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傳勝
摘要? ?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而振興鄉村就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保障農民的利益為導向,帶動農民致富,帶動農村振興。但是,長期以來,農民的問題得不到解決,農民的權益更是得不到保障,實際權益的缺失成為了實現鄉村振興的絆腳石,需要引起重視并亟待解決。因此,保障農民權益將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舉措和重要環節。本文對農民權益缺失存在的問題、原因進行分析,了解保障農民權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解決對策,從而穩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關鍵詞? ? 鄉村振興;農民土地權益;問題;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 ? F323.2?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24-0255-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put forward by the Party′s 19th National Congress report wa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peasants as the top priority of the work of the whole party.The peasants are the main force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To revitalize the villages,we must always adhere to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and protect the rights of the peasants,and drive the peasants to become rich and promot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However,for a long time,the problems of peasants have not been resolved,and the rights of peasants have not been guaranteed.The lack of actual rights has became a stumbling block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This problem needed to be paid attention and to be resolved urgently.Therefore,safeguarding the rights of peasant will become a key measure and an important link to achieve rural revitalizatio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e lack of peasants′ rights,understood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protecting peasants′ rights,and proposed measures and strategies to solve this problem,thus steadily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 rural revitalization;peasants′ land rights;problem;reason;countermeasure
我國是農業大國,也是人口大國。根據2017年網上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高達88%[1]。龐大的農業人口規模勢必會給發展農村經濟、實現農民奔小康帶來重重阻力。不健全的基礎設施條件,不合理的農村土地制度,未成規模的農業發展體系,尤其是不完善的農民權益保障制度,一直桎梏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因此,為保障農民的權益和利益,要深刻反思造成農民權益受損的原因,并力求探索維護農民權益的政策措施,實現農民權益的最大化,為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懈奮斗。
1? ? 農民權益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農民這一主體形象是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城鄉經濟、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支柱。在農業人口逾80%的農業大國,農民更是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2]。因此,保護農民權益不受損,保障農民得到切實可行的利益,是維護社會穩定、發展社會經濟、落實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
1.1? ? 保護農民權益是穩定社會的一劑良藥
中國是發展中的農業大國,農民占總人口的比例位居第一。俗話說,農業興,百業興;農民富,國家富;農村穩,天下穩[3]。要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維護社會穩定,必須保障農民的權益和利益不受損,保障農民收入穩定。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能夠長久執政,也需要發揮農民群眾的力量,得到農民的支持和擁護。只有保障農民的權益才能保障社會的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1.2? ? 保護農民權益是邁進小康社會的關鍵一步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調研時提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而且關鍵是要看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是不是都脫貧了,貧困縣是不是都摘帽了”。而作為農業大國的中國,農民處于弱勢群體,權益的保障顯得至關重要。鄧小平同志也曾指出:“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4]。同理,民以食為天,沒有農業資源的供給,就沒有小康社會的保證。而農業資源和農業經濟需要大量的農業人口來供應,需要龐大的農民為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生活做出辛勤的勞作。習近平總書記還一直強調“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在中國三大產業發展中農業作為第一產業,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興旺做出了更大的貢獻[5]。經濟發展需要農業資源的供應,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熱情,才能更好地服務農業經濟,更好地服務農業社會,才能推進農業現代化,帶動社會現代化,更好地指導我國早日實現小康社會。
