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 李衛文 儲轉南 彭星星 湯博 董玲 劉水 趙淑梅
摘要? ? 本文介紹了牡丹真菌性病害的發生癥狀、病原、防控措施,同時闡述了地下害蟲的危害及防控,以期指導生產,提高丹皮品質及牡丹籽油的產量。
關鍵詞? ? 牡丹;病蟲害;發生;危害;防控
中圖分類號? ? S436.8?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24-0087-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屬于芍藥科芍藥屬牡丹組植物[1],我國是牡丹組植物的起源和發展中心。牡丹的根(即丹皮)是我國傳統中藥材之一,一直以來在中醫藥上被廣泛應用[2]。近年來,隨著牡丹籽油作為新資源食品獲國家批準開發后,油用牡丹的種植面積與日俱增,多地開始引種推廣,青海省多地區也開始推廣種植。隨著牡丹種植面積的擴展,生產上的病蟲害問題開始顯現,嚴重影響藥用丹皮的品質及牡丹籽油的產量。牡丹病害主要包括早疫病、灰霉病、苗期猝倒病、根腐病等真菌性病害;蟲害主要有蠐螬、地老虎、螻蛄,以為害根部為主。本文對這些病蟲害進行介紹,并提出防治方法,以供參考。
1? ? 真菌性病害
1.1? ?早疫病
1.1.1? ? 癥狀。又稱黑斑病,主要危害葉片,也可危害葉柄、莖等部位。葉片受害,最初呈現深褐色或黑色圓形至橢圓形的小斑點,逐漸擴大后成為1~2 cm的病斑,病斑邊緣深褐色,中央灰褐色,具有明顯的同心輪紋,有的邊緣可見黃色暈圈,潮濕時病斑表面生有黑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嚴重時病斑相互連接形成不規則的大病斑,病株葉片枯死、脫落。
1.1.2? ? 病原及侵染。病原鏈格孢(Alternaria spp),屬于無性態真菌。病原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土壤、種子上越冬,種子內外均可帶菌;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進行多次重復再侵染,傳播蔓延很快。
1.1.3? ? 防控措施。可選用藥劑包括嘧菌酯+百菌清、苯醚甲環唑、啶酰菌胺、異菌脲、代森錳鋅、百菌清、咪鮮胺等。常發地區要注意提前預防,可選用嘧菌酯+百菌清進行第1次預防,施藥7~10 d后選擇苯醚甲環唑+咪鮮胺進行第2次防控,如果病害還有蔓延,可以選用苯醚甲環唑+嘧菌酯進行第3次防控。
1.2? ? 灰霉病
1.2.1? ? 癥狀。灰霉病屬于低溫高濕性病害,在牡丹莖、葉、花等部位均可感染。葉片染病多從葉尖及葉緣開始,初為水漬狀,之后顏色變淡,呈淡褐色,稍有深淺相間的輪紋,葉片病斑多呈“V”形,擴大后呈不規則形,潮濕時病斑上有淡灰色稀疏霉層。葉柄染病,初生褐色、水漬狀病斑,后病部溢縮、變細,葉柄折斷。初花期即可發生灰霉病,病菌孢子多從花瓣或柱頭處侵染,開始時花瓣上出現褐色小斑點,之后逐漸擴大到整個花瓣,可見淡灰褐色霉層,之后全花感染,通過花梗蔓延到與莖的連接處,并沿著莖部蔓延,潮濕時果面上有大量灰色霉層。
1.2.2? ? 病原及侵染。 病原為Botrytis cinerea,屬絲孢綱絲孢目的一種真菌。以菌絲體或菌核潛伏于病部越冬,第2年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從傷口侵入,或從表皮直接侵入危害。若凋謝的花和花梗不及時摘除,往往從此部位上先發病,然后再傳到健康的花和花蕾上[3]。
1.2.3? ? 防控措施。及時清理發病植株和組織,清理時將發病植株或組織裝入密封袋,避免孢子經過人為傳播。可選用藥劑包括啶酰菌胺、腐霉利、乙烯菌核利、嘧菌環胺、嘧霉胺、異菌脲、百菌清、代森聯、咪鮮胺、苯醚甲環唑等。對前期發病較重的田塊,可在孕蕾前期選用百菌清+苯醚甲環唑進行預防,在始花期用啶酰菌胺等進行防控,7~10 d后用嘧菌環胺等進行第2次防控。
1.3? ? 苗期猝倒病
1.3.1? ? 癥狀。苗期猝倒病是牡丹種子育苗、發芽過程中常見的一種病害,幼苗在出土前即可受害,造成胚軸和子葉腐爛。幼苗出土后受害,首先表現為幼苗莖基部受害,病部出現水漬狀病斑,后很快變為淡褐色或黃褐色,繞莖擴展,病莖干枯溢縮為線狀,幼苗自莖基部猝倒,伏于地面。嚴重時,種子沒有萌發即可感病猝死,扒開土表,可以發現萌發腐爛的種子。
