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張順
常聽到有教師抱怨:“現在課真難上,課堂死氣沉沉的……”真的是這樣嗎?前些日子我有幸觀摩學習了我校一位骨干教師的課堂,課堂教學中有個現象讓我印象頗深:這位教師成熟老練,在上課之前,精心制作了課件,和同事一起反復討論修改了教案,課堂語言表達簡潔流暢,教態自然大方,本來自己對這堂課的教學效果也充滿了信心和美好的期待。可課堂氣氛死氣沉沉,一個問題提出來,孩子們沒有幾個能舉手回答,更不要說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即便是小組合作,也只是個別學生在說話。課堂氣氛很尷尬。課后這位教師心情沮喪,自感黔驢技窮,和我們交流時,“吐槽”現在學生如何難教。
聽課的教師也陷入思考:為什么有這樣的現象呢?是所有的課堂都這樣嗎?有改變的方法嗎?如何打破沉寂的課堂,給孩子飛翔的翅膀?帶著這些問題,教學之余我做了一些了解和分析。
目前初中數學教材內容豐富多彩,選題來源于生活,貼近實際,深入淺出,循序漸進,是一套非常嚴謹優質的教材。但是學生的平時課后輔導練習和考試難度明顯高于教材,所以教師在備課時,常常不自覺地提高教學難度。尤其是新授課,總覺得不能局限于教材的例題,總想著給學生增加一些難度,讓學生“站得更高一些”。所以課堂上便出現了一些變式和拓展題,這些題目如果不做適當的鋪墊,有的學生便會覺得困難,不理解。比如一位同行教因式分解,教材設定的難度倒不高,例如,ax+ay用簡單的提公因式法就可以解決,這位教師卻說道:“這個非常簡單,我們就不多說了,下面我們來看一道有挑戰性的習題(x+y)-b(x+y)。”個人認為這題對優等生很有吸引力,能提高一部分人的學習興趣,但對學困生而言就無從下手了,此題可以在學生熟練掌握提公因式法之后再提出,會更妥。
我身邊大多數來自農村家庭的孩子學習環境差,預習、復習時碰到問題不能得到有效的幫助,又面對每天不斷更新的知識,當天的舊知識還沒來得及鞏固,新學的知識更是霧里看花。于是,便出現了課堂沉悶的現象。
在教學改革轟轟烈烈的今天,每一位教師和家長都知道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可最終還是以中考、高考的成績來評價孩子,我們的教學改革也就一直停留于表面,不夠徹底,不夠深入。在實際工作中,教師也會使用一些新的教學設備和方法,可實踐中有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而考試的壓力又讓教師沒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多做嘗試。為了短時間內提高分數,教師又不得不回到傳統的教學方法:例題講解,機械重復,題海戰術。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本來應有的生動的課堂,變成枯燥的題海戰場。教學時,教師信心十足,卻經常忘記考慮學生的感受,缺乏換位思考,把學生打造成了一個個動作整齊劃一,只會解題的木偶人,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和思考能力,被動地跟著教師的節奏,機械地重復,使得課堂教學偏離了其本質,漸漸被考試的分數所操控。
現在的家庭多以獨生子女為主,從小到大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吃不得半點苦;他們做事情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不喜歡合作,缺乏團隊精神;有的孩子甚至不把老師當回事,公然頂撞,缺乏必要的尊重;有的學生沉迷網絡游戲,每天的睡眠時間都得不到保證,課堂上的精神面貌可想而知。以上這些或多或少都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盡管孩子們知道學習很重要,但有的時候卻懶得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消極地應付。這樣一段時間下來,孩子成績有所退步,跟不上大部隊,失去了學習的激情和信心,這就形成惡性循環,孩子越學越沒有信心,越沒有信心越不想學習。久而久之,孩子再也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產生了厭學的情緒,自暴自棄,游離于課堂之外。于是便出現了上述任憑老師準備得再好,課堂再精彩,學生就是不積極的現象。
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很難做到學習同步。因此我們在教學設計中必須準確把握學情,把握班級中每一個學生的認知層次,設計具有層次性的問題,讓學生逐步認識知識的本質。如在“實際問題與二次函數”的教學中,探究:
某商品現在的售價為每件60元,每星期可賣出300件。市場調查反映:如調整價格,每漲價1元,每星期要少賣出10件;每降價1元,每星期可多賣出20件。已知商品的進價為每件40元,如何定價才能使利潤最大?
