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

摘要? ? 總結南通市稻麥周年高產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包括茬口銜接、品種選擇、作業路線、規模生產機具配置、小麥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水稻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等方面內容,以供種植者參考。
關鍵詞? ? 水稻;小麥;栽培技術;機械化;江蘇南通
中圖分類號? ? S511;S512?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24-0018-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mechanize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for annual high yield of rice and wheat in Nantong City,including stubble connection,variety selection,operation route,large-scale production equipment configuration,wheat mechanized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ology,rice mechanized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and so on,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growers.
Key words? ? rice;wheat;cultivation technology;mechanization;Nantong Jiangsu
南通市地處江蘇中部沿海地區,主要以稻麥一年兩熟制為主,常年種植水稻、小麥面積均在17.33萬hm2左右,稻、麥單產水平處于全省前列,周年單產超“噸糧”(全市水稻、小麥平均單產累計≥15 t/hm2)。近年來,南通市全面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創建,啟動推進新型合作農場建設,糧食特別是稻、麥規模化種植比例逐年提高,種糧大戶等各類規模經營主體不斷加大農機裝備和生產資料投入,依靠科技種糧的需求越發迫切。本文立足試驗示范、大戶定點調查與生產實踐,結合本地稻麥生產主推技術和全程機械化作業技術路線,綜合集成了本套稻麥周年高產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
1? ? 茬口銜接
南通地區稻麥周年高產栽培要求小麥播種適期10月25日至11月5日,機插水稻育秧適宜播種期在5月20日至6月5日,一般按小麥收獲騰田時間,提前15~20 d分批育秧,確保做到“寧可田等秧,不能秧等田”,6月25日前移栽大田。
2? ? 品種選擇
選擇適宜蘇中地區種植的優質、高產、多抗、生育期適中的稻、麥主推品種,小麥兼顧優質專用與訂單要求,水稻品種以遲熟中粳類型為主,早熟晚粳為輔。
3? ? 大田機械化作業路線
大田機械化作業路線如圖1所示。
4? ? 規模生產機具配置
以33.3 hm2種植規模為例,建議規模經營主體配備55.125 kW以上拖拉機1輛、旋耕機1臺、小麥條播機1臺、育秧流水線1套、6行高速插秧機1輛、高地隙自走式噴桿植保機1輛、聯合收割機1輛、低溫循環烘干機1組(10 t)。另可選配旋耕播種施肥鎮壓一體機、埋茬起漿機、擔架式/手推式植保機、無人植保機等。
5? ? 小麥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
5.1? ? 機械化種植
5.1.1? ? 基肥施用。選用撒肥機勻施45%復合肥(15-15-15)375 kg/hm2、尿素150 kg/hm2作基肥。如選用旋耕播種施肥鎮壓一體機作業,基肥也可在復式作業時條施。
5.1.2? ? 秸稈全量還田。旋耕還田建議采用55.125 kW以上拖拉機配反旋滅茬機、正旋秸稈還田機進行還田作業。犁耕還田根據鏵犁數量和土壤情況配備相應的動力,要求耕深 ≥0.22 m,碎土率≥80%,秸稈覆蓋率≥80%。
