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雪梅
鄭桂華老師說過,語文學習的關鍵在閱讀,閱讀效果的關鍵之一在閱讀量,而要達到一定的閱讀量,不能沒有整本書閱讀。
當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乃至整個社會的閱讀生態都令人擔憂,充斥著淺閱讀、碎片化閱讀,甚至是偽閱讀等問題。很多學生為了提高閱讀理解分數,為了模仿高分作文而進行短視、功利的閱讀,這樣的閱讀對于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是沒有幫助的。
如何讓閱讀在學生身上真正發生?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重視課外閱讀的拓展,每個階段都有閱讀書目,每本教材都有名著閱讀,這就要求學生要多讀經典名著,多讀整本書。篇章閱讀、片段閱讀尚可在45分鐘的語文課堂上發生,那幾十萬字的名著整本書閱讀如何推進呢?筆者處于鄉鎮初中,不少學生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有的甚至連淺閱讀、碎片化閱讀、偽閱讀都難以做到。對此,筆者做了長期的實踐研究,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
為了激起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興趣,筆者曾嘗試一些推進閱讀策略,鼓勵學生大量閱讀,以期營造整個班級熱愛閱讀的氛圍,但效果并不顯著。之后筆者進行反思,在學生中推進整本書閱讀,教師是不是也應該一起參與閱讀?如果教師仍然只是為學生開個書單,那么整本書閱讀的成效也微乎其微。每一本經典著作就是一個學習資源,需要教師對其進行一定的分類與處理。在引導學生閱讀前,教師首先要對這本書進行細致深入的閱讀,去發現這本書的價值在哪里,也要對讀這本書對于學生來說有何意義和價值做到心中有數,從而在閱讀要求、閱讀內容、閱讀方法和技巧上為學生做一些有效指導和引領。
教師先讀懂、讀透這本書,再將閱讀之棒傳遞給學生,這既有利于對學生的整本書閱讀進行有效引導,又有利于督促學生完成整本書閱讀。教師還可以通過有效的過程性評價來激勵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興趣和熱情。如何讓學生的閱讀激情被“師生共讀”點燃?如何讓學生的閱讀走向更深處?教師需要組織一些活動來推進整本書閱讀。
學生初讀一些名著,往往抓不住閱讀重點,因而需要教師進行指導、引領。教師可以通過設置題目來檢測學生,既能為學生指明閱讀重點,也能檢測學生的閱讀效果,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如學生在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期間,筆者所在的備課組教師通力合作,為每一章節都設計一個閱讀檢測練習。學生在完成檢測后,師生共同討論交流。學生都渴望表達,交流得異常熱烈。通過這樣的交流方式,學生閱讀的興趣就被輕易激發了。
學生在讀《水滸傳》期間,筆者考慮到文本特點和學生閱讀能力的進步,又將教師出題改為學生閱讀章節后自行出題并給出相應答案,并在課堂上隨機抽查學生的出題情況。這樣的閱讀檢測活動甚至讓一些不愛讀《水滸傳》的女生也積極主動地加入閱讀行列。
在這些活動中,教師的作用似乎很小,但其實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全局把控。學生解讀錯誤,教師需要及時糾正;學生的閱讀不完整,教師需要補充完善。即便活動進行得很順利,教師仍需在學生的理解上做進一步解讀。在師生共讀《水滸傳》的過程中,筆者通過各種渠道搜集了一些點評,適時與學生交流,以此促進學生思考,提升閱讀品質。如很多學生在讀“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魯智深大鬧五臺山”“花和尚倒拔垂楊柳”之后,對魯智深作了定性評價——急躁粗魯、愛打抱不平。鑒于此,筆者將金圣嘆的評價——魯智深是“上上人物”的觀點亮出,并請學生思考緣由。在后來的閱讀中,很多學生體會到了魯智深的粗而不魯、灑脫智慧、清醒而有見識。
師生共讀可以點燃學生閱讀某一本書的火花,但是如何讓學生對更多的書產生閱讀興趣?如何讓學生之間互相影響,營造正能量、輻射性的閱讀氛圍,讓學生的整本書閱讀多而廣,不再囿于幾本名著呢?這讓筆者想到著名的“同伴教育”理論。