1.3? ? 保護農民權益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
農民權益是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享有財產所有、承包、經營、收益、消費的權利和利益以及農民行使民主、管理、監督的權利。鄉村振興面向的是農村振興,帶動農民致富。農民是“一家之主”,有權利享有自己的所得利益。而且,這也是對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最好見證。保護好農民的權益,才能更好地助推鄉村振興。
2? ? 我國農民權益保障中存在的問題
農民權益內容豐富,形式紛繁復雜,但總體來看,大致可以分為3個部分,即經濟權益、政治權益、社會權益。“三農”問題歸根到底是農民的權益問題,只有權益得到保障,“三農”問題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經濟生活水平都得到了穩步的提升。在經濟權益方面,農民的財產權益、市場主體權益以及收入分配權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在政治權益方面,農民的政治參與、表達以及選舉和被選舉的權益基本上得到了保障;在社會權益方面,農民的勞動就業權益、文化教育權益、社會保障權益以及社會尊重的權益也得到了一定的維護和保障。雖然各項權益較之前都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是,我國農民仍處于社會最底層,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民的各項權益在經濟的飛速發展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犯,農民權益保護的弱勢地位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反而還出現了一系列新問題。
2.1? ? 農民的經濟權益
1982—1986年,國家連續5年出臺了關于“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2004—2018年,國家又連續15年出臺了以“三農”問題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明確了“三農”問題的重要性[6],特別是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更是把“三農”問題推向了新高度。
2.1.1? ? 財產權益。雖然我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現使億萬農民獲得了集體土地使用權,但是為了進一步實現二元城鄉經濟體制,促進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需要更多的農村土地通過土地承包、出租、轉包、流轉、國家征收等方式實現規模化經營[7]。因此,在土地流轉征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損害農民財產權益的現象。
由于政府肆意擴大“公共利益”的范疇,對農民土地強行征收,如果征收困難,還會強迫農民進行低價轉讓,致使土地在流轉和征收過程中,作為土地的所有者卻不能有效發聲。加之政府對失地農民低價的補償,使農民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
2.1.2? ? 市場主體權益。農民的市場主體權益主要是指農民作為市場主體在參與市場經濟活動,如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過程中,與其他市場主體的地位不平等,從而造成市場主體地位缺失的現象。自古以來農民在生產過程中所從事的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商品生產,自給性的存在限制了農民的產品生產[8]。農民在農業生產領域,如生產一些農副產品,生產的經營自主權也并非完全自己掌控,政府操控干預,在交換環節進行的壟斷、價格歧視,以及不完善的保險政策和混亂的市場秩序都造成農民權益的缺失。而且在分配過程中不論是初次分配還是再分配,農民都處于被動狀態,主動權卻掌控在政府手中,對農民生產的產品進行不公平的分配,造成在享受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利益上城鄉居民有明顯的不公,出現農民多勞少得的現象[9]。在消費主體上,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明顯,消費能力的不足加之消費成本高于城市居民,農民的消費權益得不到維護反而嚴重缺失。
2.2? ? 農民的政治權益
農民占全國總人數的比例位居第一,但在國家各層級權利機構中卻處于劣勢地位。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與召開,能夠參加大會進行選舉和被選舉的農民人數很少,而且農民的政治參與意識不高,范圍小、渠道窄,這就決定了在參與政治決策時農民很難作為代表發聲。在參與政治活動中,農民參加的多為一些低級別的活動,內容的單一性以及表達的局限性限制了農民表達自己意愿的權利。政治活動上的不平等和不自由,損害了農民的政治權益,讓農民失去信心,如果農民站起來反抗,會造成社會動蕩、人心不安,達不到穩定社會的要求,更不可能實現鄉村振興。
2.3? ? 農民的社會權益
2.3.1? ? 農民的勞動就業權益。勞動權和就業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雖然《勞動法》是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基本法律,但是在真正實踐過程中農民的勞動權益并未得到真正的保障。政府征收占用農民的土地,一部分農民被迫進城務工,一般進城務工的農民在城市中也得不到基本的保障[10]。如某些用工單位肆意拖欠農民工工資,單方面損毀、終止或是解除合同。農民在城市里容易受到就業歧視,在勞動力市場處于邊緣性地位,很少能夠從事自己滿意的工作,大多數是城市居民不愿意從事的低等工作等行為,都對農民的勞動就業權益帶來損害。