5.1.3? ? 機械播種。適期早播采取精量播種,基本苗控制在180萬株/hm2左右,適期半精量播種基本苗控制在240萬~300萬株/hm2,每遲于適期下限1 d基本苗增加7.5萬株/hm2,基本苗最高不超過375萬株/hm2。一般適期播種可按照“斤種萬苗”確定播量,晚播、氣溫較低條件下田間出苗率下降,按每1 kg種子成苗1.2萬~1.4萬株/hm2確定播種量。作業方式視土壤墑情采取機械條播或機械勻播,播種深度3~5 cm,也可采用旋耕播種施肥鎮壓復式機一次性完成秸稈還田、施肥、條播、鎮壓作業。干旱時及時窨水出苗。
5.2? ? 機械開溝
高標準配套田間溝系,確保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田內豎溝間距3~4 m,寬0.2 m,深0.2~0.3 m;橫溝距田頭橫埂2~4 m各開1條橫溝,長田塊每隔50 m增開1條腰溝,寬0.2 m,深0.3~0.4 m;田頭出水溝寬0.25 m,深0.4~0.5 m。田外配套水溝、導滲溝和排水溝,且逐級加深,分別為1.0、1.2、1.5 m以上。
5.3? ? 查苗補苗、查肥補肥、清溝理墑
齊苗后及時查苗補缺。冬前視苗情長勢,對基肥不足或施肥不勻田塊進行適當補肥,對于長勢較弱的三類苗,在四至五葉期施尿素75.0~112.5 kg/hm2作壯蘗肥,促進平衡生長,確保壯苗越冬。
5.4? ? 追施拔節孕穗肥
對于長勢正常的一、二類苗(葉齡5.5~8.5葉,總苗數825萬~1 125萬株/hm2),一般在倒三葉期,即葉色褪淡、高峰苗下降、基部第一節間基本定長、第二節間開始伸長時,施45%復合肥(15-15-15)225~375 kg/hm2、尿素75 kg/hm2作拔節肥;對于群體不足的三類苗適當提前重施,對于旺長田塊適當推遲輕施。孕穗肥在劍葉露尖至破口期施用,一般施尿素75~120 kg/hm2,前期肥料過多、葉片披垂時少施、遲施或不施,葉片偏小時適當早施、多施。
溝系凍融坍塌田塊,及時清理田內外溝系,確保澇能排、漬能降,減輕春季連陰雨造成的漬害影響。
5.5? ? 病蟲草害防治
冬前日均氣溫5 ℃以上及時進行秋季化學除草。冬前未化除田塊,小麥拔節前掌握在“冷尾暖頭”、日均溫5 ℃以上的晴天進行春季化除,寒潮來臨前后2 d不宜施藥,防止產生凍藥害。
及時防治小麥紋枯病、白粉病,可選用12.5%烯唑醇300~450 g/hm2或20%三唑酮乳油1 125~1 500 mL/hm2噴防[1]。采取“一噴三防”措施防治赤霉病、白粉病、麥蚜等病蟲害,抽穗揚花初期用12.5%烯唑醇600 g/hm2和25%吡蟲啉粉劑450 g/hm2加磷酸二氫鉀2 250 g/hm2 [1],遇雨防治2次。植保方式采取高地隙自走式噴杠植保機噴霧作業,無人植保機飛防作業參照《植保無人機農藥噴霧安全作業規范》(T/NANTEA001—2019)。
5.6? ? 搶收騰茬
小麥蠟熟末期,選用裝配有秸稈切碎拋撒裝置的聯合收割機收獲小麥,同時將麥秸稈切碎均勻拋撒大田,要求秸稈切碎長度≤0.1 m,留茬高度≤0.15 m,秸稈覆蓋率≥80%。小麥晾曬或烘干達到儲藏標準后及時入庫。
6? ? 水稻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
6.1? ? 育秧
6.1.1? ? 壯秧指標。苗高0.12~0.16 m,秧齡18~20 d,葉齡3~4葉。苗挺葉綠,無病蟲害,莖基部粗扁有彈性,根部盤結牢固,盤根帶土厚度2.0~2.3 cm,厚薄一致,單株白根量10條以上,百株地上部干重2.5~3.0 g,成苗1.5~3.0株/cm2。
6.1.2? ? 育秧準備。床土選擇肥力中等、透氣透水性好、無污染的壤土。按每1 hm2大田備干細土1 500 kg的標準,育秧前30 d用地產壯秧劑勻拌培肥,蓋種土不培肥。基質育秧需備足水稻育秧專用基質1 800 L/hm2以上。按秧本比1∶100留足秧田,播種前15 d精做秧板,秧板寬度1.4~1.5 m,腰溝寬0.25 m,深0.15 m,圍溝寬0.3 m、深0.25 m,秧板要求“實、平、光、直”。大田備秧盤330~375張/hm2,地膜63 m/hm2,稻草、黑色塑料布、無紡布等若干。
6.1.3? ? 種子準備。大田備種子45.0~52.5 kg/hm2。播種前曬種1~2 d。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2 000~3 000倍液浸種,稻種與藥液比為1.0∶1.5,浸足72 h[2]。浸種后將種子裝入袋內或堆放催芽至破胸露白即可,溫度控制在32~35 ℃,防止高溫燒芽。
