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利榮
[摘? ? ? ? ? ?要]?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國家對英語復合型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各大高校在英語課堂教學方面進行了相應的改革,高職高專院校也不例外。就目前我國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現狀來看,教師注重英語語言教學和西方文化的導入,但是很大程度上卻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滲透,特別是地方上一些優秀的民俗文化在英語教學中基本處于缺席的尷尬境地。結合本土發展情況主要分析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滲透當地民俗文化的一些具體方法和途徑。
[關? ? 鍵? ?詞]? 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本土民俗文化;滲透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3-0040-02
一、高職英語教學中本土民俗文化引入的必要性
(一)傳統文化走出去,是國家發展大形勢的需要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世界各國的經貿合作及交流更加頻繁,中西文化在互相滲透。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借他們強大的綜合國力和發達的傳播媒介,廣泛宣揚其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相比之下,我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地方民俗文化在對外宣傳方面略顯遜色。以晉北民俗文化為例,當地地域特色明顯,不僅蘊含豐富的煤炭資源,而且歷史文化悠久,旅游資源更是豐富。但是由于該地旅游英語人才匱乏,本土旅游資源的外宣翻譯嚴重不足,目前有完整英語翻譯的僅限于一些典型旅游景點的宣傳手冊,而那些特色鮮明的民間手工藝、地方節日慶典、本土小吃都沒有對應英語翻譯文本。因為煤炭資源的關系,該地區對外經濟交流活動很頻繁,而文化外宣能力略顯不足。這給當地對外傳播傳統文化帶來了障礙,一定程度上影響當地經濟的發展。作為當地高職高專院校,其教學應服務于當地經濟發展。因此,把本土民俗文化引入當地高職高專英語教學課堂很有必要。
(二)把民俗文化引入當地英語教學,是高職高專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
在傳統高職院校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以高校本科英語教學內容為本,在授課過程中一味強調英語語言方面的教學和西方文化的教授,導致英語課堂淪為西方語言文化傳播的載體,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導致本土民俗文化更是處于失語狀態。再加上高職高專學生整體學習水平相對較差。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畢業生競爭能力弱。以旅游專業為例,該專業畢業生要持導游證上崗,其中有專門接待外籍游客的導游需要有基本英語素養,而目前為止,這些導游所具備的“英語素養”僅限于簡單溝通和各大景點導游詞的死記硬背上。如果外籍游客想要進一步了解當地民俗文化,因為語言的詞不達意,大部分英文導游不能將本土民俗詳盡介紹給他們,進而無法順利實現傳播本土民俗文化的目的。針對這種現狀,各高職高專院校已開始逐步實施英語課堂教學改革,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目標,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加入地方元素。把本土民俗文化融入本地英語教學列為高職高專英語課堂教改的一大必要舉措。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對中華傳統文化走出去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好機會,高職院校必須抓住機遇,將本土民俗文化借助英語這個國際通用語言媒介推銷到世界大舞臺,從而帶動本地經濟發展。
二、將本土民俗文化引入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具體實施辦法
(一)改編教材和相關教輔資料,匯編本土民俗文化英文讀物
本地高職院校在選擇教材方面,除完成基本英語語言教學外,應因地制宜,選一些淺顯易懂的傳統文化普及教材,教輔資料可以增加一些中西方文化對比的內容。另外,適當增加本土文化的介紹資料,內容不僅要涉及本地自然資源,還要包含當地歷史偉人、文化古跡、民俗節日、戲曲文化,傳統農業和飲食文化等方面。同時校方可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集中本地優秀專業英語人才將本土一些特色民俗文化匯編成書,納入本校英語教學,所編內容中英文版本雙管齊下。為了確保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可邀請業內專家加以指導。
(二)調整課程安排與教學設計,增加校外實踐課,深入本地了解民俗
對英語專業同學來說,開設本土民俗文化課作為必修課納入教學課程安排和考試考查科目。對非英語專業學生而言,開設本土民俗文化選修課,以普及本土民俗文化知識為目的。校外實踐課一直是文科專業教學的短板,師范類學生的校外實踐更是常常局限于中小學學校實習。應高職英語課堂教改要求,教師可分批次帶領學生深入當地了解本土民俗文化,讓學生做一些實地翻譯練習,切實提高學生英語表達和交際能力。此外,為了普及本土文化,可組織學生發放民俗文化中英文對照小冊,切實提高當地普通民眾的文化外宣能力。
(三)開展校園民俗活動,舉辦民俗知識競答比賽
開設特色社團,組織相關活動,特別是在節日期間模仿當地風俗舉辦校園廟會。以當地元宵廟會為例,在廟會上,本校開設手工課的專業如學前教育專業和美術專業學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長,制作一些民間特色手工藝品,擺攤出售;而舞蹈專業和體育專業學生可以請教當地民間師傅學習秧歌、踩高蹺表演,將民間文化發揚光大。作為英語專業學生可以將平時所學民俗英語翻譯用于實踐,現場為大家翻譯民俗活動;同時也可發放當地民俗文化翻譯小冊,把民俗文化英文對應版普及到整個校園。此外,校方可定期舉辦民俗文化知識競答活動,設置獎項獎品,在全校范圍內鼓勵學生學習當地民俗文化。只有在學校普及了民俗文化,才能激發當地民眾的民俗文化自豪感和熱情,擴大外宣影響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借助互聯網平臺傳播本土民俗文化
把現代教學中的數字化、信息化的技術手段和本土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結合起來,使教學網絡平臺成為傳播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了解,進而喜愛本土民俗文化。具體到英語教學課堂,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語音教室,給學生播放一些當地民俗文化短片,讓學生在課堂上練習翻譯民俗文化,角色扮演如何把這些民俗文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達給外籍朋友。同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當下流行的一些手機APP軟件如抖音、快手,教學生自己錄制關于中英文宣傳民俗文化的視頻和短片,放在社交網站上,大力宣傳本土民俗文化。英語教師可教會學生注冊國外社交網站如facebook,twitter,把本土民俗文化用英語發表在這些網站上,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當地民俗文化,吸引他們來實地參觀,從而帶動當地旅游業發展。
三、本土民俗文化融入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意義
1.把本土民俗文化引入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可以彌補現行英語教材的地方特色缺陷。教材對于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然而統一的英語教材具有一定地方局限性。積極融入鄉土教材,既可滿足學生求知欲,也可豐富教學資源。
2.把本土民俗文化引入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加教學趣味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土民俗文化更貼近實際生活,內容鮮活有趣,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使英語課堂教學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把本土民俗文化引入高職高專英語教學,能夠增強學生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學生愛國愛家鄉的熱情,更好地傳承本土民俗文化并將其發揚光大。同時,在某種意義上間接提高本地文化外宣水平,推動當地經濟文化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和世界的經貿合作,文化產業適時抓住機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地方民俗文化的“走出去”,依賴于本土文化外宣水平的進步。作為地方扶持院校,高職高專院校有責任在教學方面與時俱進,順應歷史潮流,加強對學生對外交際能力的訓練。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也必將為本土民俗文化對外傳播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切實有效落實英語課堂教改,是每一位英語老師必修的課程。
參考文獻:
[1]陳申.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
[2]江玲娜.淺談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中國民俗文化教學的必要性[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5).
[3]唐新萍.中西文化融合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師文化身份定位思考[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3(12).
[4]逮陽.論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缺失及對策[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3(4).
[5]江玲娜.淺談在高職英語課堂中進行中國民俗文化的教學[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1).
[6]范瑤,毛軍社,吳沙沙.贛南客家民俗文化融入英語專業教學的探索[J].現代交際,2019(4).
編輯 趙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