1.3.2? ? 病原及侵染。苗期猝倒病由腐霉屬(Pythium spp)病原菌引起。腐霉菌為卵菌門霜霉目腐霉屬真菌,菌絲絲狀,無分隔,菌絲上產生不規則形、瓣狀或卵圓形的孢子囊。孢子囊呈姜瓣狀,生于菌絲頂端或中間。孢子囊萌發產生有雙鞭毛的游動孢子。猝倒病病菌以卵孢子或菌絲體在病株殘體上越冬,也可以在土壤中長期存活。通過土壤、種子、未腐熟的農家肥、雨水(或灌溉水)、農機具以及移栽傳播,條件適宜時卵孢子萌發產生芽管,直接侵入幼苗。此外,在土中營腐生生活的菌絲也可以產生孢子囊,孢子囊萌發后產生10~30個游動孢子;有的孢子囊萌發后形成泡囊,泡囊內含有多個次生游動孢子。游動孢子在水中游動幾分鐘后,變成圓形休眠孢子,進入休眠階段,然后再萌發產生芽管,侵入寄主組織。條件適宜時,病部菌絲可以不斷形成孢子囊,并釋放游動孢子,游動孢子在有水膜的地方移動并尋找寄主,進行重復侵染[4]。菌絲體在寄主中不斷擴展,最后在病組織內形成藏卵器和雄器,通過有性生殖形成卵孢子并休眠,以度過不良的環境。
1.3.3? ? 防控措施。一是土壤處理。應選用無病新土,不用帶菌的田塊進行育苗。用甲霜靈、代森錳鋅或咯菌腈拌土均勻撒在畦面上,用水將土壤澆透。二是種子處理。種子用50 ℃溫水消毒20 min,之后用咯菌腈、精甲·咯菌腈、吡唑·代森聯進行拌種或將藥劑按一定倍數稀釋后浸種10 min,陰干后待用。三是田間防控。選用烯酰嗎啉、精甲霜靈、百菌清、精甲·百菌清、精甲·咯·嘧菌、精甲·咯菌腈、精甲霜·錳鋅、雙炔酰菌胺、吡唑·代森聯、烯酰·代森錳鋅、氟噻唑吡乙酮、霜霉威鹽酸鹽·氟吡菌胺等按照一定的稀釋倍數進行灌根或噴霧。
1.4? ? 根腐病
1.4.1? ? 癥狀。根腐病是一種土傳病害,感病初期,根皮產生黑斑,不規則或呈環形擴展,大部分根感染至黑時,根皮呈褐色狀腐爛,接近腐爛的木質部呈現黃褐色。主根、支根均能被感染。地上葉色不正常,脈間失綠,長勢衰弱,嚴重時導致萎蔫枯死。
1.4.2? ? 病原及侵染。病原主要為鐮刀菌,也包括腐霉菌等其他病原菌。其中以鐮刀菌(Fusarium spp)真菌為主,病菌主要以菌絲和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殘體、種子及未腐熟的帶菌糞肥中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來源。病菌的生活力極強,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厚垣孢子通過牲畜的消化道后仍能存活。種子帶菌作為老病區的初侵染來源是次要的,但通過調種遠距離傳病的現象不可忽視。
1.4.3? ? 防控。一是避免連作,用惡霉靈、苯醚甲環唑、咯菌腈、代森錳鋅拌土,均勻撒在畦面上,用水將土壤澆透。二是種根處理。選用無病的種根或種苗,種苗用苯醚·咯菌腈、精甲·咯菌腈、吡唑·代森聯進行拌種或將藥劑按一定倍數稀釋后浸種10 min,陰干后待用。三是田間防控。選用苯醚甲環唑、氰烯菌酯、咯菌腈、嘧菌酯等按照一定的稀釋倍數進行灌根或噴霧。
2? ? 地下害蟲
2.1? ? 發生與危害
牡丹的地下害蟲主要有蠐螬、地老虎、螻蛄等,咬食根部,且幼蟲取食量大,嚴重影響牡丹皮的質量和品質,同時容易產生根腐病。
2.2? ? 防控
一是加強田園清理,破壞害蟲棲息環境。二是消滅幼蟲。冬春氣候變暖,4—5月干旱無雨,有利于地下害蟲的越冬和羽化,可以在春季幼蟲盛孵期結合灌溉淹死幼蟲。三是成蟲誘殺。成蟲的趨光性較強,可以用黑光燈誘殺成蟲;或將50~100 cm長的新鮮榆樹、楊樹枝條插入75%辛硫磷乳油50倍液中浸泡,之后插入田間誘殺金龜子成蟲;或用辛硫磷或吡蟲啉、樂斯本拌細土溝施,或混拌炒香的麥麩、豆餅或米糠,制成毒餌進行誘殺;也可用辛硫磷緩釋微膠囊劑進行灌根處理。
3? ?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2] 李衛文,程文軍,趙偉,等.鳳丹的生態習性及高效繁殖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7(22):65-68.
[3] 孟慶華,王崇章.東北寒帶地區牡丹病蟲害的防治方法[J].吉林農業,2013(10):112-113.
[4] 于梅娥,徐敬杰,呂金剛,等.牡丹病蟲害種類的研究[J].檢驗檢疫科學,2002(6):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