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澤


摘要? ? 河南省地緣遼闊,貧困人口眾多,基于傳統的地區綜合發展模式,相較于其他地區貧困程度較深,尤其以大別山地區最為突出,涉及眾多貧困縣域,貧困范圍相對較廣,輻射面大,對河南省整體發展造成了重要影響。基于此,對于大別山地區貧困特征的分析,將有助于了解地區發展困境,理清其發展思路,并結合“鄉村振興”“精準扶貧”戰略導向,拓展貧困地區發展路徑,實現地區各領域的振興與發展,為擺脫貧困落后局面奠定基礎。
關鍵詞? ? 大別山地區;貧困特征;扶貧路徑;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 ? F323.8?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24-0222-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 Henan Province has a vast land and a large number of poor people.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region,it is poorer than other regions,especially in Dabieshan area.It is involved in many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with a relatively wide range of poverty and a large radiation area,which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enan Province.The analysis of the poverty characteristics in Dabieshan area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dilemma,clarify its development ideas.By combining the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it will exp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poverty-stricken areas and realize various areas of the region,and lay a foundation for getting rid of poverty and backwardness.
Key words? ? Dabieshan area;poverty characteristic;development path;Henan Province
河南省片區貧困人口眾多,貧困程度相對較深,如何脫貧成為河南省乃至整個中原經濟區發展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而大別山片區涉及眾多貧困縣,其貧困程度深、貧困范圍廣,不易融入長江經濟帶戰略規劃,無法跟隨中原經濟區的發展速度,還需國家政策和資金的支持,選擇合適的方式解決貧困問題仍需要重點關注。
1? ? 大別山區地區貧困特征分析
大別山區位于鄂、皖、豫三省毗鄰地區,地處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河南省內涉及的地級市有信陽市、駐馬店市、周口市、開封市、商丘市、南陽市。以信陽市商城縣為核心,集革命老區糧食主產區和沿淮低洼易澇區于一體,降水充沛、水系發達、生物物種多樣,森林覆蓋率為31.9%,旅游開發的潛力較大。地處中原經濟區、皖江城市帶和武漢城市圈交匯帶,區位條件優越,交通運輸骨干網絡較完善。其貧困特征總體呈現出以下4個特點。
1.1? ? 貧困人口及貧困村數量龐大
截至2014年底,大別山區貧困人口達到235.7萬人,占三山地區貧困人口總數的66.3%,脫貧壓力較大。在各個縣域內的貧困村莊中,由人口因素所帶來的內生性貧困現象較為突出。由于大別山區的主要縣市皆為產糧大市,其中信陽市固始縣和周口市太康縣皆為產糧大縣,勞動力資源為農業產量提供了增長空間,受傳統農業社會的影響,該地區生育觀念較為強烈,人口數量普遍多于其他地區。另一個特點是區域內貧困村數量為1 300個,占河南省貧困村總數的29.56%,1/3的貧困村實際上是受大別山區幅員遼闊的面積及其所覆蓋的7個市所影響,但排除地域范圍的影響因素,大別山地區繁多的貧困縣恰恰說明了大別山地區內可耕地條塊分割,自然村落的貧困現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然約束條件的限制,而形成了集中連片的眾多貧困村,具體如表1所示。
1.2? ? 空間分布呈現出集中連片貧困特征
截至2014年,大別山區內28個貧困縣中15個國家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空間分布見圖1。這15個縣市主要分布在豫東及豫東南地區,方向大致呈南北走向,大別山區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不僅集中在東部平原地區,在豫南地區的大別山深山區也有分布。原本就受資源稟賦限制的豫東南地區,自然村落的貧困現象在區域之間相互作用,相同的地理環境和薄弱的社會經濟基礎使大別山區內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影響因素存在普遍性,這在貧困地區的社會關聯程度上反映較為明顯。
1.3? ? 交通因素制約、災害頻發為主要致貧原因
自然地理條件和資源稟賦在貧困地區的致貧因素上雖占據較大的影響,但交通建設、水利工程和大型防災工程建設方面對貧困狀況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
一是大別山區山水田條塊分割,山區內嵌套丘陵地帶,交通狀況受區域內地理條件的制約,并未形成連接緊密、互通高效的交通網絡。以信陽市為例,各村內主要道路路面為水泥路和柏油路的村達到了86.9%,低于全省的93.6%,而村內主要道路有路燈的村僅有554個,僅占河南省所有行政村的21.5%。其復雜多變的地理環境不僅使大別山區交通狀況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對于適度規模化農業生產經營也有較大的阻礙作用。區位條件則是通過各自然村落之間的經濟和文化的相互溝通和交流得以顯現,貧困村內的存量資源無法順利輸出,國家自上而下的“輸血”式扶貧只能形成財政轉移支付的單方面傳遞[1]。城市資本望而卻步,鄉村資源苦于涌流無門,傳統的財政扶貧模式對于協調大別山區域間平衡發展實際上并未起到突出的作用。二是由于洪澇災害頻發,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因災致貧的現象較為嚴重。大別山區因災致貧人數達0.84萬人,占全省因災致貧人數的38.91%。黃泛區覆蓋了豫東地區大部分貧困縣,需要較多地關注農村基本灌溉水利工程和災時應急防汛工程,這些工程提供社會公共物品的供給,村民只能在有限范圍內合作提供小型灌溉排水設施,無力建設大型災時應急防汛工程,導致大別山區因災致貧的現象頻發。
