師心目中地位有多崇高!我耳濡目染,漸漸明白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這樣做既是熟悉教材、把準重點難點的必需步驟,更是緊扣中考命題的需要。
年輕的我,每天懷揣夢想,走進學校,滿腔熱情地站上講臺,激情四射地進行講解,字字句句,段段篇篇,春夏秋冬,周而復始。
為了更好地站穩講臺,我堅持練好“三字一話”,用自己的基本功吸引學生。我對教材認真研讀,反復咀嚼,對重點的字詞句段含英咀華,以自己的文本解讀功夫“征服”學生。這樣上課講解時,就會底氣十足、滔滔不絕,大有行云流水之感,漸成排山倒海之勢。教材的肢解分析,知識的散點教學,上課的直接灌輸,帶來了課堂的較高“效率”。
我也想更好地在課堂上吸引學生,于是學習魏書生的“六步自學法”,照搬“語文知識樹”。但是當時的課堂完全屬于教師主宰的“一言堂”,是十足的“填鴨式”,目標只有一個——考試分數。于是我把學習主體——學生完全看作機器。學習名師,模仿課堂,止于皮毛,只得其形,忽視理念,不得要領。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帶教班級的語文考試成績連續多年獲得全校第一、全區第一。作為班主任,我所帶班級的總分、均分、優分也是全區第一。此外,我還執教了縣級公開課《談骨氣》等。1991年,我被評為南通縣教學“六認真”標兵,并獲得縣委、縣政府“記三等功”表彰。我是所在學校歷史上最為年輕的政府獎獲得者,當年28歲。彼時真有“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竊喜。
但欣喜、興奮之余,我捫心自問,教學成績(考試分數)的取得固然是我智力勞動的結晶,其實也是我體力付出的結果,更是學生勤學苦練的成果。我的這種付出最為高效嗎?我的方法最為科學嗎?學生的興趣愛好我關注了嗎?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鍛煉和滋養了嗎?這時,我心中頓生“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迷惘,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憂愁以及“一山放過一山攔”的惆悵。復雜的情愫,縈繞心際。對真正的夢想,我雖不可至,但心向往之。
面對語文教育教學中的困惑,我曾幾度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為了領悟名師的教學真諦,我夜以繼日,勤讀深思;為了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我確定了下一步的奮斗目標:從站穩講臺到站好講臺,成為具有示范作用的語文教師,即成為“語文骨干教師”“語文學科帶頭人”。
20世紀80年代末的課改,如強勁的東風吹遍大江南北。全新的理念、素質教育的高要求,給陳舊、老套的課堂教學帶來沖擊。這不亞于教學領域的“地震”,同時也給力爭破繭的我帶來新的機遇和希望。
我開始了新學習、實踐之旅。我向雜志、書本、新媒體學,訂閱了《課程·教材·教法》《中學語文教學》等核心期刊,及時捕捉最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教改信息;及時購買《教育哲學》《教學心理學》《課程教學論》《目標教學法》等理論書籍,一頁頁讀,一本本啃,不斷豐富自己原有的心理圖式,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利用空余時間及時下載網絡上的有用信息,并做好歸類整理,以利于自己的再思考和再提升。
站好講臺,必須向名師學習。我利用到華東師大培訓的機會,向于漪老師請教情感教育、審美教育等有關問題,向錢夢龍老師討教“導學”策略的原理;利用參加學術會議的機會,向余映潮、魏書生、陳軍、李海林、魏本亞、倪文錦等名家請教。我在教學實踐中模仿了一些技巧,悟出了一點道理,小有進步,自己常常會心一笑。
我反復研讀《語文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驚嘆于名師們先進的教學理念、求真的敬業精神,更驚艷于他們高超的教學設計和精彩的導學藝術。我活學活用,將這些學習所得及時運用到自己的課堂上。我一步步積累,從模仿到創新;我一課課沉淀,從模擬到創造,逐步領悟到素質教育的內涵與真諦。我的課堂教學理念由片面追求分數變為重視學生學習能力提升,方法傳授由“授之以魚”變為“授之以漁”,文本解讀由“肢解式”變為“整體感知、重點把握式”,教學方式由“填鴨式”變為“啟發式”,問題設計由“碎問式”到“主問題引導與問題群建構式”,課堂樣態由“一言堂”到“群言堂”。學生學習積極性有了空前提高。我的課堂做到了輕負擔、高效率,教學效果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平時的課堂就是實驗的基地。教師的職責就是站好講臺。因此,我向自己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不斷進行課堂改革,有效淬煉教學藝術,利用各種公開課進行砥礪、打磨。2007年,我參加全國中小學優質課大賽,獲一等獎。在南通市第二中學期間,我還把源自課堂實踐的成功做法——“五要義”立體教學法進行歸納,寫成論文,申報了規劃課題進行系統研究,提升了理論層次,推廣了實踐成果。由于成績突出,我兩次被南通市教育局記功,并獲得南通市園丁獎,2010年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至此,我心中油然而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激起一灘鷗鷺”的歡快自由,也有“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的陶然自得。