同伴教育,是指讓年齡相近,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相似,有共同語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觀念和行為技能,并實現教育目標的一種教育形式。同伴之間相互容易接納,而且同伴之間喜歡比較,容易激發模仿、超越對方的欲望和信念。在推進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筆者積極運用“同伴教育”理論,通過生生共讀調動學生的閱讀激情,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對于學生正在研讀的書目,可以采用生生互動、互相考察的方式來推進閱讀。你出題我來答,共同學習、進步。如果學生答不出問題,心里必定會較著勁,接下來定會更為認真細致地去閱讀。
舉辦“好書推介會”也是一種調動學生閱讀興趣的好方法。筆者每周安排兩至三位學生在課前用幾分鐘時間將自己最愛讀的好書介紹給班級同學。學生運用在計算機課上學到的內容制作PPT,形式多樣地介紹作者、故事情節,品味精彩語句,甚至旁征博引書評。很多學生為了做好推介,往往會重讀名著,甚至去讀書評。在這種閱讀推廣氛圍的影響下,筆者任教的班級掀起了《追風箏的人》《西游記》《哈利·波特》等名著閱讀熱潮。
光讀還不夠,還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將閱讀引向更深處。在一次閱讀熱潮即將消退之際,教師要適時介入,組織新的活動推波助瀾,依然可以借助生生共讀讓學生將閱讀和思考結合起來。筆者定期在班級舉行讀書交流會。會前,筆者將閱讀內容鎖定在某幾本書上,學生自由組成小組,會上展示閱讀成果。展示形式可以多樣化,有的小組制作了思維導圖,有的小組展示了閱讀心得,有的小組甚至截取名著中的精彩片段,排成課本劇。雖然展示過程有些生澀,但種種嘗試無疑讓學生將閱讀和思考結合起來,賦予整本書閱讀以新的生命。
許多研究表明,早期家庭閱讀活動在子女閱讀興趣培養和閱讀能力的建構中起著關鍵作用。如此看來,雖然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閱讀素養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但最主要的影響應該是家庭閱讀環境。在推進整本書閱讀的進程中,如果教師只將目標鎖定在課堂,只關注學生在學校的閱讀情況,顯然是不夠的。單純地從學生可支配的進行整本書閱讀時間的角度來考量,整本書閱讀的主陣地不應該在課堂,而應該在家庭。如此說來,教師只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他們對書籍的敬畏之心、熱愛之情,引導他們進行深度閱讀,并在閱讀方法和技巧上進行指導,還是不夠的。
要想將整本書閱讀真正深入地實施下去,語文教師不該對促進親子共讀望而卻步。在整體閱讀環境好轉、家長素質相對提高的今天,語文教師也可以利用有效的資源,積極進行家校聯系,力求將整本書閱讀融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將整本書閱讀進行到底。
筆者在推動親子閱讀活動時,常常利用QQ和微信家長群,首先讓所有家長明確本階段孩子必讀的書目。筆者也會分享一些關于親子閱讀或閱讀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的文章,以期在引導孩子多閱讀整本書的觀點上和更多家長達成共識。其次要通過一些小活動摸清各個家庭的閱讀情況,比如筆者要求學生回家后,和家長聊一聊一些家喻戶曉的經典著作,如《水滸傳》《西游記》等,并將對話整理成文。在批閱的過程中,筆者可以對家長的閱讀面和閱讀深度做一個初步了解。
接下來,筆者通過布置親子閱讀活動作業,讓家長也參與到閱讀中。筆者布置了選做作業——“我和父母共讀書”,一起讀書的過程可通過家長和學生作的不同的批注呈現。學生在讀完整本書呈現閱讀成果時,家長可以參與進來,對孩子的閱讀進行點評。教師還可以把家長請進課堂。對于熱愛閱讀,且自身閱讀素養比較高的家長,教師可以請他們給學生作一次微型閱讀講座,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評選“親子閱讀之星”也能從某種程度上推進親子閱讀。當然,對語文教師來說,推行親子閱讀要把握一個度,要注意方式方法。首先要弄清哪些是自己能做的,哪些是可以通過施加影響達成的,然后積極行動。畢竟我們的短期目標只是提高家長重視閱讀的意識,盡可能為學生營造優良的家庭閱讀環境。筆者在教學余秋雨的《陽關雪》時,介紹了余秋雨非常著名的散文集《文化苦旅》,班級一位女生很驕傲地說:“我家也有這本書。”筆者贊道:“能讀《文化苦旅》的人都是有品位的人。”后來在一次家長會中,該女生家長欣喜地說,本來這只是家里的藏書,后來她和女兒一起讀完了這本書。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推進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漫漫征途上,語文教師要盡力所能及的努力,讓學生樂讀、會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