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文 黃茜
摘要? ? 農業研究作為新知識的生產者,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來應用這些知識,從而將農業研究有機融入到農業創新體系中,相得益彰。農業創新體系內農業研究專注于市場需求的開發及運用,既要符合農業價值鏈的內在要求,又要采取特定的戰略,以確保研究不斷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發展。本文闡述了農業研究的重要性,并從4個方面分析了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中的農業研究,不斷整合資源和創新機制,持續創新能力和效率,以更好地服務農業,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關鍵詞? ? 農業研究;農業創新體系;農業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 ? F323.5?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24-0234-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受土地、水資源制約,糧食供求矛盾面臨嚴峻挑戰,加之氣候變化的影響,農業研究系統的新知識對于提高農業生產力和糧食供應增長至關重要。我國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興旺為基礎,需要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這就要求農業研究部門提高技術創新效率和成果轉化效率,并盡快發展成為農業創新體系的知識、技術與信息的高效提供者。
1? ? 農業研究的重要性
在農業創新體系中對農業研究進行定位是提高農業研究系統績效的一種手段[1]。知識和信息是農業創新體系的引擎,市場經濟為尋求產品改良和生產加工提供了鼓勵,引發農業生產力的全面提高。與過去相比,農村基礎設施和農產品市場得以發展與完善,擁有更有活力的私營部門、更深層次的研發能力、更有效的農業機構以及信息通訊技術的普及,反過來也促進了農業創新體系的發展與完善[2]。農業創新體系框架對農業科技投資提出了新要求。農業創新體系框架要求著重解決以下問題:①為不同的涉農企業和農戶提供范圍更廣的技術,特別是農產品后續加工儲運和農業機械;②具有靈敏的需求反應能力,特別是農業研究與農民以外的行為者更好地銜接與協作;③適應和促進信貸、市場、保險、農民團體和推廣服務等方面的組織創新。農業研究需要以市場為導向,逐漸發展成為現代農產品價值鏈中的重要一環,成為農業新技術的主要供應來源,同時農業研究機構也需要不斷創新以推動農業部門的技術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業創新體系是農業研究制度變遷的一種相對漸進的形式,有利于提高研究系統的外部響應性。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農業研究機構的主導地位逐漸發生變化,轉向更加多元化、分散的系統,這有利于增強競爭、提高效率、更好地響應市場需求和形成一個更加廣泛的國家農業研究體系。
2? ? 農業創新體系中的農業研究
2.1? ?研究需要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
農業創新體系與農產品市場在良性互動中不斷發展與完善。農業創新系統的功能在于提升農業部門的溝通協作能力,越來越多的私營部門參與其中,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進入市場,產生更多的市場機會,導致越來越多的組織為自身利益而建立各自領域內的業務規范。隨著農民融入市場經濟,他們更多地增加各種投入以提高生產率,并逐漸提高農業產品的商業化水平。多樣化生產以及不斷涌現的創新促進農作物生產規模化、集約化,進而促進農業投入和農業市場服務的增加。這些創新以響應不斷變化的城市需求為導向,無論是農副產品種類還是農產品質量都在不斷增加[3]。
公共農業研究一直在適應社會需求,在現代化農業經濟中平衡農民的需求和提高消費者的接受程度。例如,在育種和種子方面,種子公司是農民生產約束和消費者的質量要求之間的種子價值鏈的對接點。在一個競爭性的種子市場,種子公司的創新要兼顧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私營部門受利益驅動和研究能力制約,主要集中在農業市場運作良好的領域。在此情況下,公共部門的研究存在脫離農民作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傾向,僅通過投入市場響應農民需求。在市場驅動的條件下,對公共農業研究的投資往往更多地集中在加強研究與農資經營部門之間關系的體制創新上。然而,私營部門對農業應用研究的一些領域不夠重視或服務不好,這主要集中在一些公共產品領域,如谷物與豆類育種、作物病蟲害監測、反芻動物的牧草開發,特別是作物管理和自然資源管理研究。農業研究機構必須在私營部門難以獲利而不愿從事的基礎研究與農民需要的應用研究之間取得平衡,隨著在農業生產系統中迫切需要有效地利用水和養分并減少環境外部性,這種平衡將變得更加重要。在這些情況下,農業創新體系優化了農民、研究機構和推廣部門之間的傳統伙伴關系,使這些組織提供的服務不僅包括技術推廣咨詢服務,還包括儲蓄和信貸服務、動員農民和改善市場準入。