2.3.2? ? 農民的文化教育權益。在資源配置方面,我國城鄉公共文化教育資源一直以來分配不均,農村居民很難享受到城市居民所享有的豐富教育資源[11]。沒有更完善的教育基礎設施,也缺乏優越的教育條件。升學門檻提高,想要繼續教育的農民難免會增加教育成本,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再度減少,對農民來說這種城鄉教育資源差距就是對自己文化教育權益的損害。
2.3.3? ? 農民的社會保障權益。從保障范圍上來看,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只是局部性的,并未覆蓋農村全部地區和全部人群,而且能夠覆蓋到的地區和人群享受到的保障也非常有限,并未享受到如失業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等,只是享受到狹義的農村醫療保險服務[12]。而且在享受這種保障的時候,由于各種原因,層層盤剝,到農民手中的福利所剩無幾。同樣,城市居民享受到的保障金也遠遠高于農村居民。在這種不平等的保障服務體系下,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權益嚴重缺失。
2.3.4? ? 農民的社會尊重權益。由于農民占我國總人口的比重大,一直以來農民被賦予的身份概念代替了原有的職業概念。農民與市民之間就出現了差距,農民成為了所謂的“二等公民”[13],這種差距更讓農民在享受國民待遇甚至基本的社會尊重方面有缺失,不僅自己的農業勞動成果得不到認可,就連自己也受到其他職業人員的鄙視。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對農民的社會尊重權益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3? ? 造成農民權益缺失的原因
我國農民一直屬于弱勢群體,處于弱勢地位。不論是社會地位還是自身權益都缺乏全面可靠的保障。而各種權益的缺失與損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既包括歷史因素,也包括現實原因。
3.1? ? 社會方面
3.1.1? ? 社會認知度不高。農民的權益問題始終未能得到高度的關注和重視,是因為人們對農民的權益問題缺乏充分的認識。其中對農民權益是否存在問題,存在何種問題,問題是否嚴重認知不足,通常會認為這些問題不會成為真正的問題,因而也就不會刨根問底地去解決,也不知道是否能夠解決好。
3.1.2? ? 市場經濟體系不完善、機制不健全。市場經濟體系的不完善突出表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宏觀環境之下農村的經營管理模式與市場經濟之間存在很大矛盾,農民融入市場困難重重[14]。而且,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狹窄,信息流通不暢,特別是獲取的價格信息滯后,對市場行情了解甚少,導致在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都會出現與市場不接洽的現象。同時我國長期受二元城鄉經濟體制的約束,城鄉經濟差距持續拉大[15]。雖然我國開始意識到這種不均衡的城鄉發展帶來的弊端,逐漸實現城鄉一體化,改革戶籍制度、完善就業制度、土地制度、社會保障等各項關乎農民權益的制度。但是,長期受二元結構體制的約束,這種現象不可能在較短時間內消除,故要從根本改變,還需要足夠的時間打破這種不均衡。
3.2? ? 政府方面
3.2.1? ? 政府職能缺失,作用不當。造成農民權益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政府的職責履行不到位,行為不當。政府長期推行“挖農補工”的工業化戰略形成的非農偏向意識還沒有從根本上扭轉[16],有損農民的權益。雖然我國連續十幾個年度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要指導農村經濟,指導農業發展,但是在實際實施工作中,如政策推動、立法保障以及監督管理等方面作用發揮遠遠不夠。
3.2.2? ? 法律制度的缺陷。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維護農民權益的有效保障,但是我國的法律制度在立法上還存在著空隙。如在選舉人大代表的權利上,農民成為人大代表的機會要遠遠小于城市居民。同時農民的法律地位還不夠明確,能夠保障農民權利的法律存在缺位,一些法律條例還存在著制度性的歧視和不平等。
3.3? ? 自身方面
3.3.1? ? 農民自身素質低,文化水平不高。農民的自身素質低體現在農民的文化水平低下、受教育程度相對低,甚至出現文盲集中在農村地區[17];教育經費、辦學條件、辦學設施、辦學質量等都與城市差距甚遠,優越的教育資源大多集中于城市。農民接受專業職業技能培訓的機會很少,大多數農民進城務工都是以賺錢為目的,高成本的制約很少讓農民付出代價去學習職業技能知識。因此,造成農民對市場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缺乏了解,對供求關系、價值規律、競爭機制更是知之甚少,農民的各項權益自然得不到有效保障。
3.3.2? ? 農民數量多,組織化程度低。農民人數眾多是農民權益缺失、得不到保障的最重要原因。我國農民數量多,造成人地矛盾突出,能夠分攤到個人的共同利益相對變得更少,從而引發農民的不滿。雖然國家在不斷出臺保護農民權益的相應措施和政策制度,但因農民人數多,這些政策措施出臺和實施起來也比較困難,農民權益缺失以及受損的現象在所難免。
4? ? 保障農民權益的對策
在我國農民人數最多,但擁有的權益相對較少,對農民權益的保障也存在各方面的漏洞和缺失。農民的權益問題能否有效解決以及是否解決好,關系到整個“三農”問題,也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是否能穩步推進并且有效實施。要解決農民群體的短板問題,必須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維護農民權益,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4.1? ? 轉變觀念,克服認知誤區
農民占總人口的比例在80%以上,是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活力源泉。決策者要從全局角度考慮,切實解決好農民的權益問題,深刻認識到保障農民權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要保障農民的利益不受損,切實解決農民的自身發展問題,讓農民也能公平地享受到發展成果,激發廣大農民的勞動和工作熱情,為經濟發展添磚加瓦。
