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安


[摘? ? ? ? ? ?要]? 工業4.0背景下“智能+企業”升級以及“機器換人”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式提出了挑戰。從分析工業4.0背景下人才能力培養目標入手,對接企業真實需求,以中職“學、崗、工”三態遞進實訓為研究內容,提出基于特定生產型實訓基地培養職高復合型人才的做法。
[關? ? 鍵? ?詞]? 工業4.0;職業教育;智能+;實訓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3-0051-03
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席卷全球,國家實施了“中國制造2025”“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搶占人工智能時代制高點”等系列重大戰略。企業“機器換人”已成為時代的潮流。產業、企業要升級,人也要升級,肩負培養產業大軍重任的職業教育更要轉型升級,以應對未來就業變革,實現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與地方產業創新升級的良性互動。
一、工業4.0背景下中職校企合作面臨的問題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精神,溫州市出臺《新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作方案》,規劃溫州與區域產業匹配、特色鮮明的“智能+”專業集群,構筑融合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的溫州職業教育新模式。我局針對工業4.0背景下人才需求和專業設置及調整等問題,進行企業和學校層面的訪談與問卷,收集相關數據和信息,供上級部門決策。
(一)來自一線企業的訴求
樂清是溫州模式的發源地,截止到2017年有28161家在冊企業。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一個共同點,就是企業始終以追求利潤為目標,校企合作關鍵點是如何尋求雙方利益的共同點。這需要學校全面了解企業。通過對企業的分析,了解企業的需求、企業的資源來源、企業服務客戶的特點、企業提供服務的種類以及企業如何提供服務等。
1.企業要求學校課程與技術更新同步
工業4.0的到來促使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的更新換代,也對企業崗位需求產生了多重影響?!皺C器換人”前一個工人只負責一個崗位的操作,而現在則要承擔整條生產線甚至是一個車間的生產操控。另外,智能+帶給企業創新收益,但工作范圍的擴大對員工提出了更高的知識與能力要求。
企業希望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礎上共享學校的智力優勢和人才優勢,解決企業升級中的智能化更新問題。更希望學校的專業課程改革與企業的技術換代能夠同步,從而確保在職培訓的員工或新晉員工能滿足當前生產的要求。
2.企業需要人才培養與訂單生產周期同步
市場經濟下企業的發展導向是什么,是社會訂單,企業生產以訂單周期以及訂單所附加的市場需求而不斷變化。因為企業產品訂單周期性變化,企業對職校的人才培養周期提出要求,最理想的狀態是職校人才培養周期設置與企業訂單周期同步。也就是說,職校的人才培養要與企業人力資源需求無縫對接。
(二)中職學校自身存在的問題
1.智能+專業設置滯后
我市的傳統優勢專業以會計、強(弱)電、模具加工為主。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僅具備某項單一能力的員工必定不能勝任智能+工廠的工作。所以在當下,學校必須及時了解企業人才需求規格,適時調整專業設置,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2.與企業生產對接滯后
企業生產有季節性的特點,職業學校的學程分段一般沒有充分考慮企業的這一特點。企業在訂單生產任務繁忙急需人才的時候,往往招不到合適的人才;而學校要求企業提供實習的時候,一般都安排在企業生產淡季,所以就造成企業認為校企合作是為學校服務,久之企業對合作就失去熱心。
二、工業4.0背景下中職“學、崗、工”三態遞進式實訓的構建
(一)中職能力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
中職課程目標應該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而不是僅僅滿足就業的需要。從課程目標總體看,知識是能力發展的基礎,在工業4.0的背景下,中職教育要構建“學做創”一體化的平臺,從重視文化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積累入手,繼而實現專業能力系統化、通知能力普及化、職業能力綜合化培養目標的達成。(如圖1所示)
■
圖1 基于基礎知識的能力構建圖
1.專業能力的系統化
