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婭楠
[摘? ? ? ? ? ?要]?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但是區域經濟的瞬息萬變,致使職業教育在這一持續發展過程中顯露出諸多問題,其中尤以職業院校的紛紛“去行業性”為甚,“去行業性”已成為阻礙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良性互動的主要原因。而行業性是職業院校的立校之基,是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良性互動的不竭動力。因此,職業教育應在行業性的堅守和超越間尋找平衡點,職業院校應辦出特色,辦出水平,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服務。
[關? ? 鍵? ?詞]? 職業教育;區域經濟;行業性
[中圖分類號]? G710?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3-0144-02
職業教育的持續發展中,行業性和區域性是兩大不可分割的基本屬性。職業教育的行業性特征是由職業院校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地區職業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養出區域行業人才以服務于地區經濟發展;而職業教育的區域性特征,是職業院校的產生與發展應當適應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同時地區經濟的結構、技術發展的水平也決定著職業院校的發展層次、專業設置、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1]。行業性與區域性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以臨滄為例,區域經濟的發展決定了臨滄職業院校在傳統學科安排、專業設置上傾向于輕工業門類,顯示出職業教育自身鮮明的行業性。但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與轉軌,三大產業結構的比例不斷調整,職業院校逐步淡化甚至褪去了自身的行業性,而這一重要特性的缺失阻礙了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良好互動。研究和解決職業院校去行業性這一問題,應當理順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找出阻礙二者良性互動的原因,并尋找相應的解決途徑。
一、區域經濟與職業教育的互動與徘徊
區域經濟與職業教育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區域經濟的發展為職業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辦學資金,進一步擴大了職業院校的生源市場,增強了地區經濟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吸納能力;另一方面,職業院校為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培養技能人才,是區域經濟發展中重要的技術支撐來源。然而,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職業教育逐漸陷入了一個怪圈。從目前的職業教育來看,首先,去行業性的職業教育目的性開始淡化,一些職業院校甚至出現了培養和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中職升大專、大專升本科”上,將傳統的學歷教育當成職業教育的主要目的。其次,在狹隘的“對接論”引導下,部分職業院校跟風辦學,不考慮學校本身專業積淀和辦學能力,盲目開設一些社會上雖流行但其自身并無師資能力開辦的專業,結果既增加了學校的辦學負擔,又使學生能夠學到的知識極為有限,畢業之后很難得到社會招聘部門的青睞,就業困難??梢哉f,區域經濟的發展一方面給予職業教育更好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在檢驗著職業教育自身的適應能力和對前景的分析能力。因此,當前職業院校去行業性所帶來的不良后果應引起重視。
二、去行業性的不良后果
(一)專業設置過度追求社會化,缺乏科學規劃
通過對職業院校專業的統計發現,計算機類皆有計算機技術應用和電子商務專業,財會類皆有電算會計專業,從中反映出學校在專業開辦上重復設置,隨社會大流盲目跟風,沒有充分考慮自身的狀況。根據社會化需求調整自身的辦學戰略本是好事,但缺乏縝密計劃地開設這些看似很熱門但并無鮮明特色的專業,會讓畢業生就業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學校專業設置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長和學生進行專業選擇的風向標,但是家長和學生并無全面的社會調查能力和專業選擇分析基礎,本著“一切為了就業”的實際目標,家長、學生必然盲目選擇就讀學校跟風開設的“熱門專業”,導致部分學生違背自己的志愿,學非所愛、學非所樂,不利于學生個人成長,從更多意義上講,那些過分堅持就業導向而勉強就讀“熱門專業”的學生占用了本該屬于非常愿讀的學生的教育機會,既浪費了社會教育資源,又是社會福利的一種損失。因此,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上還需進行科學規劃。
(二)辦學模式與區域行業生存成長模式脫節
地區經濟行業性的生存成長模式不斷發生著變化,以市場機制作為主要的調節機制,其中對專業化人才的來源大部分還是依托于職業院校。但當前職業院校紛紛去行業性,沒有充分發掘好自身特色進行辦學,反而過多地面向第三產業培養人才,致使服務性行業人才供給過剩;同時,忽略了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技能人才的社會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專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的不適應性。
