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蘭 許生傳 李光翔



獲2016年南寧市車輛建筑模型比賽學生團體總分第二名,學生潘立恒獲第21屆“駕馭未來”全國青少年車輛模型教育競賽總決賽小學男子組遙控電動越野車競速項目二等獎、學生楊凱獲小學男子組四驅車拼裝競速項目三等獎……這是南寧市大聯小學近年來獲得的成績。2017年以來,該校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投入600多萬元建成“南寧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科技教育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科技教育逐漸成為該校的一大特色。
大聯小學能夠取得如此突出的科技教育成績,離不開良慶區對教育發展的重視。近年來,良慶區通過教育信息化建設、打造優質師資隊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合理配置優質教育資源。“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標。”良慶區教育局局長陳世強說。
推進教育信息化,實現教育現代化
“班級優化大師這款App功能太強大了,使用也很方便,幫我解決了很多班級管理的問題,比如解決了課堂氛圍差、紀律難管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家長溝通難等問題,讓班級管理工作更輕松、更有效!”良慶區那平小學教師賴月玲一邊說,一邊打開手機給記者演示。
據賴月玲介紹,“班級優化大師”是一款優化學生課堂行為的游戲化課堂管理軟件,軟件里有一些適合學生的教學游戲,上課時學生都爭著進行操作,學習積極性高漲,教師則使用網頁端、手機端、PC端及時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多元化評價。軟件里有40多種反饋方式供教師選擇,學生也能獲得獎勵勛章,改變了以前只獎勵“小紅花”的單一方式。軟件里的超級數據報表還可自動生成學生成長手冊,家長可以同步觀看孩子課堂上的表現,有利于推進家校共育。
“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我是從‘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的傳統教學時代走過來的,現在使用投影、錄像、錄音、計算機等現代技術進行教學,教學方式更加豐富,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的求知欲和積極性被很好地調動起來,老師的教學積極性也被激發了!”賴月玲激動地說。
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不僅教師喜歡,學生也喜歡。那平小學學生秦德華說:“現在的課堂比以前好玩多了,很多抽象的內容通過靈活多變的方式呈現出來,原本枯燥、難懂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我喜歡這種上課方式!”
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項技能。按照“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思路,良慶區不斷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2017年12月,良慶區建成了“教育城域網”(良慶區教育專網),2018年底所有義務教育學校(含教學點)均開通點對點的光纖內網,共享不低于3 000M的互聯網端口。近年來,良慶區還大力為學校配置現代化教學設備,至今已為25所學校建成現代化錄播教室,其中城區學校16所、農村學校9所。今年上半年,良慶繼續投入2 496萬元,完善了6所新建學校的功能室設備配置,進一步推動智慧校園試點建設工作。
深化教育信息化內涵,必須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于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此,良慶區教育局定期舉辦中小學信息技術管理員技術培訓,要求信息技術管理員每兩周進行一次集中學習,平時則通過網絡進行交流,而且每年都會安排他們外出學習。各學校也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教師通過培訓和自我學習,不斷提升信息化素養。目前,良慶區教育局正探索組織信息技術管理員到各鄉鎮學校“送教”的方式,對學科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
良慶區積極開展中小學校信息化教學技能競賽,進一步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參賽教師在比賽過程中,利用多樣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展現了獨特新穎的教學方法和信息化教學研究的新成果,并在教學設計思路、教學過程組織、信息技術應用及教學特色與創新等方面進行廣泛交流。以賽促教、以賽促用,通過比賽,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信息化教學水平不斷提升。
“現在,教師們的信息化素養越來越高,教師把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充分運用到教育教學工作中,推動了我校素質教育的發展,我們的中考成績也年年提升。”良慶區那陳初級中學校長黃繼卓說。
打造優質師資隊伍,探索教育集團模式
2018年11月6日,南寧市第四十四中學美術組的教師們來到南寧市博物館,開展了一次有關民族服飾教學的集體備課活動。教師們近距離觀看了博物館里陳列的少數民族服飾,以及背帶、繡片等各民族刺繡精品和衍生品,對民族服飾有了更深的認知。“這樣的備課形式很新穎,也很有效,以后我們還會繼續創新備課形式,提高我們組的備課質量。”參與此次備課的教師賈亦楠說。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南寧市第四十四中學規定,各學科組每周要集體備課兩次,發揮集體智慧,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的困惑和問題。該校還通過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如每學年舉辦班主任經驗分享會、年輕教師教學技能比賽、優秀教師展示課活動等,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近年來,該校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學比賽有100多人次獲獎,培養出南寧市學科帶頭人2人、南寧市教學骨干34人,城區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9人,城區優秀教師、先進個人56人。
