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居超,吳 非,劉訓龍
(黑龍江旅游職業技術學院,哈爾濱 150086)
黑龍江省教育廳于2017年5月遴選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我院便是其中一所。我院的中西面點工藝專業被列為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為了形成和推廣政府引導、行業參與、社會支持、企業和職業院校雙主體育人的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本課題組從分析現代學徒制內涵、國內外研究現狀入手,探索現代學徒制在高職中西面點工藝專業中的實踐意義,進而推動中西面點工藝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
我院中西面點工藝專業進行現代學徒制建設,既有得天獨厚的傳統優勢,又有技藝傳承的發展前景:結合現有的研究基礎,將傳統的師徒制加以升華,將理論知識與與實踐指導緊密結合,校企雙方共同培養,增加理論指導實踐的應用性,對打通和拓寬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成長通道、深化產教融合、促進就業、服務行業企業與地方經濟、改善民生均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2.1 項目研究的理論價值
本項目研究,可推進學院實現創新辦學機制、更新辦學理念、加快課程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對其他專業建設具有理論指導價值;可使學生在知識、技能及職業素質方面得到提升,幫助學生實現長遠發展;還可為餐飲行業企業及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服務,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及理論指導價值。
1.2.2 項目研究的實踐價值
本項目研究,可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實訓實習基地、開發專兼職教師的潛能,探索全新的教學模式,通過以師帶徒的形式指導學生盡快掌握專業技能,以半工半讀、工學交替的方式,在用人企業的參與以及教師與師傅的指導中實現新型的人才培養,對學生個體、學院及行業企業均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具備一定的實踐指導價值。
探索創建“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推進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本項目研究具體目標:1.探索校企協同育人機制;2.推進校企招生招工一體化;3.完善人才培養制度和標準;4.校企共建共享學徒培養教育教學資源;5.建設互聘互用的高水平雙導師隊伍;6.確保學徒合法權益;7.建立健全體現現代學徒制特點的管理制度。
2.2.1 打造“政、行、企、?!惫步ā⒐灿?、共享的育人模式
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共同建立合作章程,制定項目運行的管理辦法、激勵政策和經費管理辦法等;校企雙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校企合作模式。
2.2.2 落實“現代學徒班培養”,深化校企合作,推進招生招工一體化
按照“以項目為基礎,以師生為中心”的基本思路,實現更有效的人才培養,更好地體現高職教育的就業導向性,促進企業對教育的投入,提高專業的招生吸引力,在與原有企業良好合作的基礎上,深化合作,開展現代學徒班,推廣“精通一技、按崗施教、實境教學、校企共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師資培養,推動學校招生錄取和企業招工一體化的進程。
校企之間共同建立招生招工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方案,及時運用學生實踐基地,全面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進而促進招生招工一體化校企聯合模式的完善。企業可以通過和學校聯合培養學生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職場規劃,促進學生各盡其長,讓學生消除對社會恐慌的同時,更好地發揮其效能為企業服務,進而促進企業發展。
2.2.3探索創建“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進一步探索和實施“按崗實境教學、師徒融通共進、校企共建共育”的匠人匠心人才培養目標,對接現代餐飲服務業崗位群,以專業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兼顧學生當前就業和未來職業發展需要,構建“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即職業通用能力、職業專門能力、職業綜合能力三層遞進;理實一體的課堂教學、綜合性實訓中心實訓、校內外實訓基地實訓三位一體的工學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依據三層遞進的培養模式,學生在校第一學年以文化知識和專業理論學習為主,從第一學期開始,學生通過晉級考試,正式進入學徒階段的學習,學生的身份開始漸進地向員工身份過渡,伴隨著學生到員工過渡過程,學生的企業文化、行業標準、崗位技能、生產技能、工作能力也逐步晉級。例如:培養學生的企業管理能力;指導學生參加行業大賽;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對本專業進行宣傳,同時對自己生產的產品進行宣傳與銷售;帶領學生參加各類社會服務活動等。此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將校企融合、分段教育、分層晉級及雙向考核、雙主體育人充分融合,逐步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2.4 構建“筑基-專精-成匠”的三段式實踐教學體系
