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強
摘要? ? 本文介紹了平菇發酵料袋栽技術,包括栽培季節及菌種選擇、常用培養料選擇及處理、培養料堆積發酵、裝袋播種、發菌管理、出菇管理、采收及后期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內容,以期為平菇高產穩產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 平菇;發酵料;袋栽技術
中圖分類號? ? S646.104+.7?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24-0058-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發酵料栽培是平菇生產的主要栽培方式之一。發酵料袋栽也叫半熟料栽培,具有栽培工藝簡單、投資少、安全可靠、雜菌污染低的特點。發酵料袋栽的主要生產過程:菌種準備→栽培時間安排→培養料的選擇及處理→配置及調制pH值→培養料堆制發酵→裝袋與接種→發菌管理→出菇管理→轉潮管理→后期管理[1]。現將平菇發酵料袋栽技術總結如下。
1? ? 栽培季節及菌種選擇
平菇的發酵料栽培應避開高溫季節,以控制雜菌的生長和繁殖速度。平菇發酵料袋栽可在早春和秋末進行,以秋末栽培最為適宜。一般早春在2月開始;秋季栽培宜遲不宜早,一般選在9月中旬裝袋發菌,10月下旬至11月出菇。
菌種的選擇應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及所選用的培養料類型選擇適合當地栽培的高產優質品種,一般以中低溫的品種為宜。由于發酵料栽培菌種用量較大,一般1 t原料需購買15~20瓶菌種制成栽培種后用于栽培。
2? ? 常用培養料選擇及處理
平菇培養料在菌絲體階段C∶N=20∶1,子實體生長階段C∶N=30~40∶1。可根據當地的資源優勢,選擇合適的配方。常用配方有以下幾種。
配方一:玉米芯85%,麩皮10%,過磷酸鈣1%,石灰3%,蔗糖0.5%,尿素0.5%,料∶水=1.00∶1.55~1.65。
配方二:玉米芯61%,雜木屑10%,豆秸10%,麩皮10%,玉米面2%,過磷酸鈣1%,石灰5%,蔗糖0.5%,尿素0.5%,料∶水=1.00∶1.50~1.60。
配方三:玉米芯60%,豆秸11%,花生秧11%,麩皮10%,玉米面1%,過磷酸鈣1.5%,石灰5%,蔗糖0.5%,料∶水=1.00∶1.55~1.65。
配方四:玉米秸稈50%,玉米芯36%,麥麩6%,玉米面3%,鹽1%,二銨1%,石灰3%,料∶水=1.00∶1.50~1.60。
選擇新鮮無霉變的培養料,將玉米芯、玉米秸稈、豆秸、花生秧等用粉碎機破碎成豆粒大小的的顆粒狀,并將其主料曝曬2~3 d,借助太陽光殺死其中含有的蟲卵及雜菌。然后將配方所需的玉米芯、雜木屑、玉米秸稈等先浸泡48 h,再將麩皮、玉米面、蔗糖、尿素、二銨、過磷酸鈣、水等原料按比例攪拌均勻,堆積發酵,并分期加入石灰水,將pH值調至8左右。
3? ? 培養料堆積發酵
按照比例稱好培養料后,選擇向陽、地勢高、干燥的地方,先鋪主料后鋪輔料,然后攪拌均勻。拌料一般分為干拌料、濕拌料、粉拌料、水拌料等幾種形式。攪拌均勻后,日平均氣溫在20 ℃左右時,將料堆建成上底寬1 m、下底寬1.5 m、高1 m、長不限的梯形料堆,每隔30 cm用木棒成45°角扎入料堆底部作為透氣口,第1、2天加蓋塑料布升溫。當發酵層溫度達到60~65 ℃時,計時10~12 h后進行第1次翻堆,并按料、水比例加入一定量的石灰水;翻堆后重新產生發酵層,當發酵溫度再次上升到60~65 ℃,保持10~12 h后進行第2次翻堆,再加入一定量的石灰水和氯氰菊酯800倍液噴灑,以防治害蟲;如此進行第3次翻堆,并用氯氰菊酯800倍液噴灑;第4次翻堆時直接散堆,使料溫下降停止發酵,并調節pH值,準備裝袋播種[2]。發酵時間一般為6~8 d,發酵溫度控制在55~65 ℃之間,不能長時間高于65 ℃,也不能長時間低于40 ℃。
發酵好的培養料柔軟、不扎手,有“吱吱”的響聲,色澤醬褐,吸水性好,有大量的白色雪花狀的放線菌分布,聞之有清新的土香味。
4? ? 裝袋播種