首先,從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整體協調上看,職業院校的畢業生流向主要是當地,因而在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上必須重點針對本區域特點,緊緊圍繞區域行業性。其次,從三大產業逐個分析上看,農業產業化需要專門的農技人才,而農技人才的培養無論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遠遠達不到社會要求。工業信息化需要高素質的工業技術人才,然而許多家長和學生錯誤地認為學技術“下大力、不體面、收入少、工作累”,因而回避選擇這些專業,學校同樣不加重視,服務業層面上盡管專業設置較多,但大多集中于文秘、財會等“辦公室”專業,而真正擁有較大就業缺口的水電、機械等專業,卻被學生和家長認為“不體面”而拒絕選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的社會性必然帶來學生家長專業選擇的唯利性,這種唯利性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從職業教育的現狀可以看出,缺少行業性的引導,畢業生就業市場存在“用人單位招不到人,過剩專業就不了業”的現實。
(三)傳統“訂單式”培養的困局
針對職業教育的去行業性,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近年來提出的一大有效解決措施。但是經歷了十多年的實踐發展,其中卻暴露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是訂單式培養模式過度行業化所帶來的,應當發人深省。訂單式培養即人才定做,其目標明確,培養模式只為“訂單”,而職業教育強調的是以人才就業為導向,訂單式培養模式的“預約簽單”恰好滿足了職業教育的培養目的。但訂單式培養的參照標準是企業制定的所需標準,這一標準只滿足于目標企業的內部需求,卻忽略了日后人才二次就業的適應性問題;另一方面,訂單式教學內容面狹窄,使學生通常只局限于對單一技能的掌握。倘若某一目前急需訂單人才的熱門企業他日衰落,很容易造成當初按照訂單式培養的人才轉行不易。此外,訂單式教學通常是一至二年級在校學習,三年級全部放到“約單”企業進行實習,這種速成教育的質量往往難經持久考驗。因此,傳統的訂單式培養模式中,學校教學質量不可控,學生技術掌握水平不可控,市場經濟背景下行業發展前景亦不可控,在這三大不可控因素的影響下,訂單式人才難以發揮預想的作用,使職業教育的行業性依然無法發揮原有功效。
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兩點建議
(一)堅持行業性原則,辦出職業院校自身特色
改變職業教育中存在的以社會性取代行業性的問題,轉向以區域行業性經濟為參照標準,努力辦出職業院校自身行業性特色,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探索。
首先,職業院校應當合理規劃專業結構,消除“跟風辦學”。在專業申辦時要從區域的行業特征出發,做好相應的行業內需求調研,及時追蹤最新的就業狀況和供求情況,避免專業設置過度去行業化。職業院校應針對現有專業逐步調控與優化結構布局,必要時可撤銷部分辦學條件不達標的專業,以便資源能充分集中于優勢專業的建設工作。此外,設置新專業時還要根據自身辦學積淀、培養目標、師資隊伍、實訓條件等合理開辦,緊緊圍繞行業性這一基本原則,明確自身的辦學定位,打造特色專業辦學之路。
其次,職業院校應當大力改革傳統訂單培養模式,增強人才的適應性?!秾W會生存》[2]中提到:“為人們投入工作和實際生活做準備的教育,其目的應該較多地注意到把青年人培養成能夠適應多種多樣的職務,不斷地發展他的能力?!痹谥贫ㄈ瞬排囵B方案時,不僅要考慮眼前的社會需求,更多地應注重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因材施教,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個人需求。針對各專業情況選擇相應的教學模式,而不能一味地強調“訂單出人才”,合理指導就業,讓學生愛學、樂學,這樣能從最大程度上節約社會教育資源,止損社會福利。
最后,應當尊重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保證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F有的訂單培養模式為企業提供“訂單”人才,服務于經濟發展的同時,還應尊重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遵守的時間周期長度,切忌急功近利,降低人才培養質量。例如在實踐性教學環節上,學校應為專業實訓備齊一批規模合格、功能齊全、設施優良的教育培訓基地,以真正挖掘“訂單式人才”的巨大潛力。
(二)適度超越行業性,靈活發揮社會化辦學優勢
職業院校辦學的行業性與社會性是兩大重要屬性,其中行業性是基礎,但到達一定程度后社會性勢必也要進行拓展。因此,既不能忽視行業性的基本指向作用,又不能完全置社會性于不顧,使專業設置完全脫離實際。從整體層面上來看,通過產業結構優化來調整區域經濟結構,這是一個動態且具有一定周期性的過程,這一過程必然會引起產業鏈的變動,形成新產業的集群發展,進而帶來人才需求的新變化。職業院校應充分洞察這一發展趨勢中的細微變化,在專業和專業設置框架上除了要堅持區域行業性外,還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主動性。職業院校內部聚集了大量高端的行業內人才,其專業化眼光應該比他人看得更遠,職業院校教師在堅持行業性原則的同時,應不拘泥于行業性,未雨綢繆,充分把握專業發展動向,提前抓好專業建設,適度拓寬特色專業招生口徑,靈活實現專業拓展,讓職業院校與區域經濟實現良性互動,引領地區行業的發展潮流。
四、小結
職業教育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源動力,職業院校在辦學過程中固然要從經濟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大局出發,但是否堅持行業性決定著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能否持續良性互動。職業院校應當理清思路、高瞻遠矚,從當前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自身辦學積淀以及學科建設實際出發,探索一條院校行業性特色鮮明的發展途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李文波.論職業教育的區域性特征[J].云南高教研究,2001,19(1):65-67.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6):239.
編輯 張 慧