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秀竹 王永剛 陳琳 符榕 雷光梅



摘要? ? 為篩選適宜昭通市昭陽區種植的青貯飼料玉米品種,為當地畜牧業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特進行幾個青貯飼料玉米品種的比較試驗。結果表明,靖青1號、大青貯1310在青貯品質與生物產量上都表現良好,可以加以示范推廣。
關鍵詞? ? 青貯飼料玉米;品種比較;產量;品質;云南昭通;昭陽區
中圖分類號? ? S513?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24-0200-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青貯飼料玉米作為草食家畜飼料,對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 促進畜牧業的科學發展,擴大飼料資源、降低飼料成本,發展循環農業、牧業,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農民增收等都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1-2]。隨著我國畜牧業產業化發展的進程加快,傳統青貯飼料的方式和數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畜牧業的需求。因此,必須加快青貯飼料玉米產業化的發展速度,突破傳統模式,打破飼料對畜牧業發展的制約瓶頸,盡早實現農業、畜牧業循環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昭陽區地處云南省東部,種植玉米歷史久遠,但傳統的玉米生產收益甚微,如何找到玉米栽培的高效辦法,成為最迫切的需求,也是關系到農戶直接利益的頭等大事。云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昭通綜合實驗站及昭陽區域推廣站通過幾個青貯飼料玉米的引種試驗,篩選適合當地生產的青貯飼料玉米品種。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昭通市昭陽區舊圃鎮三棵樹村,海拔1 880 m,地理位置為東經103°44′37″,北緯27°33′21″,面積20 000 m2,地塊為平地,土壤為旱地黃壤,pH值6.4。
1.2? ? 試驗材料
供試玉米新品種9個,包括云青1號、云青2號、田青1號、田青2號、靖青1號、靖青2號、大青貯1310、大青貯4178、曲辰9號。
1.3? ? 試驗設計
展示田選擇在交通便利的公路兩側。展示試驗共設置9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以曲辰9號作為對照(CK)。展示品種順序排列,不設重復。大行距1.2 m,小行距0.4 m,株距0.2 m,種植密度83 250株/hm2,每個品種規范種植2 000 m2左右。
2? ? 結果與分析
2.1? ? 田間生產性狀
由表1、2、3可知,各品種的植株性狀、主要特征表現沒有太大差異,均不存在倒伏與空桿,云青1號與云青2號抗銹病能力較差,其余病害危害不嚴重。從產量上來看,大青貯1310與靖青1號表現最好,均比對照增產10%以上,按當地價格500元/t計算,產值都在4.5萬元/hm2以上,其用于養殖后的經濟附加值更高。
2.2? ? 生物學特性
由表4可知,消化率上,大青貯1310、靖青1號、田青2號在各項指標都要略好于其他品種。從奶牛能量輸出單位看,大青貯1310、靖青1號,田青2號輸出最多,表明草的質量最好[3-4]。
3? ? 結論與討論
玉米是目前世界上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其優勢在于具有糧、經、飼三元價值。而糧、經、飼中的飼即是青貯玉米。青貯玉米是籽粒達到蠟熟期全株收獲制作青貯飼料的玉米品種,其具有植株高大、葉片茂盛、生物產量高的植物學特征和莖葉富含糖、蛋白、優質纖維以及胡蘿卜素、VB■、VB■等微量元素的生物學特性,成為生產青貯飼料的最佳原料。目前,玉米青貯飼料以營養含量高,生產成本低、貯藏期長等優勢成為世界公認的草食牲畜不可或缺的優質粗飼料,被譽為“飼料之王”[5-6]。
長期以來,昭陽區大部分肉牛等畜產品來源于放牧,散養畜牧業發展主要方式是草地放牧型畜牧業,草地由于長期超載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嚴重,載畜量降低。生態環境的惡化,導致畜牧業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倒退滑坡,無法滿足社會對優質畜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放牧畜牧業必須向舍飼畜牧業轉化,走種草養畜、舍飼圈養的路子,才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希望之路[7]。由此可見,種植生物產量高、飼料回報率高的青貯玉米將成為草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國家推出退牧還草,糧改飼等政策,意在減少草食畜牧業對天然草地的壓力,使草地植被得以休養生息,達到恢復草地植被,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并通過增草增畜實現增肥增地力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昭陽區引進新品種青貯玉米試驗,意在尋找適合昭陽區生長的高產、高質、高效的玉米品種,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促進養殖業健康穩定發展,促進農戶增收脫貧。試驗結果表明,靖青1號、大青貯1310在青貯品質與生物產量上均表現良好,可以加以示范推廣。
4? ? 參考文獻
[1] 王成章.飼料生產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2] 關琦.貴州部分玉米品種生態適應性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08.
[3] 周廣成,陳現平,李猛.6個玉米雜交種生態穩定性分析[J].安徽農業學,2001(2):30-31.
[4] 彭忠華,戴保威,顧金春.貴州不同生態條件下玉米育種目標及雜種優勢組配模式探討[J].種子,2003(2):65-67.
[5] 唐文燁,陳結實.玉米新品種生態適應性研究[J].作物研究,2007(1):18-19.
[6] 趙義斌譯.動物營養學[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2.
[7] 張子儀.中國飼料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