崗位技能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工業技術的高度集成化強調崗位勞動的整體性,工業4.0時代的智能工廠工作情境中,一線員工需要承擔起整條生產線乃至整個車間的工作,這對員工的機器交流能力、IT能力等關鍵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備完善的系統專業能力,一線員工才能做好整個生產線的操控工作。
過去職業課程基于特定能力設置課程目標,按是否契合流水線生產的要求培養技能人才,但在工業4.0時代的智能生產中,專業能力系統化以全面的專業基礎知識作為保障,要求以“工作系統分析”替代“工作任務分析”,把要執行的完整的一個工作系統作為分析單元,通過“工作系統分析”建構項目,再通過項目讓學生學習從而達成整個基于智能化生產系統控制的系統專業能力。
2.通用能力的普及化
創新能力、溝通與交流能力、現場解決問題能力、跨學科整合能力及持續自主學習力等都屬于通用能力。當前,智能+工廠的組織與管理越來越趨于扁平化,員工作為整條生產線的操控者,同時又是決策者,在這種層級壁壘消除的情況下,更凸顯通用能力的重要性。
這些可遷移的通用能力必須以大量的基礎知識積累作為前提。比如,創新能力需要充足的專業知識儲備;溝通與交流能力則需要相應的人文知識作為基礎;現場問題解決能力需要在一線積累多元生產原理知識一步步培養;跨學科整合能力則要求學生學習相關的多學科基礎理論知識并內化融合。當然,持續自主學習能力則要求學生根據需求,自定步驟掌握所需的基礎文化知識,做到終身學習。工業4.0時代,職業教育不僅應當關注職業領域的通用能力,還要普及通用能力,讓技能人才進一步適應智能化的生產環境。
3.職業能力的綜合化
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以往的綜合能力觀是按學生的就業需求,以能力為本位的。工業4.0時代職業能力的綜合化則要求學生的專業能力與通用能力進一步發展并融合。在智能+工廠工業化與信息化高度融合的背景下,要實現學生職業能力的綜合化,就必須使專業知識應用在工作崗位環境中,形成知識與能力的互動關系,也就是說,課程項目的實施需要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中展開。
由于智能化生產系統技術含量非常高,設備價格昂貴,以目前校內的實訓條件,很難實現符合真實的智能制造環境,基于此,學校還應當深化校企合作,特別是與智能企業的合作,讓學生真正接觸到智能化工作環境。所以,工業4.0背景下人才能力目標的重新定位,需要在校企深度合作基礎上通過特定的生產性實訓基地來達成。
(二)“學、崗、工”三態遞進式實訓的構建
1.“學、崗、工”三態遞進實訓的基本內涵
遞進式實訓是校企組合的新模式,是基于特定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完成的。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屬性:以企業為主組織實訓。其中,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施設備、配套技術;師資部分在專業指導委員會領導下由專業教師和企業師傅組成,以企業為主導。
所謂“學”,是指學生處于各種知識的學習狀態,“崗”是指學生處于崗位技能訓練狀態,“工”是指學生處于預就業訓練狀態。學生在特定時間段在特定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實訓的過程,就是“學、崗、工”三態的遞進提升過程。(如圖2所示)
■
圖2 學、崗、工三態的遞進提升
2.遞進式實訓的劃分及目標達成分析
生產性實訓基地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規劃和指導下, 基于雙主體育人的現代學徒制平臺實施,在生產性實訓過程中以“學、崗、工”三態遞進達成實訓目標。
(1)流程再現型實訓基地
流程再現式實訓基地軟硬件與企業完全一致,包括工作環境、設施設備、工作流程等等。在流程再現式實訓基地實施實訓的目的,就是以學生的身份去見習學習:觀摩企業生產流程,感受職業氛圍,領會企業文化,把基地見習與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對照,從而促進學生專業能力的系統化。
為了降低成本,流程再現式基地不真正生產產品,這類基地生產過程中的(投)取料,采用半實物仿真等方式進行。
目前我市虹橋××××職業技術學校與江蘇華富電子有限公司達成深度合作,一批價值1000多萬精密模具加工設備入駐學校實訓基地,該基地運行流程再現型實訓項目,實現了與一線模具生產企業設備零代差。
(2)虛擬培養型實訓基地
虛擬培養型實訓基地是將計算機網絡技術、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和流媒體技術等集成運用,建構虛擬車間、虛擬實驗室。學生以學徒的身份在虛擬環境(VR)下按照企業實際的生產過程進行特定崗位的特定技術訓練。
虛擬培養型實訓基地的實訓操作,實施沉浸式工作與演練并存的創新教學模式,以3D虛擬(VR)仿真實訓,開啟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體驗“學做創”一體化,通過VR仿真演練,知識與能力互動,形成學生職業能力的綜合化。