6.1.4? ? 流水線育秧。按照每盤芽谷播種量130~150 g(或干種100~110 g)、床土厚度2.0~2.5 cm、蓋土厚度0.3~0.5 cm等指標調試好育秧流水線。播種后可直接將秧盤貼放在澆過透水的秧床上,并覆膜蓋草保溫保濕,防止雨淋和秧苗燒傷。也可將秧盤疊起,移至專用暗化設備中促齊苗,如無暗化設備,可用黑色塑料布或塑料薄膜外蓋遮光網等代替。一般暗化2~3 d,秧盤內水稻幼芽出土率達90%以上,幼芽長0.5~1.0 cm,即齊苗后放入秧床,并覆蓋無紡布或蛇皮布[3]。
6.1.5? ? 苗床管理。播后即放入秧床的,待齊苗后于傍晚揭膜,并灌1次平溝水,彌補盤內水分不足。揭膜后至二葉期建立平溝水,保持盤面濕潤不發白,盤土含水又透氣;二至三葉期視天氣情況,勤灌跑馬水,移栽前2~3 d排水蹲苗。移栽前施送嫁肥,葉色正常、葉片挺拔的秧苗,每盤用尿素0.5 g兌水后于傍晚噴施;葉色褪淡、有缺肥表現的秧苗,每盤用尿素2 g兌水后于傍晚噴施,并用適量清水噴霧清洗葉面。如氣溫高、雨水多、秧苗長勢快,可在二葉期,每100盤秧苗分別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8 g兌水噴施進行化學調控。秧田期防治灰飛虱、稻瘟病等病蟲害。
6.2? ? 移栽
6.2.1? ? 大田準備。大田施45%高濃度復合肥600~750 kg/hm2、硅肥120~150 kg/hm2、鋅肥30 kg/hm2 [2],放水泡田1~3 d后,采用55.123 kW以上拖拉機配相應幅寬的水田埋茬耕整機完成還田、起漿平整作業,作業速度以I~II檔為宜,作業深度≥0.12 m,要求田塊高低相差不超過3 cm,耕耙后一般砂土沉實1~2 d,壤土沉實2~3 d。保持1~2 cm深度水層待插秧。
6.2.2? ? 機械插秧。機插主要指標:傷秧率≤4%,漂秧率≤3%,漏插率≤5%,機插深度1.0~1.5 cm,機插穴數24萬~27萬穴/hm2,每穴3~5株苗,基本苗90萬~120萬株/hm2。
6.3? ? 肥料運籌
栽后7 d左右,施尿素150~225 kg/hm2作分蘗肥[2]。葉齡余數3.0~3.5葉時,施水稻專用復合肥450 kg/hm2作促花肥;葉齡余數1.2~1.5葉時,施尿素75~120 kg/hm2作保花肥,根據葉色深淺、葉片挺垂程度,適當控制施肥期和施肥量[4]。
6.4? ? 水漿管理
栽后至夠苗期保持淺水層3~5 cm,間隙性露田透氣,以排毒醒棵,促進早發;夠苗期至孕穗期,當群體總莖蘗數達預期穗數的80%左右時,適時脫水擱田,擱田程度和時間可逐漸加重和延長;孕穗期和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其余階段以干濕交替、間歇灌溉為主,灌1次淺水后,待自然落干再灌淺水;灌漿期如遇大幅降溫天氣,要夜灌日排,保持水層保溫護苗防青枯。
6.5? ? 病蟲害防治
水稻破口前5~7 d防治稻曲病;破口期防治稻瘟病,兼治紋枯病、稻飛虱、螟蟲、稻縱卷葉螟等,注意穗期用藥安全;齊穗期復查補治稻瘟病、紋枯病等;灌漿期注意防治稻縱卷葉螟和褐飛虱。結實期結合病蟲害防治,進行肥藥混噴,提高結實率,增加千粒重,提高單產[2]。
6.6? ? 收獲
水稻收獲前7~10 d斷水,確保下茬旋耕作業時土壤含水率≤25%。水稻黃熟期,用裝配有秸稈切碎拋撒裝置的聯合收割機及時收獲水稻,同時將稻秸稈切碎均勻拋撒大田,要求秸稈切碎長度≤0.1 m,留茬高度≤0.15 m,秸稈覆蓋率≥80%。稻谷收獲后及時晾曬或采用低溫循環干燥設備進行烘干,達到儲藏標準后及時入庫[3-5]。
7? ? 參考文獻
[1] 韋安勤.海安市稻麥周年高產高質高效生產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8(12):247-248.
[2] 毛金鳳,李華.如東縣稻—麥周年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16,32(8):41-42.
[3] 劉長江,高崇升,金劍,等.黑龍江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與模式研究[J].中國稻米,2011,17(5):49-52.
[4] 黃自聰.水稻機插秧的優勢及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3):34-35.
[5] 杜華平.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手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