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拴連
儀隴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四川南充 637676
我國是一個地質災害比較頻發的國家,泥石流、滑坡以及塌方等險情尤為突出。部分地區在追求經濟高速發展時,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大量砍伐樹木,植被面積逐漸減少,缺乏植物對土壤的保護,一旦出現暴雨天氣,就很容易出現泥石流災害,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巨大威脅。自然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所以要尊重和保護生態環境,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人類各種活動愈加頻繁,地質環境壓力不斷增加,使得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呈現上升的趨勢,這也對各地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幅員遼闊,各種地形都有分布,而地質災害的類型也不盡相同,比如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區容易引發滑坡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在高原地區存在凍土的威脅,要求各地需要根據地理情況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將災害造成的損失最小化。
一旦發生地質災害,造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尤其是滑坡和泥石流這種突發性的災害,人們往往來不及反應,嚴重時會奪去人的生命,房屋也可能會受到破壞;其次是交通,山體滑坡會導致大量碎石滾落,堵塞路面,同時為了安全著想,該區域都會實行管制,影響人們的正常出行;最后是水利水電,不少地區出現地質災害之后,都會斷電,尤其是泥石流還會影響水質,給水電站的正常工作者熬成嚴重阻礙。
要想有效防止地質災害,提高災害的監測與預警能力是必須的,借助科學技術的力量,將災害造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相關部門可以成立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委員會,針對災情頻發地區,邀請專業人員勘察和討論是否適合居住,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搬遷工作。還可以通過加強與氣象部門之間的聯系,了解天氣變化趨勢,提前告知周圍居民做好災情防范工作。發生災情之后,要立即組織救援隊伍實施救援,在災情得到有效處理之后,搜集相關數據資料,建立資料庫,為之后的工作提供有效的參考,不斷提升災害監測和預警水平。
建立健全災害防治體系,明確相關的管理制度和規范,將地質災害的防災減災工作常態化。分析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狀態,對當地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情況進行統一的規劃,分析其特點,尤其是與人為活動的關系,針對亂砍濫伐的行為應該予以嚴厲的處罰,強化環境保護意識。有重大工程建設之前,應該充分考慮當地的地形條件以及其后因素,合理布局,堅決禁止犧牲環境的行為。要預留專門的防災專用區域,并隨時存放基礎抗災救災物資。
在新時期的地質災害防治中,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借助現代化的技術裝備,比如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有效完善當地的地質災害檢測體系,對居民的居住環境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然后針對性地改造,改造還是要遵循調整為主的原則。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分析和儲存災害過程中的各類數據,方便之后的工作,促進更好更快的決策。通過遙感技術可以探測到地質深處信息,在不接觸的情況下就能完成信息的提取,然后建模,隨時監測可能會發生的災情。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深入,難免會出現“山區擋路”的情況,這時候常常會選擇采取挖山的措施,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對山體生態系統和該區域的水資源造成破壞,而且大量的植被被砍伐,增加了地質災害發生的概率。為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在鄉鎮前期建設規劃時,應該著力保護山林和水體,不能為了獲取經濟利益破壞原有的地形地貌。注意交通線路建設布局,本著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的原則,設置合適的綠色防護帶。
綜上所述,發生地質災害的原因是比較復雜的,地質災害會造成嚴重的傷害。由于地質災害具有不可控制的特點,所以如果無法阻止其到來,就可以根據地質災害的特點以及可能會引發地質災害的因素,做好防災減災工作。通過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制度以及管理措施,借助科技的力量,提升監測和預警能力,在工程建設時最大程度遵循原有地形地貌構造等,都可以有效降低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