如今,良慶區各中小學校都十分注重教師隊伍建設,如:南寧市五象小學以“主題教研”為載體,形成以研促教、以賽促研、賽研訓一體化的教研模式,以團隊帶動個體,以個體成就團隊,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南寧市大聯小學各學科組積極開展系列教研活動,其中數學組成為該校一張“教育名片”,曾獲南寧市示范性教研組稱號。
教師是優質教育的實踐者,打造優質師資隊伍,才能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良慶區通過多渠道、多樣化的培訓不斷激發教師隊伍活力,提高教師綜合素質。良慶區每年都舉辦2期校長、教師全員培訓班,舉辦3期農村學校骨干教師培訓班和音樂、美術等學科轉崗兼職教師培訓班。2017—2018年,良慶區參與培訓的教師累計3 100多人次,其中農村學校教師1 650多人次。良慶區同樣重視組織教師參加“國培”“區培”,僅2018年就安排4 000多人次參加培訓。為了確保培訓工作順利開展,良慶區不斷加大經費投入,2018年安排中小學教師培訓經費近500萬元,今年預計投入近700萬元用于教師培訓。
在提高城區教師隊伍專業素養的同時,良慶區積極探索集團化辦學模式,提升區域教育的綜合實力。9月10日,良慶區將南寧市五象小學、南寧市金龍路小學、南寧市宋廂路小學組建成為南寧市五象教育集團。良慶區要求,作為集團龍頭校的南寧市五象小學將成功辦學經驗復制到集團內其他學校,對集團內各學校教育資源進行重組。南寧市五象教育集團還聘請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鮑傳友作為教育顧問,為集團的發展出謀劃策。
據南寧市五象教育集團總校長莫莎莎介紹,該集團采用“以強帶新”的模式,以南寧市五象小學為“圓點”,通過集團內師資、課程、管理等方面的共建共享,帶動其他學校共同發展,讓優質教育資源的效益得到最大化發揮。比如,該集團開設了“合班共同課”,由五象小學的優秀教師在3所學校內走教,把教學經驗分享出去。再如,集團內的3所學校執行相同的規章制度,以五象小學的標準來管理其他2所學校,幫助這兩所學校提升管理水平。“不僅教師之間可以交流教育教學經驗,學生之間也可以在一起交流活動經驗,三校就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莫莎莎說。
良慶區委書記施杰對成立南寧市五象教育集團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教育集團的成立,是良慶區深化教育改革發展的有益嘗試,是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滿足人民群眾新期待、提升公共教育服務水的有力舉措。”
南寧市五象教育集團的成立,標志著良慶區基礎教育改革邁出了新的步伐,進入了集團化、規模化、聯盟化辦學的新階段,良慶區將以此為起點,力爭通過3年左右的努力,組建5—8個教育集團,推進城區教育資源的深度整合,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南寧市陽光新城學校五象嶺北校區學生小淇(化名)由于家庭發生較大變故,一段時間以來心情沮喪,提不起學習興趣。在老師的建議下,她走進了學校的“陽光心靈屋”,負面情緒得以釋放,慢慢恢復到以前的狀態。“是‘陽光心靈屋陪伴我走過了那段低谷時期。現在每當我心情郁悶時,我都會走進‘陽光心靈屋,與心理輔導老師聊一聊,做做游戲,聽聽音樂,看看電影,這樣我的心情就會輕松很多。”小淇說。
“陽光心靈屋”是南寧市陽光新城學校(包括兩個校區)“非常‘6+1”校園文化工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該工程中,“6”表示“陽光心靈屋”“陽光大閱讀”“陽光大課間”“陽光大社團”“陽光大課堂”“陽光大視野”六大活動,“6+1”即是通過“6”大活動成就“1”個陽光美少年。“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學生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我們開展‘6+1工程活動,就是要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學校里度過美好的童年時光,讓他們成為陽光向上的學子,這也與我們的校名‘陽光相契合。”該校校長蘇朝盛說。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精神風貌的集中反映,對啟迪學生智慧、開闊學生視野、優化個性人格等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良慶區積極開創“校校有特色、班班有活動、人人有特長”的教育發展格局,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在良慶區教育局的統一部署下,各學校根據本校特點,積極開發適合本校發展的主題校園文化建設,彰顯不一樣的辦學特色。如:道德講堂、少年法庭、國防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校園足球、書法、經典誦讀、嘹啰山歌等校園特色文體活動蓬勃開展。各校還設置了多種興趣課堂、課外活動,在豐富校園文化的同時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近年來,良慶區的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良慶區教育局獲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授予“全國啦啦操實驗市(區)單位”,大聯小學、大沙田小學、五象小學獲授予“全國啦啦操實驗學校”;那馬中學獲國家教育部授予“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獲自治區體育局、教育廳授予“廣西體育傳統項目(足球)學校”,獲南寧市體育局、教育局授予“南寧市青少年校園足球訓練基地”。另外,大塘鎮中心學校的校園數字化建設成效顯著,成為目前全區唯一一所農村數字化校園試點學校。如今,良慶區各校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積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推動教育多樣化發展。
一系列“強教之舉”讓良慶區形成了更加重視教育、更加關心教育、更加理解教育、更加支持教育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圍。良慶區委書記施杰表示,今后將繼續為教育改革發展創建更為良好的環境,持續推動良慶教育向更優質、更均衡的方向發展,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