2.2? ? 技術和制度協同創新
為使農業研究更加有效,技術創新必須與組織和體制創新結合,主要是為了應對新技術尚未形成市場對接的情形。此外,技術革新與組織創新相結合,彌補了投入和信貸市場的不完善,并促進產出市場的有效提升。在市場不完全和未整合的情況下,中介組織(特別是推廣咨詢服務的組織)、農民協會、貿易協會和非政府組織將研究和技術研發領域與生產和新興市場銜接起來。這些組織提供研究產品,并支持組織創新,提供更多的營銷機會并提高農產品加工效率研究。
2.3? ? 國有和私營研究部門優勢互補
國家農業研究體系特別關注農業公共問題研究,包括育種、病蟲害管理、作物綜合管理、水土保持與治理、漁業資源保護、森林與草場管理等。幾乎所有研究重點都是圍繞農民如何提高土地生產率,并注重發揮農民協會和推廣部門等機構的作用。農業創新體系組織結構的巨大變化在于研究部門與私營部門之間的聯系得到顯著發展。農業創新往往側重于提高營銷效率或是農產品加工規模。然而,當地涉農企業的生產和銷售能力決定了其能否擁有專門的生產加工設備。因此,農業研究機構與涉農企業之間的有效聯系是農村經濟具有活力的基礎,合作戰略包括縱向一體化、發展經紀人市場和公私伙伴關系。但是,如果一家涉農企業主要從事國內農產品生產加工,它將對更高的農業生產率、更低的農產品成本以及農產品營銷策略感興趣。農業研究機構與私營部門之間的一個主要互動領域就是農業投入,在這一領域,公共研究可為種子公司提供品種和肥料,并可開發出綜合的害蟲管理方案,用于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
2.4? ? 技術設計與農民需求的一致性
不斷發展的農業創新體系具有不斷增長的創新能力,農業研究部門在技術創新中起著關鍵作用。大多數農業創新的起始步驟不是研究,而是設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應用農業研究的重點是技術設計。在此情況下,設計過程應盡可能確保農民能使用該領域成果,進而提高農業生產率。確保技術設計與農民需求的一致性,是農民參與性研究的中心原則。
3? ? 農業研究更好地融入農業創新體系需要相應的激勵機制
農業創新體系范圍非常廣,既需要有利于利益相關方相互作用的環境,也需要具體的政策以降低組織協作的交易成本。在農業創新體系中,需要框架政策為組織協作提供廣泛的激勵以支持農業創新,包括市場政策、行政政策和融資機制[4]。一般的政策應鼓勵協作、集體行動以及在創新中具有充分功能性的各方參與,這些參與者可為創新進程帶來足夠的技術支持。市場政策是各方進行農業投資、市場參與以及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關鍵推動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的作用已轉向提高營銷效率和確定市場參與標準,特別是在商品市場、質量和安全方面的標準。融資機制除了提供獎勵之外,對于支持發展協作平臺和降低交易費用也至關重要,是提高組織協作最有效的政策手段。如果農業創新合作的優勢明確,特別是對私營部門而言,這種交易費用是投資創新進程的必要組成部分。然而,對于公共部門的融資需要明確的預算類別,并明確這些支出將如何資助機構成果,為應對內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支付參與交易費用則采用專門的農業創新基金形式[5]。
4? ? 參考文獻
[1] 杜建國.區域品牌建設對農業創新體系結構的影響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8,57(24):171-174.
[2] 黃茜,鮑文.農業推廣咨詢服務與農業創新體系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8(20):255.
[3] 巫偉峰,萬忠.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研究:基于2016年廣東省農業科研數據[J].南方農村,2019,35(5):4-11.
[4] 李紅全.青州市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創新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9.
[5] 劉劍飛.農業技術創新過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