自己雖然站好了講臺,似乎達到了“看山不是山”的境地,但是我的課堂個性在哪里?我的教學特色是什么?我的教學風格形成了嗎?這時,我心中頓生忐忑、惶恐。然而,鄭板橋“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持、堅韌,又使我找回了自己,堅定了夢想——只有不忘初心,持有執行力,才能“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只有心無旁騖,才能一往直前。
“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是新一輪課改對語文教學提出的基本要求。我的理解是,語文教學必須牢固樹立六種意識,即“語意”意識、“語用”意識、“語境”意識、“文本”意識、“文體”意識、“文化”意識,真正讓語文找到回家的路。這時的我,將自己的人生目標確定為從“站好講臺到享受課堂”,成為優秀的語文教師,使自己成為“學者型、專家型語文教師”。為此,我披荊斬棘,勵精圖治,奮勇前行。
語文教學必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前提。培養學生帶得走的素養,才是硬功夫,其中閱讀力、思維力是最為核心的因子。基于這樣的認知,我積極探尋課堂藝術,閱讀《美學》《美學書簡》《審美化教學論》等書籍,變講授課堂為導學課堂,變單一傳遞知識的課堂為多維互動課堂,變聽講灌輸課堂為合作探究課堂,變考試訓練課堂為審美臻境課堂。為此,我申報了省級課題,發表了數篇論文在核心期刊上,并出版了專著《語文審美教育研究》。
此外,我更注重轉益多師,博采眾長,汲取精華,為我所用,探尋語文課堂的至臻境界,努力彰顯個性,凸顯特色,漸成風格。我閱讀了《當代中國教學風格論》《教學風格論》等書籍,像蜜蜂采蜜一樣汲取多方智慧。通過多年的課堂探索,特別是在南通市名師導師團導師的指導、點撥下,我提出“問題群導學”的教學主張,逐漸形成了“新、精、實、活”的教學風格,由原來的站好課堂漸成為審美課堂,在教學中享受語文人生。我堅守課堂陣地,開展課例研究,努力探尋課堂教學的基本規律,申報了江蘇省“十二五”規劃課題“以學生思維流程為指向的主問題教學研究”,現已順利結題,發表系列論文20篇,出版專著《問題群導學建構藝術》。“問題群導學生態型課堂建構”獲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面對成果,我心中掠起吳均閑居山中看“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的欣然自在,以及陶淵明采菊東籬,見“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悠然自得。
課堂教改無止境,不待揚鞭自奮蹄。精湛的教學藝術:導學藝術、點撥藝術、理答藝術、合作藝術;可操作的課堂范式:六步自學法、“321教學模式”;緊扣核心素養的教學樣態:真境語文、綠色語文、無痕語文……對這些,我常常縈繞于心際,留行于紙筆,實踐于課堂。從文本的教學性解讀入手,到尋找新穎巧妙的課堂導入,我一遍遍研讀和斟酌;從主問題設計到問題群建構,我殫精竭慮,絲毫不懈;從自主探究到小組合作,我有序組織,邊扶邊放;從課內導學到課外自學,我積極引導,推陳出新……2016年,我申報了江蘇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生態美學視域下‘問題群設計’實踐研究”,現已順利結題。在此基礎上,我領銜的南通市中青年名師陳劍峰工作室又申報了“言語思維視域下問題群導學課堂生態型建構”項目研究。我們繼續探究語文教學規律,豐贍教學藝術,以課堂為陣地,以問題為引領,以思維為核心,引領學生開展深度學習。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追尋風格,一直在路上。只有矻矻窮年,才能精益求精;只有千錘百煉,才能終成正果。“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我課堂追求的理想境界。
從站穩講臺到站好講臺,再到享受課堂,我經歷了語文課堂教學三重境界的洗禮和磨煉。我漸漸領悟到,名師成長的主陣地在課堂。我們只有將教學工作看作一項視野更廣、層次更高的事業,將語文教學與自己的生活融為一體,才能從教學的自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