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蘭

一天,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地蘇鎮中心小學(以下簡稱地蘇中心小學)學生藍相萍去找語文教師韋斯娜,到辦公室時看到韋斯娜正認真練字,這一幕觸動了藍相萍。“韋老師總是以身作則地教育我們,她要求我們做到的,自己都會做到。比如,她告訴我們要節約水電、少用塑料袋,她平時也是這樣做的。”藍相萍告訴記者。
言傳身教,是韋斯娜多年來堅持的教育方法。從教十七年,韋斯娜堅守在都安的鄉村學校里,以行動教育學生、用熱情澆灌教育事業。今年9月,她獲評為自治區優秀教師。
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
2002年剛參加工作時,韋斯娜到都安瑤族自治縣東廟鄉預安教學點任教。當時師資緊缺,學校便安排她擔任二年級、三年級復式班的教學工作。兩個年級在一個教室上課,既教語文又教數學,對于一個剛參加工作、沒有多少教學經驗的新教師來說無疑是一道難題。
韋斯娜迎難而上。她向本校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請教,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并找有關復式班教學的書籍進行自主研究和摸索。經過努力“充電”,她的知識面不斷拓寬,教學水平迅速提高。雖然工作才兩年,但她所帶的班級連續兩年在全鄉綜合測評中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
這樣的成績,讓韋斯娜找到了自信。但她深知,要想取得更大的成績,唯有不斷提升自己。多年來,她堅持閱讀,勤學善思,多渠道夯實自己的專業基礎,吳忠豪的《關于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討論》《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王榮生的《語文教學內容重構》《語文課程論基礎》等專業書籍,既是她成長的“引路者”,也是開啟她的教研之門的“鑰匙”。她還搜索于永正、竇桂梅、王淞舟等教育名家的講座和展示課視頻,充分汲取名師的先進教學經驗,并詳細記錄學習心得。
韋斯娜善于將學到的方法用于教學實踐,尤其注重利用好課堂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她說:“學生還小,難免會有分神的時候,為了提高他們的注意力,我偶爾會放下手中的書本,給他們講個笑話或是勵志小故事,活躍課堂氣氛,這招很有效,他們很快又能集中注意力聽課了。”
這樣的教學技巧韋斯娜還有很多。比如,她充分利用好課前五分鐘,給學生講故事,或者利用喜馬拉雅App播放一些故事給學生們聽。五分鐘很短,有時候講不完或聽不完,她就會給學生推薦一些書籍,讓他們到學校閱覽室翻看。高年級時,她便有意識地讓學生寫讀書筆記,讓他們有目的地積累素材,久而久之,學生在無形中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寫作能力隨之提高。
“韋老師有魔法,因為她總能讓我們感覺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我特別喜歡韋老師,也特別喜歡她的課。”韋斯娜的學生唐蒙蒙說。
育人的智慧
“班主任是班級之魂,要管理好一個班級,就要想盡方法、用盡招數。沒有一點智慧,還真‘斗不過這幫孩子。”韋斯娜笑著說。韋斯娜從教17年,也當了17年班主任,在這個過程中她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教育方法。
韋斯娜認為,管理的第一要務,就是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她從小事抓起,小到學生有沒有佩戴紅領巾、有沒有按時出操、有沒有穿戴整齊等,她將一件件小事當成大事來抓,并長期堅持,促使學生的紀律意識逐漸增強。“當然,真正做起來可沒那么容易,因為班主任面對的是許多個性鮮明的個體,所以解決問題的辦法要靈活多變,沒有什么固定的方法,需要見機行事,還得有足夠的耐心。”韋斯娜如是說。
