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琴
茂名市龍嶺學校,廣東茂名 525000
知與行相統一理論是馬克思實踐論的基本觀點,在馬克實踐論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知與行相統一理論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作為一門給學生傳授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以及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相結合的課程,道德與法治課它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鑒于知與行相統一理論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緊密聯系,本文將從三個方面來闡述知與行相統一理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
馬克思就以實踐為中心對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清算和批判,同時也精辟而扼要地闡述了自己的實踐觀點:實踐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是人類的存在方式,正是在人類實踐過程中世界被二重化了,成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的統一。馬克思的哲學理論強調實踐的作用,所有的理論都應該作用于而且必須作用于實踐中“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人們在受教育的過程首先是掌握知識,接受知識教育,然后把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最后用這些知識來指導自己的實踐。這就是達到知與行的統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未成年人道德建設要堅持知與行相統一理論的原則。既要重視課堂教育, 又要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注重自覺實踐、自主參與,引導未成年人在學習道德知識的同時,自覺遵循道德規范。”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對中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和教育的基礎課程,其任務是除了給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還是引導學生學習道德知識,遵守道德規范。因而初中道德與法治老師應把體驗教育作為知與行相統一理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要做到知與行相統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教學思考
新課程倡導關注學生實際生活經驗, 就是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實實在在的舞臺, 讓他們參與、傾聽、思考、感悟。道德與法治教材不僅是“文本課程”, 更是“體驗課程”, 只有學生對內容有自己的切身感受, 才能轉化為“自已的課程”, 即讓學生實實在在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真實是課堂教學的生命之源, 體驗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比如很多學校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上經常即情即景地運用漫畫、小品、詩歌、歌曲、故事、角色扮演等手段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典型情境, 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傳授知識境界。鑒于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課本知識,適當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教學中得到體驗,從而達到知與行的統一。
(2)教學實踐
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世界文化之旅》,課前我在研讀課標和教材、進行學情分析的前提下,我把本課時的教學內容設計了四個情景,讓學生從四個情景來體驗世界文化的差異性,多樣性與豐富性,從懂得作為一名中學如何以平等的心態與其他民族和國家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與習俗。教學設計了四個站:第一站:節日站。第二站:建筑物站。第三站:語言站。第四站:見面禮站。請四組學生展示四個不同國家民族(美國,泰國,印度,中國)的見面禮,通過這一情景,使學生明白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會有不同的待人處事的方式。
(1)教學思考
站在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高度,在課堂上適當開展活動教學,組織學生體驗諸多角色,是使學生將單純的理論教育內化為自身的經驗、意識的有利途徑。俗話都說,只有去做過了,不管結果如何,自己才會更加理解。特別是對于初中生,學生們的思想還沒成熟,課本的一些理論對于他們來講,可能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深層的內涵卻不理解。如果能在講授知識的時候,融入活動教學,我認為學生是可以更加容易地理解,而且對于初中學生,他們還是比較喜歡在輕松的氛圍去接受新知識。
(2)教學實踐
筆者在教學中,在講授人教版初中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節,悅納生命的時候,具體講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要善于對待缺點,發揚優點時,我想到學生應該都可以看懂字面上的意思,但是其實質內涵,或者說具體應該怎么對待這個問題,我想學生們沒那么容易就理解。于是我插入了一個“舉手指”的活動,具體是:同學們把右手緊貼在桌面,當聽到具體指示時就舉起相應的手指,其他四個手指不可離開桌面。如:第一個問題:你希望考高分嗎?如果是,請高高舉起你大拇指。第二個問題:你希望同學們都贊揚你嗎?如果是,請高高地舉起你的食指。第三個問題:今天是你的生日,你希望收到家人和同學們的祝福嗎?第四個問題:如果是,請高高地舉起你的中指。你希望父母給你增加零用錢嗎?如果是,請舉起你無名指。由于想到第四個問題都是大多數同學都想得到的,科學證明右手緊貼桌面的話,無名指是不可舉起來的。同學們會在這個活動中很努力地舉起無名指,但是卻不行。做完活動之后,我就接著引導學生,在剛才的活動,除了無名指外,其他的手指都可以舉起來,那是不是無名指就沒有用呢?這樣,我就可以順利地引出知識點:每個人都有自己優缺點,我們要善于肯定自己的生命,悅納自己的生命。
由此,道德與法治老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適當利用活動結合課本知識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進而達到知與行的統一。
(1)教學實踐
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除了講授知識外,更多的是讓學生懂得其中的道理,運用知識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角色扮演,可以讓學生在扮演過程中,通過互換角色,體驗對方的想法,從而理解另一方的做法。正是可以使得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分析、解決的問題的能力。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特別是初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上,結合初中學生的特點,我覺得這種方法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2)教學思考
筆者在講授人教版初中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調控情緒時,在導入時就采用了角色扮演。讓五個同學來按小品的角色演小品《兩杯咖啡》的兩個版本,其他的同學認真觀看,注意小品中人物的表情。
表演完之后,我請同學們思考,兩個版本的小品中父親、女兒、母親的感受分別是怎么樣的?這就基本上達到了我用這個小品的目的,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驗到了不同的情緒對人的心情的影響,從而可以順利地進入到講授新課的環節。
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課本知識,適當創設環節,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得到體驗,從而達到知與行的統一。
知與行相統一理論作為馬克思實踐論的重要理論,不僅在他創立的年代具有重要作用,對我們現在人類實踐活動也具有重要作用。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是探討了知與行相統一理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運用,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闡述了觀點:一是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注重利用情境教學,讓學生在情境教學中體驗,二是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注重利用活動教學,讓學生在活動教學中體驗,三是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注重利用角色扮演,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驗。淺談了這三個理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筆者認為還是淺析得較充分。筆者認為本文章中略有不足的是,由于馬克思創立知與行相統一理論的客觀背景以及主觀認識等方面的限制,但從馬克思本人的知與行相統一理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顯得有點不足。畢竟時代是不斷向前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是不斷地由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補充與完善,才使得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更好地指導人類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比如,毛澤東在馬克思實踐論的基礎上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覺得這一理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也比較重要。畢竟不是教師所講的都是對的,都是真理,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須注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理論。這是我覺得本文還有待改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