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產學研結合為途徑,構建對應于基本技能、單項技能、綜合技能與崗位實操能力逐級遞進的“筑基-專精-成匠”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形成師徒間的傳幫帶學習機制,進行教學聯動。通過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單一到綜合,分層訓練、逐級遞進,逐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實現螺旋式的提升,建設群內實踐教學共享平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合理規劃課程結構,緊密結合企業的用人需要,靈活采用“參觀”、“體驗”、“應需頂崗”、“就業頂崗”等方式完成學生的能力培養工作。
2.2.5 對接職業資格標準,校企共同構建基于“課程標準、崗位標準、師徒標準、質量標準”的課證融合教學體系
以專業崗位職業能力調研為基礎,校企共同構建“工作導向,課證融合”的專業課程體系,打造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共享平臺,突出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建設拓展課程平臺,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構建層層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實踐實訓課,加強能力培養課程。

中西面點工藝專業的課程設置在“基于職業分析”的課程開發觀指導下,與相關企業專家密切合作,依據對社會需求、職業崗位及工作過程的分析,參照職業資格證書的標準和要求,按照“歸納行動領域”、“轉化學習領域”、“設定學習情境”的課程開發流程而設置。充分體現了“工作導向,課證融合”的特點。
2.2.6 全面打造一支“教學+服務+創新”的校企互通共享的專業師資團隊
學校選派優秀教師、企業選拔優秀管理人員擔任教學任務,同時企業為每位學生配備經驗豐富的資深員工擔任師傅,但指導學生崗位實踐校企雙方的教師仍各有不足:企業教師缺乏對教育的認知,不能將職業崗位群按教學范式整理出具有典型意義的知識點和技能點;而學校教師缺乏對企業的認知,不能按企業工作過程給學生明晰的學習、操作過程。因此,必須身份、認知、場景互置才能達到對接與融合。同時按照“優化結構、校企互通”的基本原則和“共享師傅、培養骨干、專兼結合”的工作思路來推動師資隊伍建設。實行“雙專業帶頭人”制;建設現代學徒制大師工作室;建立教師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組織專業技術水平高的技能名師進校;鼓勵骨干教師參加教育教學能力培訓、企業掛職鍛煉,參加各類競賽,積極申報和參與省級及以上各類教改或科研課題,力爭通過培訓、競賽、掛職鍛煉、課題研究等多種形式,著力培養骨干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進而提升教師雙師素質,提高教師雙能水平。
2.2.7 全面改革考核評價模式
以能力為標準,改革以往學校自主考評的評價模式,將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師傅評價、企業評價、社會評價相結合,積極構建第三方評價機制,由行業、企業對學生崗位技能進行達標考核。理論考核與操作考核相結合,切實提高學生的就業基礎能力、崗位核心能力、職業遷移能力,實現“人人有技能,個個有特長”的目標。
整個研究過程將采取調研、搜集整理資料、實踐、完善總結等方法和手段完成。項目組成員不斷與合作企業探討研究,深度融合,共同探索、完善現代學徒制建設,并在各自負責的崗位上進行實踐,完成階段性成果,通過自身的實踐總結完成本課題的相關任務,發表相應論文。

質量考核評價系統——系列表格
3.2.1 校企雙方分工合作、各展所長、共同育人、風險共擔。
校企深度融合,改變企業單純的“人才拿來主義”觀點,激發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積極性,建立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體制和機制。成立相應組織機構與工作小組,校企之間、校企生之間簽訂相關協議,各方的責權明晰,初步形成學校主導、校企互利、雙層運行、協議約束、動態協調的運作機制。
3.2.2 建成“龍菜龍點”大師工作室,傳承龍菜文化,以師帶徒的形式緊緊圍繞“應用型、特色化、開放式”職教辦學模式,服務餐飲行業、企業及區域經濟的發展。
根據行業企業的發展趨勢,在校內擬建成傳承龍菜文化的大師工作室,聘請行業大師共同參與,從菜點研發、研討、服務、培訓等幾個方面進行開發,以師帶徒的形式不斷發揚龍江菜點文化。
3.2.3 以學生為主體,對校內實訓基地形成企業化的管理制度,充分鍛煉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
堅持教學情景工作化、工作場景教學化的“雙滲透”原則,將校內實訓基地建成為企業的“4D”化廚房管理模式,將教學環境設置為工作場景,在師傅的指導下,整個實訓基地管理與服務人員均由學生擔當,學生從進入實訓基地開始就仿佛進入到企業,從著裝、考勤簽到,到接受任務、完成任務、產品宣傳與銷售等環節均為企業化得管理模式,讓學生在校期間體驗到企業生產的氛圍。
通過對高職中西面點工藝專業現代學徒制的實踐與研究,實現校企雙元育人模式,使學生具有學生和學徒的雙重身份,以培養學徒的崗位能力為根本,校企深度融合、資源共享、招生與招工結合、校企雙導師培養,實現學徒學習場所與工作場所相結合、生產過程與教學過程相融合,并形成制度化,實現在崗培養、在崗成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