根據不同的學生設計如下問題:
A層次基本要求:
(1)如果價格定為70元,此時售價為多少元?利潤為多少?(2)如果價格定為50元,此時售價為多少元?利潤為多少?(3)隨著售價的變化,哪些量也隨之變化?
B層次一般要求:
(1)如果設定價為x元,在漲價的情況下,表示出每件的利潤和銷售量;(2)如果設定價為x元,在降價的情況下,表示出每件的利潤和銷售量;(3)在漲價和降價的基礎上,你能分別表示出總的利潤y嗎?y與x是什么樣的函數關系?(4)你能利用二次函數的有關知識解決這個實際問題嗎?試一試。
C層次較高要求:
(1)解決此類實際問題的一般思路是什么?你認為關鍵是什么?(2)你如何檢驗你所解決的問題的正確性?有哪些經驗與大家共享?(3)改變問題的情境,你能編一道類似的二次函數的實際問題嗎?試一試。
以上問題的設定是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讓每類學生都有參與思考的機會,體現思考的層次和思維的密度。課堂的教學可以從一般學生入手,在學生充分思考的基礎上,讓學生逐步暴露自己的思維痕跡。給不同的學生預設不同的問題,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應有的學習機會和展現自我的機會。降低選題難度,學生易于下手,學習興趣自然就濃厚了,積極性也提高了。
每一位教師在面對學生時,都要有一顆平常心、仁愛心、平等心,放下身段,平等交流,讓每一個孩子都能體會到老師的可親可敬。每一個個體都有差異,我們要鼓勵孩子們勇敢地參與課堂。如果孩子回答問題出錯,教師要做到不嘲諷,不打擊,多鼓勵,寬容以待,切忌傷其自尊。孩子回答正確時,教師及時肯定,不吝惜贊美,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與快樂。教師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生活中,都要處處以身作則,充分發揮人格魅力,讓學生喜歡你,親近你,甚至崇拜你,讓孩子們都喜歡上你的課堂。我在課堂教學中,就經常表揚那些帶頭舉手的孩子。如果學生碰到難題回答不上來,可以指定一個好朋友幫忙,這樣不僅緩解了主動答題的學生的心理壓力,同時,也讓其他學生做好隨時參與的準備。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民主與公平,無論是教學活動,還是教學評價,都要力爭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創設民主的教學氛圍,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有歡聲,有笑語,有合作,有思想,有目標,有成效。教師更應該把自己的課堂教學活動當作一次團隊活動,把自己當成團隊的一分子,努力調動氣氛,讓自己融入課堂,和學生一起成長、一起進步。
我們在接手一個班級之后,都會對學生產生第一印象,這個第一印象大多數建立在學習成績之上,讓我們會不自覺地戴上有色眼鏡去評判一個孩子。課堂上,成績好的會獲得教師更多的關注度,成績差的則往往容易被教師忽視。其實成績差一點的孩子有的時候需要的只是教師的一句鼓勵、一個眼神、一個肯定。教師批評孩子上課不開口、不積極,學生則埋怨教師不理解、不親和。我們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學生,換位思考。舉例來說,我曾經在教學中嘗試讓孩子當“小老師”,讓他們走上講臺去講解一道習題,而我則作為學生坐在下面,當講解不到位時,以學生的身份提出一些問題,讓“小老師”帶著學生一起去解決,課堂形式很新穎,課堂氛圍很熱烈,學生的參與度高,積極性強。只要我們教師肯放下身段,做足功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便指日可待。
我們是新時期的教師,不能因循守舊,應該不斷思考,不斷總結新的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充分分析學生的心理特征,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讓孩子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真正動起來,課堂才會真正活起來。讓我們一起努力,打破沉寂的課堂,還孩子一雙飛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