一次出早操,韋斯娜發現班里有一個男生穿著拖鞋,這明顯違反了學校規定。她仔細觀察,看他是否有特殊原因。但她發現該生能跳能跑,顯然沒有特殊情況。做完操后,她就找到這名男生,問他為什么穿拖鞋來學校,誰知該生笑嘻嘻地說:“老師,我沒別的鞋了,就這雙。”說完還得意地看向其他同學,擺出“你能拿我怎么樣”的態度。
韋斯娜明白,要對付這種有逆反心理的學生不能來硬的,她決定采取“迂回戰術”。她先讓該生歸隊,然后將下午的體育課調到了上午第一節課(韋斯娜兼上該班的體育課)。課上,她讓學生先進行課前熱身運動——跑步。跑第一圈時,該生沒什么反應,第二圈開始逐漸慢下了腳步,成為班上最后一個達到終點的人。“現在知道為什么要按規定穿鞋了嗎?”韋斯娜問他。該生羞愧地低下頭,見其態度好轉,韋斯娜便開始耐心給他講解穿戴整齊的必要性。最后,該生承認了錯誤,并保證以后再也不違反紀律了。
多年來,韋斯娜所帶的班級班風正、學風濃,每學期都被評為學校優秀班級。她帶出了不少優秀學生,如河池地區優秀學生干部蘇柳琴、羅文雅,河池市三好學生易靜雯等。
做學生成長的“護航者”
作為班主任,韋斯娜除了關心學生的學習,更關注他們的成長。2002年,她在東廟鄉預安教學點任教,這個教學點地處邊遠山區,村民生活水平較低,村里大多數人都選擇外出務工,學生中有不少是留守兒童。
父母常年不在身邊,這些學生小小年紀就不得不寄宿在學校。于是,韋斯娜承擔起了照顧他們的重任。她對學生的愛,無聲地滲透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手把手教他們疊被子、擺放日用品,學生生病她幫忙取藥、整夜陪護,學生情緒不好她耐心疏導……
當時學校條件不好,沒有飯堂,寄宿學生每天輪流生火煮飯,吃的都是從家里帶來的熟菜,通常一小瓶菜就要吃一周。“他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吃這么差,肯定會影響身體發育。”韋斯娜很是心疼。為了給學生們改善伙食,增加營養,她每個周末都會到集市多買一些肉回來。因為沒有冰箱,為了延長肉的放存時間,她將肉切成塊,用鹽腌好,再用大火炒熟。每到飯點,韋斯娜就將肉分給學生們。“冬天的時候還好,能吃三四天,但夏天太熱,肉只能放一天。”韋斯娜至今猶記得當時的情景。
呵護學生成長不僅需要付出愛心,還需要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做到因材施教。家訪,是韋斯娜了解學生心理、為學生成長護航的重要方式。“班里總有一些‘問題學生,走進他們的家庭,了解他們的生活背景,可以更好地把握他們的心理,進而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幫助學生健康成長。”韋斯娜說。
2018年秋季學期,韋斯娜接管了一個新的班級。一段時間后,她發現班里的曉才(化名)情緒低落,缺乏上進心,而且經常遲到,還屢教不改。韋斯娜認為,學生出現問題的根源很可能在家庭。于是,她到曉才家進行家訪。在與曉才父母的交流中,得知曉才在家里經常玩手機,而且一玩就是幾個小時,有時甚至到凌晨兩三點才睡覺。為了引起家長的重視,韋斯娜耐心做家長的思想工作,并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不厭其煩地與他們溝通交流。在韋斯娜和曉才父母的共同努力下,曉才慢慢改掉了玩手機的習慣。在家長會上,韋斯娜特意表揚了曉才,并肯定了曉才父母的工作。曉才后來進步明顯,在期末考試中語文科目考出了好成績。
“是韋老師的不放棄不拋棄,讓我的孩子進步這么大,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位老師的愛心、耐心和用心。”曉才的媽媽充滿感激地說。
17年來,韋斯娜用過硬的專業素質和無私的愛,帶領一屆又一屆學生成長,她也在三尺講臺上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由于工作出色,曾有多所縣城學校向她伸出橄欖枝,但她都拒絕了。她說:“我就是農村的孩子,我的根在這里,我愿意在農村學校貢獻自己的力量,讓越來越多農村孩子能夠實現夢想。”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