目前我市××××職業中專與深圳國泰安教育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全方位深度合作,國泰安為該?!捌囘\用與維修專業”打造的VR智慧實訓基地,將VR技術引入教學實訓中,以專業VR軟件為核心,以特定VR設施設備為載體,同時搭載優質專業教學模塊,根本上解決了傳統實訓的形式枯燥、實訓不易重復、實訓成本過高、實訓設施設備損耗、實訓操作危險等難題。
(3)頂崗(輪崗)實習型實訓基地
頂崗(輪)實習型實訓基地的實訓,是學生以員工的身份,真實按照企業訂單,在真實的環境下生產。實訓中嚴格按照企業質量標準,真正生產產品,企業全程參與學生培養過程。
這類基地主要用于校內定崗實習與校外頂崗實習的過渡,同時也解決在企業頂崗(輪崗)中沒完成崗位實習任務學生的回校補訓。這類基地主要是校企深度合作基礎上企業主建,也可以校企共建。為保障基地的正常運營,頂崗實習(輪崗)型實訓基地應以企業為主導。
學生的通用能力普及化環節一般在頂崗實習環節得到強化,中職學校可以考慮加大校外頂崗(輪崗)實習力度,校內生產性實訓過渡到校外頂崗實習的過程中,逐步加大校外頂崗實習比例,提升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三、工業4.0背景下中職實訓背后的深度思考
工業4.0時代的到來給中職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礎上,以校企同建實訓基地為切入點,實施“三態”遞進式實訓,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在后續實踐工作中,還應作以下深入的思考。
(一)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思考
1.做好企業隱性課程,積極融入企業文化
重視企業文化教育,通過隱性課程的滲透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將“三態”化的實訓基地做成職校和企業文化的融合點。“三態”化的實訓基地無縫對接企業硬、軟件標準建設,做到六個一致:與合作企業LOGO標識一致;實訓著裝一致;場景布置與企業生產現場一致;與企業生產流程一致;操作規范要求一致;管理運轉一致,營造真實的生產情境,培養學生的企業“員工”意識。
2.對接企業標準,引入企業課程資源
工業4.0時代背景下,學校要按智能化企業升級換代的要求,對號入座,企業有什么人才需求,學校就培養什么人才,要針對職校短板,積極引進企業課程,建立基于生產過程的課程標準,包括課程設置、教材開發、技術目標精準定位、多元考核標準等,同時,鼓勵教師和工廠師傅參與到共同開發課程中來。
(二)基于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1.注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
專業素養是顯性的,企業通過人力資源管理好認定,但職業素養卻是隱性的,要通過長期綜合培養逐漸形成。因此,學?;凇叭龖B”化的基地實訓,要合理設計實訓模塊,既要做到實訓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讓學生在體驗職業角色過程中樹立職業認同,同時,通過“三態”遞進式實訓,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系統化、通用能力普及化、職業能力綜合化,滿足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的需求。
2.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育
人才的可持續發展決定了一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工業4.0時代,用人單位希望員工能伴隨企業布局調整的步伐進行崗位遷移,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中職學校必須從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從而滿足企業的這一個性化需求,通過校企深度合作,通過合作企業介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培育工業4.0時代的復合型實用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偉.“工業4.0”背景下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初探[J].職業教育研究,2017(11):61-65.
[2]王琦.現代學徒制困境、案例與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3):95-99.
[3]姬中英.學崗就三態遞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1(11):206-208.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