平菇栽培袋選擇低壓或高壓聚乙烯袋,規格一般為長45~50 cm、直徑24~25 cm、厚0.025 cm。先將料袋的一端扎緊,播種時采用4層菌種、3層料的方法,用種量為干料的20%左右,投種比例為3∶2∶2∶3,兩頭多,均勻分布;中間少,周邊分布。然后將裝好的菌袋呈“品”字形或“井”字形放入已消過毒的菇棚內,一般為2~4層,并在料袋內插入溫度計,菇棚內也應該放置干濕溫度計,便于查看和管理,其數量因菇棚的長度來定,一般為3~5個。堆與堆之間要留出34~40 cm的距離,以利散熱。菇棚可提前用高錳酸鉀熏蒸消毒,并放置2~3 d后,在地面上撒入一定量的白灰,再進行菌袋擺放。
5? ? 發菌管理
發菌期間料內溫度控制在15~25 ℃之間,空氣相對濕度以60%~70%為宜,每天通風2~3次,每次30 min,室內光線宜弱不宜強,在日光溫室內發菌應覆蓋草簾和遮陽網進行遮光處理。一般播種后2~3 d就可以發現接種菌塊菌絲恢復生長,色澤逐漸濃白,并向兩側蔓延。每隔5~7 d翻1次堆,第1次翻堆要用牙簽在接種層部位每隔5 cm扎一通氣孔,孔深3~5 cm,以利于通風換氣。翻堆時可將菌袋上下對調,并輕敲菌袋,以提高發菌速度。若發現有雜菌污染,可單獨放置,不得隨意亂放。一般平菇30 d左右菌絲即可長滿菌袋,繼續暗光培養5~7 d,期間可將袋口兩端的細繩解開,增加氧氣的供給量,從而提高第一潮菇的產量,促使平菇高產穩產。
6? ? 出菇管理
發好菌的菌袋南北向單層擺放,垛高7~8層,行間留寬80~100 cm的過道。輕拉袋口,形成料壁與菌袋端面脫離的錐體形空間,延長早晚的通風時間,創造10~15 ℃的溫差,使出菇溫度控制在15~25 ℃之間,刺激出菇,3~5 d后可見針尖狀的原基(桑葚期),如若套圈出菇,此時就應該將其套在袋口兩側,并扎緊套圈;7 d左右,可見火柴桿一樣的原基(珊瑚期),如果沒有套圈此時應拉直袋口;由于此期生長速度很快,在進入珊瑚期后的第2~3天,當原基菌蓋大部分達玉米粒大小時(成形期),挽起袋口,將濕度提高到87%~92%之間;出菇期需要一定的散射光,一般出菇環境光線掌握在能夠正常看書看報即可,光照強度在500~1 000 lx之間,并增加通風次數、延長通風時間,以保證子實體迅速生長[2]。
7? ? 病蟲害防治
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必須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確保達到高產、優質、高效和安全的目的[3]。平菇菌絲生長活力強、生長速度快,具有較強的抗雜菌的能力,但由于管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也會引起病蟲害的發生。當發現雜菌污染時,應先將污染源進行隔離,并用殺菌藥劑按比例稀釋后注射或滴到污染部位[4]。常見的殺毒藥劑有高錳酸鉀1 000倍液、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多菌靈800倍液等。若出現線蟲、螨類、鼠、蟻、蛞蝓、果蠅、菇蚊等時,可用2.5%溴氰菊2 000~3 000倍液噴霧防治;還可用燈光和糖醋液誘殺蠅類;或用毒餌誘殺蛞蝓、螨類等,并保持菇棚內外衛生,清除雜草及枯枝落葉,并在菇棚過道撒生石灰進行消毒處理,用于驅除害蟲[5]。
8? ? 采收及后期管理
一般市售鮮菇,以孢子剛進入彈射階段、菌蓋平展、菌蓋下凹處出現白色絨毛時采收為宜。采收前3~4 h要輕噴1次霧化水。采收時一手按住培養料,一手握住菌柄輕輕采下,菌褶朝上逐層擺放[6]。在適宜的條件下,由子實體原基長成子實體需7~10 d,平菇1次栽培可采收4~5潮菇。當采完2~3潮菇后,出菇變得稀少,生產中常采用畦床式覆土、墻式覆土、噴營養液、注水、浸水等方法進行后期增產管理。
9? ? 參考文獻
[1] 常明昌.食用菌栽培[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2] 崔頌英.食用菌生產與加工[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7.
[3] 王克銀.陰陽結合型日光溫室平菇周年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9(1):19-20.
[4] 任向毅.夏季平菇高產栽培的技術要點[J].現代園藝,2018(14):42-43.
[5] 張建山.日光溫室平菇高產栽培技術[J].青海農技推廣,2019(3):31-32.
[6] 陳克華,全祖和.平菇半脫袋墻式栽培技術[J].食用菌,2019,41(3):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