4.2? ? 改革農村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打破城鄉二元經濟體制,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取消對農民工的就業歧視和限制。要全方位地推進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讓農民真正參與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鞏固農民的主體地位。在完善基本的服務體系上,擴大信息流通的渠道,讓農民有知情權,真正參與到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的各個環節。
4.3? ? 強化政府的職能,落實政府責任
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組織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要切實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在制定政策措施方面,要考慮周全,兼顧農民的利益。在實際工作中,加強立法監督體系建設,利用自身的組織優勢全面有序推進各項制度的建設工作,要為農民的利益著想,把責任落到實處,才能有效地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4.4? ? 完善法律制度,構建多層次的法律體系
農民往往因渠道不暢、程序復雜、訴訟成本高等一系列問題,造成權益得不到保障,生產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因此,要根據農民的利益需求,制定保護農民利益的相關法律和制度規范,制定明確到具體權益的法律,例如《農村社會保障法》《農民權益保護法》等。農民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要極力維護;同時,對于那些侵害農民權益的行為,要加強監管并且予以堅決的打擊,切實保障農民的權益不受損害。
4.5? ? 改革教育體制,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科技文化水平也會影響我國的綜合國力,農民人數占比大,如果不能保障農民的文化水平得到提升,也就不能保證國家經濟發展實力的提升。而我國農民長期面臨著科技文化水平低下的現象,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這一現象。因此,要結合我國國情,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入,特別是貧困地區義務教育投入,扶持教育事業發展,并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提升師資隊伍建設水平,不斷培養全面發展的農民。
4.6? ? 控制農民數量,改革基層體制,完善基層自治
農民數量多是權益得不到保障的一個重要原因,人數眾多,分攤到每個農民的公共利益相對減少,利益的削弱會帶來農民的不滿,造成社會的不穩定。適當控制農民的數量,引導一部分農民進城,分配給農民合理滿意的工作,減少剩余勞動力。同時完善基層自治制度,村委會按照公平、公正、公開、合理的原則,不斷推進黨內基層民主自治,推動農村的民主化發展。
5? ? 結語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權益的保障和農民能力的提升。我國要堅持推出一系列惠農政策,扶持農業發展,惠及廣大農民。在經濟發展中以農民的利益為首,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不斷完善我國農民權益保障的法律制度,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而維護和保障農民的權益將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一環,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實現小康的重要舉措。
6? ? 參考文獻
[1] 鄭容.試論我國農民權益保護問題[J].社會科學家,2005(增刊1):74-76.
[2] 宋沁沁.我國現階段農民發展中的經濟權益保障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7.
[3] 杜旭宇.農民權益的缺失及其保護[J].農業經濟問題,2003(10):10-13.
[4] 趙忠升.“三農”問題的核心:農民的權益與能力[J].農業經濟問題,2012,33(11):59-66.
[5] 劉彥隨.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J].地理學報,2018,73(4):637-650.
[6] 農民權益問題課題組.農民權益缺失:現狀、成因與對策[J].開發研究,2005(2):10-13.
[7] 吳紹琪,畢鐵居.農民權益缺失的現實困境及其對策[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663-665.
[8] 張照新.以鄉村振興戰略引領新時代農業農村優先發展[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3):34-39.
[9] 李志.我國現階段農民發展中的政治權益保障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7.
[10] 李麗麗,趙雪.鄉村振興戰略:背景、挑戰和保障機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8,37(9):26-29.
[11] 史敏.精準發力、全力而為,為鄉村振興出大力[J].中國廣播,2018(9):1.
[12] 高云才.鄉村振興離不開“關鍵小事”[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18(9):5.
[13] 陳文勝.實現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N].湖南日報,2018-10-09(008).
[14] 安雪慧.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區域發展研究部主任.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先手棋[N].中國經濟時報,2018-10-10(005).
[15] 林志鵬.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的方向[N].貴州民族報,2018-10-09(A03).
[16] 劉濤.山東省棗莊市委黨校.把握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階段性特征[N].學習時報,2018-10-10(004).
[17] 鄉村振興要用足用活土地這個基本要素[N].第一財經日報,2018-09-28(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