1.4? ? 產業基礎薄弱,經濟社會發展程度較低
大別山區收入渠道過于單一,礦產資源匱乏,利用當地資源作為突破口發展經濟的壓力較大。人地矛盾突出,雖然可耕地面積占全省可耕地面積的50.5%,但人均耕地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9.6%,受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條件制約,片區內雖然涵蓋較多的產糧大縣,但人均收入仍然較低,片區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0 000元左右,最高為潢川縣的11 563.89元,最低為淮陽縣的8 698.65元。
另外,片區內的城鎮化率只有新縣、潢川縣、桐柏縣達到了40%以上,其余縣市的城鎮化率全部在40%之下浮動。扶貧政策的內在邏輯實質上是對鄉村原有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輔助以配套政策和資金支持,利用區域性協同發展的內涵才能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區域性的有界整合將在扶貧開發機制中發揮重大作用,但大別山區利用周邊城市的輻射效應發展的壓力較大,內生發展動力不足引發的產業集群效應低下,為大別山區的扶貧開發帶來了挑戰。
2? ? 大別山區特色扶貧路徑選擇
2.1? ? 將產業興旺、整村推進作為扶貧工作重心
大別山區在自然地理條件上與其他2個山區有較大的不同。由于地處丘陵廣袤地帶,山、水、田連成一個整體,大別山區貧困地區的交通條件嚴重限制了貧困村脫貧,加之貧困人口數量占三山地區貧困人口總數的66.3%,脫貧壓力大,但是獨特的地理環境也為開展特色循環農業提供了發展基礎,承載種養結合、休閑娛樂、食品加工等產業集合體的村莊集體經濟形式可作為整村推進的具體實施手段。
信陽市光山縣在建設旅游扶貧模式時,通過農家樂、產茶園等模式,以旅游業帶動農業及特色產業的發展,將小規模的茶葉種植發展成為從生產到銷售一條龍的茶葉產業鏈;推動茶文化、旅游、農業三者的有機融合,形成“一業帶三產”的良好局面[2]。
將整村推進作為大別山區扶貧規劃的總抓手,要以集中連片貧困群眾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作為扶貧工作的核心,在提高村集體經濟資源有效整合的同時,規范資源利用和土地流轉程序,提高貧困人員的脫貧意識和資源意識,深化農村經營體制,使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方式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注入新的活力[3-4]。
2.2? ? 發揮革命老區紅色旅游資源優勢,扶貧兼顧社會效益
大別山區的紅色旅游資源相較于其余2個山區來講有更加突出的優勢,通過對紅色系列旅游產品的包裝和宣傳,打造出一個具有大別山區獨特核心競爭力的優勢旅游資源。利用貧困村內生優勢紅色資源,將貧困戶的經濟利益與整個村莊的社會效益有機結合,但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村莊內生秩序和價值體系較弱的村落,鄉鎮政府應給予重點關注,同時加強對于這種貧困村落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和行政激勵手段,使貧困村有能力整合優秀的紅色旅游資源,并且將鄉村合謀管理的重點放在激發貧困戶旅游脫貧之上,改變貧困戶對自身家庭以外的公共事務的關注程度[5-6]。
對于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特殊貧困狀況,交通區位條件嚴重限制貧困地區發展,在開發旅游資源的同時應同時注重貧困村之間村域經濟的高度關聯性,謹防出現孤島效應,因為貧困問題的區域性解決方案需要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先以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養護為先行保障,打通空間限制[7-8],鏈接整個貧困區域紅色旅游資源,打造一個旅游資源綜合開發體系,必須要對開發資源的狀況進行合理監控[9-10],建立合理的反饋機制,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而過度開發,更要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對于貧困戶的脫貧觀念要有長效的教育和激勵手段。
3? ?參考文獻
[1] 邢慧斌,席建超.燕山:大別山片區旅游精準扶貧模式創新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2(2):118-125.
[2] 李明,劉鑫蕊,焦偉偉,等.河北省燕山:大別山片區貧困特征及扶貧模式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23):457.
[3] 曲占波.河北省大別山貧困地區的村莊規劃研究[J].天津:天津大學,2017.
[4] 楊賓賓.貧困地區的農業主導產業瞄準研究[J].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5.
[5] 冀曉陽.河北省集中連片特困區農民貧困問題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5.
[6] 闞景陽.建設美麗鄉村促進大別山革命老區扶貧開發研究[J].領導之友,2016(9):6-13.
[7] 邢慧斌,段洪波.大別山區鄉村旅游設計實證研究[J].商業研究,2010(3):113-115.
[8] 張志娟.河南省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績效評價:以固始縣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10):184-190.
[9] 李喜梅.河南省生態旅游與精準扶貧協調發展的SWOT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7,36(6):93-97.
[10] 武瑾.基于精準扶貧的河南省休閑農業特色旅游新思考[J].農業經濟,2017(1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